7月4日,“商务部:美已取消一系列对华限制措施”的新闻冲上热搜!这标志着持续数月的贸易冲突彻底落幕,而此次贸易交锋最终能实现握手言和,显然是美方已感受到其中压力(已然吃痛),短期内类似事件大概率不会再发生。而这对养猪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大层面。
第一、饲料成本有望下降
根据最新政策,2025年7月1日起,中国对美国大豆的关税从120%回调至3%,美国大豆到岸价预计将从1008美元/吨降至约500美元/吨,接近巴西大豆价格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二季度豆粕现货价格已从4月高点3770元/吨回落至3000-3070元/吨,而随着美国大豆关税下调,未来豆粕价格有望进一步下降,养殖端饲料成本或快速回落。
但同时,饲料成本降低可能延缓产能去化速度,加剧供应过剩压力。2025年5月能繁母猪存栏量达4042万头,较正常保有量高出3.9%,当前猪价正处于14-15元/公斤的成本线附近。实际上,尽管饲料降价、猪价短期回暖可期,但养猪业产能过剩仍是核心矛盾。
当然,即便美国大豆关税下调,中国仍需维持多元化进口格局。2025年一季度巴西大豆占比达75%,过度依赖单一来源易引发价格波动风险,而供应商越多我们的议价能力也就越强。
而针对饲料成本下降可能延缓产能去化的问题,需依靠有关部门通过“窗口指导”引导猪企减产。从当前政策导向看,未来大概率会进一步调整生猪产能调控方案,例如将能繁母猪保有量标准进一步下调,推动全国母猪存栏量长期稳定在4000万头以下。
第二、种猪引进的机遇窗口
众所周知,美国种猪在生长速度(121天达100公斤)、料肉比(2.3:1)和繁殖性能(窝均产仔14.2头)方面仍有一定优势。2025年一季度国内从美国进口种猪1200头,占总引种量34%;从国内引种大市场来看,美系种猪仍是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当然,中国种猪自给率已达95%,进口种猪更多用于遗传资源补充。例如,牧原“牧原1号”种猪料肉比降至2.4:1,与美国种猪差距缩小至0.1。取消限制后,也许能够加快和国际育种巨头的技术合作,也有利于引进高端品种,推动行业生产力提升。
第三、美国动保、饲料服务深化
这还有利于继续引进美国上游企业的高端产品或技术,例如嘉吉、礼蓝动保、硕腾等,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将能更从容的发挥技术优势,对于养猪业而言也有望带来更多好产品,好技术。同时,这些企业的生产成本如果能够降低,那么对养殖降本也是不错的利好。
毕竟,很多老板都知道“有些产品,确实是进口的好用”,而国内动保企业也客观存在不少“仿冒国外产品、复制贴牌生产”的情况;有个老板曾说“我们真不是崇洋媚外,但猪不会说假话。”因此,也期待国内上游供应商在“鲶鱼效应”下越战越勇,全力助推猪业高质发展!
第四、消费增长机遇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部分人群消费水平增速放缓甚至有所下降。而随着中美两国贸易关系的改善,一方面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速回暖,另一方面也能遏制经济形势恶化。从长期来看,中美维持良好的经贸关系,将有利于消费增长,对猪肉消费也会形成一定利好。
当然,不少消费者担心这是否会导致进口冻肉大幅增长。实际上,尽管美国猪肉进口关税从44%降至10%后,到岸价预计从20元/公斤降至16.5元/公斤,但这对养猪业的影响微乎其微。从政策端看,国家已大幅缩减猪肉进口;从市场端看,国内毛猪价格已降至16元/公斤以下,冻肉也因此失去了价格优势。
最后,附上商务部答记者问原文:
商务部:中美伦敦经贸会谈后,双方于近期确认了落实两国元首6月5日通话重要共识和巩固日内瓦经贸会谈成果的具体细节。目前,双方团队正在加紧落实伦敦框架有关成果。中方正依法依规审批符合条件的管制物项出口许可申请。美方也采取相应行动,取消对华采取的一系列限制性措施,有关情况已向中方作了通报。
总的来说,美国取消对华限制措施是一个历史性时刻——“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此后,西方再想动用类似经济手段施压,必将三思而行。对中国生猪产业而言,这直接带来饲料成本下降、种猪技术升级等短期利好,也有利于上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及宏观经济改善。当然,资本主义经济体的政策具有反复性,“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仍是现实逻辑,因此需始终保持警惕,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期待中国猪业能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