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九月,尽管常有“金九银十”的说法,但今年的猪价形势却不及预期。在经历上半年猪价大跳水后,生猪价格在8月份开始回调,然而涨势并不明显,行业仍处于亏损状态。
9月猪价呈现震荡态势,行情再度出现小幅波动,数据显示,全国外三元生猪交易均价自上月末的17.28元/公斤震荡回落至16.61元/公斤。临近中秋、国庆双节,传统消费旺季来临,猪价走势却不理想,令市场对猪周期波动衍生出了两种观点:其一,目前仍在前一轮猪周期的下行期,新一轮尚未到来。其二,目前已经是新一轮猪周期。
2003年以来,我国已经历5轮猪周期,平均每轮4年左右。分别为2003-2006、2006-2010、2010-2014、2014-2018、2018-2022。猪粮比是生猪市场价格与生猪主要饲料玉米的市场价格的比值,对于研判猪周期有一定帮助。一般用猪粮比来分析行业的养殖盈亏。比值约6:1为盈亏平衡点,比值<5:1为重度亏损,将启动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开始收储。
当猪粮比较高时,养殖人员往往希望通过提高出栏量以获得更高利润,与此同时,部分企业调整出栏节奏,降低出栏体重、扩大养殖,散养户加速进入市场,当下及未来的生猪供应量在一段时间内不断增加。而当猪粮比较低时,将会开启产能去化进程。
截至9月26日,全国猪粮比为5.49,低于盈亏平衡点,行业普遍处于小幅亏损。
那么,后期猪价走势又将如何发展,是将在消费助推下迎来行业盈利还是继续在成本线上下不温不火?可以从以下几个影响猪周期的关键指标上先管中窥豹一番:
一、能繁母猪存栏量是判断猪周期是否见底的最重要的指标。
在历史上的几个猪周期中,每当猪价降低到一定程度,养殖户对未来行情不抱希望时,就会大量宰杀母猪,导致市场供应大增,促使价格加速探底,又会反过来加速产能去化。
近期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3年修订)显示,或将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整为3900万头,比原先的4100万头减少了200万头,这显然是政府为加速去产能进程、缩短亏损周期稳定市场供应的一项举措。但从图表数据来看,尽管目前能繁母猪存栏量较2022年9月-2023年1月的高位有所减少,却仍高于2022年年初水平。供应呈现增加态势,加上冬季疫情缓解带来的存活率上升,以及去年整体产能去化幅度不够,整体供应增势或持续至年底。因此,以能繁母猪存栏量来看,近期猪价或难有大幅上涨空间。
二、仔猪价格与猪价对比反映行业情绪变化
行业情绪悲观时养殖人员往往缺乏扩产、育肥热情,仔猪价格降低,若仔猪价格下行低于猪价,企业亏损进一步扩大,行业产能可能加速去化,行业触底概率较高。
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朱增勇介绍,今年三四月份,全国新生仔猪数同比分别增长12.2%和11.2%。按照新生仔猪6个月后出栏的生长规律判断,中秋国庆期间的生猪出栏量仍将持续增加。加上目前冻猪肉库存处于高位,后市猪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预计秋冬季平均猪价将低于去年同期。
图源:央视财经
三、二次育肥
二次育肥会降低当期猪肉供应,增大远期猪肉供应,导致价格波动增大。由于部分养殖户受猪价长时间低迷和端午节涨价预期落空情绪影响,6月下旬到7月上旬都在加快出栏大肥猪,而这一波清栏也为猪价回升创造了条件。
7月下旬,生猪价格快速上涨,从7元涨至8.7元/公斤,涨幅超过20%,伴随着生猪价格的上涨,养殖户的心理价位也跟着水涨船高,都在加紧补栏进行二次育肥。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7-8月随着猪价上涨,二次育肥的头均盈利在100~200元左右,市场货源紧俏,育肥比例上涨了20%左右。因此,从肥猪市场来看,在四季度气温不断下降,春节前夕南方腌腊灌肠集中开启,需求不断增加,或给大肥养殖带来一定利润空间。
四、生猪出栏量
生猪出栏量直接影响当期供应。农业农村部近期表示今年中秋节、国庆节期间全国猪肉市场整体供应充足。朱增勇提到近期生猪出栏上市量增加,生猪价格稳中有跌。目前,全国生猪产能较为充裕,后市供应仍将稳定增加。
五、生猪存栏量
生猪存栏量的增加受养殖户发展战略、猪周期、行业前景等多因素影响,对后续供应的影响无法简单判断。
总体而言,生猪价格由养殖户利润和猪肉供应循环影响,猪价上涨—>利润上涨—>存栏增加—>供应增加—>猪价下跌—>利润下跌—>存栏减少—>供应减少—>猪价上涨。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猪价当前处于探底过程中,随着猪肉消费在9月以后逐步提升,到11-12月份达到高峰,春节前猪价走势或倾向于震荡上移,并贯穿至春节前的2月份,但由于供应因素影响,整体涨幅有限,均价或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