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两会已经结束,今年两会上代表们的提案中关于“生猪育种卡脖”的问题提及最多,各代表委员们也纷纷为“猪业保种”献计献策。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建在答记者问时也重点提到了“种业发展”问题,并明确说:“未来要力求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种业的重大突破,要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那么对于“种业崛起”顶层部门到底有怎样的筹划和布局?今天我们就再透过部长和代表们的一些提议来看看未来十年中国的“生猪种业”到底怎么走?
6位代表提“猪芯片” 多半是涉及补贴
今年的两会上共有6位代表在提案中提到了“猪芯片”,种猪是生猪产业的“芯片”,不仅事关我国生猪养殖效益,而且事关国家安全。但如今我们的生猪产业真的被“卡脖子了”,怎么破解?看看代表的提议。
新希望刘永好提出希望国家尽快出台“中国种猪”重大项目研发和推广后补助政策,以“企业先投入、国家补一半”原则鼓励种业企业积极投资发展种猪研发、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攻关项目,在具备相关能力的情况下申报攻关育种项目,国家按照相关标准评估确认后给予补贴;正邦集团林印孙则建议重点培育头部企业……这些提案没毛病,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大企业确实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但是在一个局外人看来,不免觉得这些提案基本上都是对大型育种企业的补贴,包括建场补贴、配套的用地审批等,不免有些为自己企业争取更多利益的感觉。
联合育种需要从“有名无实”转向“名副其实”
此外,笔者还注意到,赵皖平代表和蒋小松代表都提到了联合育种的问题。其中,蒋小松代表建议“加快提高行业集中度和创新合力,形成自主创新体系。”“创新合力”这句话的深意是什么?
众所周知,近些年我国一直在推行“联合育种”工作,虽取得一定进展但是没有大的突破,为何?原因很简单,各个集团或育种单位之间在“联合”的同时还有一层明显的竞争关系,各自有各自的打算,育种能力和水平也不在同一阶段,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愿意把自己的“看家本领”拿出来与竞争者共享的。这就导致联合育种基本上是“有名无实”。而这一提案的主要意思还是推动育种工作的落地,和集中创新化,集合力办大事,让联合育种名副其实!而这也是我国种业由弱走强的重要一步。
拯救种业 国家顶层设计拿出“杀手锏”
两会上农业农村部唐仁建部长在总结我国农业“种业”情况时说:“我们的生猪饲料转化率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左右。我国的种业有基础、有差距、有行动,未来要力求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种业的重大突破,要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部长的这一说法一出,长了行业人的志气。但是这一场翻身仗到底该怎么打?顶层领导有什么杀手锏?——建立种质资源库!
在种质资源方面,目前畜禽种质资源库正在立项,海洋渔业种质资源库已经开建。新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今年9月份就能建好,建成后保存能力达到150万份,位居世界第一。
就拿生猪产业来说,目前虽然我国是世界上生猪生产量最大、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但是我们的种猪资源有很大一部分主要是依赖进口,在2020年的进口种猪量更是超过2万头,而种质资源库建立就相当于我国有了一个庞大的种源基因库,通过建立种质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活体基因库、各级育种制种基地等,开展良种动物选育等关键环节研究,实现遗传物质保护,对于推进基因的遗传进展有很大的数据支撑。
种质资源库也是各个国家抢占种业高地的重要手段。据统计,在上世纪70年代,全世界种子库数量不足10个,保存的种质资源仅有50万份;而到了到了200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清单里就已经有1400座种子库了。2008年被世人所熟知的人类“诺亚方舟”,挪威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投入使用。种质资源库越建越多,意味着种质的庇护所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种质资源得以保存和保留下来。
就像现在的生猪品种和外形,一开始都不是我们所看到的样子,而是经过人类的培育,从中筛选优良品种改良之后的结果。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的基本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那时候老百姓对猪肉的需求更多的是能量的补充,所以那时候的猪的品种都是“肥肉多”。
而现在,人们对于猪肉的需求更多的是“健康”,所以瘦肉型品种占了绝大部分市场。这就是创新的与时俱进,而创造新品种,需要基因材料,这些基因材料从哪里来的呢,就是从种质资源中获取。因此利用种质资源库保护和保存农作物、畜禽种质资源,人类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接下来的10年,农业农村部就将站在国家层面搭建“畜禽种质资源库”这一基因竞争的高地,为中国种业摆脱对外依赖提供最硬核支撑!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