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才,河北大午集团的孙大午的微博爆料必将在养猪行业引起炸锅式的关注。
规模猪场甚至特大规模发生非瘟并不稀奇,但是值得玩味的是这种规模及体量的猪场竟然出现这种奇葩的现象,才是值得大家关注的重点。
前几天一直推动规模化猪场的发展及建设是主流,并因此实行的政策扶植、资金支持、补贴........是很多地方的特色。
但是随着非瘟问题的出现以及现在实施的扑杀补贴政策,说实话,很多地方是补贴不起的,而出现这种现象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其主要难点是养猪这个行业是不需要交税的,地方在养猪这个行业上并没有带来税收上的利益,而众所周知的原因,一旦按照政策实施补贴,很多地方根本负担不起这种财政支出,这是不争的事实。
而作为规模猪场来讲,特别是大型规模猪场来讲,其本身资金链、抗风险实力是有差异的,特别是最近两年的疯狂扩张,很多养猪企业是采用的举债发展模式,那么遇到这种现实的风险,希望地方上给予一些补贴及支持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个是猪场急需资金救命,一个是地方根本负担不起,基于这样的现实下,出现这种情况也就不难理解了。
所以,对于养猪行业过多的人为干预本身就不利于这个行业长久发展,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需要市场的驱动,而人为干预最好是放在方向的指导上,过多的干预最容易达成适得其反的效果,这几年猪业的干预行为和结果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所以,当前猪业遇到的尴尬是补贴还是不补贴的问题,是这种政策能不能真正执行的问题,当地有没有能力执行的问题,或许从开始出现非瘟的时候就取消扑杀补贴,也就断了一些规模猪场自身功力不硬就想让当地地方去救的一些念想。
对于目前国内的整个养猪业结构来讲,从养猪到玩金融乃至盲目的去追求规模、资金、设备..........而忽视与之契合的人才培养、大而不强的现状来讲,未免不是一种刺激和蜕变的契机。
就当前国内的规模型养猪企业来讲,有几个真正有能力倒下后还有实力再站起来的?这才是我们最应该思考的。
反而是那些打不死的小强式的中小猪场,依然在真正的抗风险能力上要优于规模猪场一大截,这也是我们必需要面对的。
无论是规模猪场还是中小猪场,扶植那些强大的,能真正带领中国猪业持续发展的。远远要比去扶植那些除了体量大,还要面临巨大风险的外强内弱的模式更具有价值和意义。
无论是基于高度不确定的养猪业现实下的调整,还是基于环保及消费者需求升级做为原始驱动力的整个养猪行业的品质提升!
我们都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拐点,这是整个养猪行业的事情,关系着整个养猪行业的未来!
死亡15000头,还余下约6000头活猪,这不是一笔小钱。至于这种爆料的真实性,尚待相关部分的真实确定和调查结果,但是作为行业的知名企业和企业负责人,相信发表这种信息也是无奈之举!
这种行为的背后,不但是作为养猪人的一种心酸,也是在当前非瘟阴影下大部分猪场特别是规模猪场老板们的真实感同身受!
基于这种现实,此次事件必将在养猪行业引起炸锅式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