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2023年三大数据公布,关乎生猪产业未来趋势!首先,2023年全国出生人口仅902万人,而死亡人口1110万人,超新生人口近210万!其次,2023年全国生猪出栏7.23亿头,创下非瘟后新高。从人口数据来看,这意味着社会老龄化的程度在加快,未来猪肉消费难言大幅提升;而从生猪产能来看,更体现出“供需失衡”的尖锐矛盾......
十年间新生人口减少1000万?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国,这也是资本高度看好中国生猪产业的重要原因。但近年来明显感觉生猪消费提振乏力,其实在经济大环境影响之外,还有人口老龄化加剧、猪肉品质不足、肉类产品丰富等原因。
人口会深远的影响全国各行各业,据中新网报道,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902万,这是继2022年956万后再创新低。更凸显问题严峻的是,从曲线图上能看到下滑之坚决——
全国新生人口自2016年小幅反弹到1883.2万后,开启了长达8年的一路下滑,而且下滑趋势恐难遏制,也许到2026年前(10年间)新生人口将减少1000万,冲击未来总消费量!
当然我们现在也许感觉不到,每年出栏生猪7亿多头,消费猪肉五六千万吨。但实际上再过个10年20年,等“2015后新生人口”成为社会主流消费力量,就会感受到消费总量衰退的痛。
更直观一点,从年龄结构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648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1.3%;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
首先受到冲击的,将是教育、房地产等行业,但生猪产业也同样依赖于青壮年人口,中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肉食消费减少是非常明显的。
值得一提的是,死亡人口超越新生人口并非今年才开始,两大人口数据的“交叉点”正是在2021年。
总而言之,站在人口变化的角度,我们应当更理智的审视未来10年、20年的变化,如若我们近5年内兴建更多生猪产能,更多的楼房猪场拔地而起,恐怕猪周期将漫长的伴随着我们,尤其奉劝猪企、资本要谨慎对待。
生猪行情的主要矛盾
回到行业内,2023年全国生猪出栏共计7.27亿头,创下2018年非瘟后的新高。值得肯定的是,生猪稳产保供工作这几年得到强有力的执行,民生有充分保障。
但对于生猪产业来说,全面洗牌、大浪淘沙的挑战却越演越烈。
2023年深度亏损的不仅是家庭农场、散养户,大量的规模猪企也难以幸免,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2023年1-11个月规模养猪头均亏损90.8元。实际上大家都知道,许多猪企的亏损远比这要严重——停建猪场、裁员降薪等层出不穷。
例如2023年12月下旬,新五丰宣布终止湖南一个3600头原种猪场项目,并且将该项目剩余1.86亿元的募集资金,用于公司补充流动资金。
从2022年4月至今,温氏股份也已终止了多个募投项目。投资总额高达59.78亿元。
另据牧通人才网报道,在2023年的最后一天,有员工收到了某上市猪企子公司下发的停工通知。通知显示,因受行业周期影响,基于公司缩减部分经营规模及降本增效考虑,为共度时艰,自2024年1月1日起,其所在岗位处于停工状态。停工期间,第一个月将按照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发放工资,不过从第二个月起就只发放基本生活费,标准为:税前1610元/月,直至岗位复工,但什么时候复工不得而知。
生猪产业的核心矛盾,并非规模猪企与家庭农场之间的矛盾,也不是产业上下游的矛盾,而是供需失衡的矛盾、疫病多发的矛盾。“疫病多发”尚有解决方向,但“供需失衡”却要靠猪企们自觉去产能,无疑是天方夜谭。
据此大胆推测——
首先,2024年也许将有更多“正邦”出现,但其他猪企又会迅速扩张、填补市场空白,未来生猪供应持续位于一个稳定状态。
其次,从人口趋势来看,10年后猪肉消费总量恐将逐步下滑,规模猪场之间的竞争成为常态化。
因此,2024年笔者最期盼的是“全国能繁母猪存量下调”,2023年传出全国能繁母猪保有量有望下调至3900万头,得到了业内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与认可。实际上随着我们生猪生产力的提升、消费量的变化,母猪保有量应当被灵活调整。
人口衰减,让养猪回归初心
最后,笔者想谈一下人口衰减的好处。
提到“新生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全世界都认为这是一个严峻问题,因为这不仅意味着本国劳动人口的减少,更是意味着消费力的减弱,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但这是一种将人口视作“资源”的资本主义看法,甚至是将人口进行了物化,和金融货币相挂钩!我们不应当陷入西方主流观点,人口缩减,亦可以看做是“人群优化”。
首先,人口衰减最直观的好处就是“节约资源”,我们常说“人均耕地少、人均住宅面积少......”,实际上增加更多耕地、住宅面积非常困难,而且极为有限,是在无休止的向大自然索取。
近五年来,自然天灾、疫病大流行不断,这也是自然界的一种“应激反应”。而人口的有序减少,有利于减缓对资源的掠夺,让“可持续发展”变得更轻松。
其次,新生人口的减少,也意味着能够有更多教育资源集中在新生代,他们将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更小的生存压力,这既是人群素质的优化。
讲到这,其实生猪产业虽然传统,但前瞻性非常强!我们已经开始提前适应人口减少的时代,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数字化养猪飞速发展,自动化设备大量运用。
并且我们也看到,自动化设备不再是集团猪场的“专属”,一些家庭农场也逐渐完成了“自动化”的升级转型,配合着他们高度的责任心,生产优势甚至有可能会超越集团场。
总而言之,人口在放慢脚步,希望我们产能也能放慢脚步,让养猪回归农业初心,而非资本推动下的疯狂赛跑。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