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非瘟的搅和和低迷行情的长期煎熬下,一些猪企直接宣布缩减2023年生猪出栏量。然而和猪企缩产不同,在这种万般煎熬的时刻,一大批散户彻底告别了养猪圈,别无选择!
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大型猪企的养猪成本那么高(除了牧原)却没有出局,为什么反而是散户在出局?我们必须要清楚的是,导致这一波散户出局的直接原因是非瘟。此外,我们也必须明白大型猪企的成本高主要是他们的产能利用率低下(据行业媒体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大部分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在70%左右,而像傲农、天邦食品、大北农、大象等产能利用率可能在50%左右,这直接推高了养殖均摊成本),而并不是他们的技术不好,并且客观来说,猪企们也不是所有的猪场成本都高,而是被一部分低效益的猪场给拖累的,尤其是东北区域的猪场,成为猪企业绩的“拖油瓶”!
牧原、温氏、新希望,每年均在东北市场损失数亿元
数据显示,今年9月牧原生猪养殖完全成本在14.7元/公斤左右,但是这是牧原全国几百个猪场平均下来的成本,如果按照区域来看,其南阳以及豫北区域是其成本最领先区域,成本可以做到7块/斤以下;东北地区的成本比较高,大概在7.6元/斤,但是在2023年上半年辽宁地区猪场的成本居然超过8.5元/斤。南北方地区一斤成本就相差了1.5元,一头240斤标猪的利润能相差360元!
无独有偶,新希望和温氏也是如出一辙!
新希望东北养猪纵队的成本在9-9.5元/斤,而华南养猪纵队今年年7月养猪成本则低至7.9元/斤左右,相比之下最高差也在1.5元/斤,别小看这1.5元的成本差,我们知道新希望东北地区生猪出栏量约占总出栏量的10%,而2022年新希望的总出栏量为1461万头,10%为146.1万头,核算下来,也就意味着仅仅东北地区的猪场就让新希望损失掉了约5.26亿元的利润(146.1万头*360元)。
相比牧原和新希望,温氏又何尝不是折戟东北市场?
根据温氏之前发布的公告显示,其较为优秀的云南养猪公司曾将养猪成本做到7.8元/斤。相对一些成本高的北方地区成本在9元/斤以上。每斤也有超过1元的成本差异。
区域成本差异的背后:到底是谁是捣鬼?
那么,上市猪企为什么纷纷折戟东北市场?这背后到底是谁在捣鬼?
关于这一点,上市猪企们的看法倒是完全一致!
猪业一哥牧原始终认为,“疫病”是对养殖行业影响最大的因素,温氏也是相同观点,温氏认为现在一些生产不稳定、出栏量较少的猪场大多都是长期受到疾病困扰。而这背后都是一环套一环的,非瘟等疾病的防控做的好,猪场就会比较稳定,也就不会出现大量的减产和死淘,产能利用率比较高,人员也会稳定,人员稳定后猪场的生产成绩和效率也会提高,所以成本也会被分摊的较低!
温氏相关负责人直言,确保非瘟防控成功是当下降低成本的重要支撑。
那为什么北方地区的猪场就更容易受到疾病影响呢?
客观来说,北方多为平原、地势平缓,缺少物理阻隔,所以多种疾病更容易传播。
此外,北方一年四季季节分明,温差大,尤其是冬季天气干冷,猪场的应激、腹泻容易发生,非瘟防控的生物安全措施在冬季也会大打折扣,这就导致很多时候生物安全成本投入不少,但是成果并不好。
此外,还有一点,就是北方的散户较多。(尽管这几年北方的很多散户已经退出市场)。
我们知道,北方地区是我国玉米大豆的主产区,很多北方的散户都是靠自产的饲料来养猪,所以不少北方的养殖户确实可以把成本控制的很低。但是散户的缺点就是生物安全意识差一些,并且容易情绪化集中出栏,这又导致猪只间的交叉接触机会较多,这也为非瘟的传播带来极大的便利!所以猪场疫病在北方流行。
但是自从2018年以后也有更多的中小型养殖户开始使用“批次化生产技术”,按照全年的生产节奏,把场里的母猪分成一批一批的进行集中配种、怀孕、生产,小猪也可以同时断奶、转群和出栏,这样操作最大的优势就是出栏的规划性更强,场内猪只与外界猪只接触的频率更低,场内猪只不同日龄高发病传染的几率更小,可以让猪场的生物安全更有效。
那么,“批次化生产技术”在不同规模的猪场到底如何科学利用?如何利用这一技术提高猪场效益,12月21-23日,由猪好多网主办的“中国猪业(2023)规模猪场母猪批次化生产产业峰会”将在江西南昌举行,峰会将围绕一些优秀猪场案例、产房疾病、母猪配种问题、批次化模式科学设计等问题邀请行业专家进行专业分享,也欢迎大家来听课,并参与其中!
也正是基于东北市场在种种原因下的“沦陷”,养猪业的市场格局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我国的养猪重心正在南移
首先,非瘟以来短短5年时间,生猪市场已经经历了多伦洗牌,而每一次洗牌,都会有一部分散户被踢出牌局,其中尤其以河南最为明显,由于牧原的大本营在河南,所以河南地区的养猪格局这几年一直在被牧原重构,不仅散户在退出,一些小规模场也在退出。
而随着散户的退出,规模猪场却在乘势而上,并且,我国的规模猪场已经开始越来越多的选择在南方地区安营扎寨!
我们且看TOP20的猪企,牧原算是在中间地带,除此之外温氏、新希望、神农、傲农、扬翔、罗牛山、东瑞、特驱、京基智农等大本营都在南方。
新希望也明确表示将优先发展南方总体条件更好的区域,其东北区域保持现有规模的稳定生产,降低东北区域的出栏量占比。其他各大猪企在东北的养猪业务也趋于保守。
再来看南方地区,包括京基智农、扬翔等都在广州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搞起了楼房猪场。据统计,目前我国设计的楼房猪场产能已经约1.1亿头,并且广州周边就是一个聚集地。不可否认,未来在城市之郊,在大的消费中心周边搞楼房猪场,让生产端和消费端离得更近,是降低综合成本的绝佳途径,也是行业的大势所趋。
由此来看,未来南方地区的养猪成本更低、猪价更高,且紧紧围绕消费市场,其优势也会进一步突出。
这和国家提倡的销区猪肉大部分实现自给政策不谋而合,南方的销区,在增加规模养殖量,北方的出栏量占比在减小,未来更多的生猪将在本地被消化,不需要长途远调外省,减少疫病传播风险和运输成本,这已是定局。
所以未来,在没有这种大型调运需要的背景下,全国的猪价也会越来越趋向统一水平,不会有太大差距,养猪也很难赚到投机取巧的钱,唯一剩下的就是好好打磨手上养猪的本事,做好疾病防控、控好成本,靠技术吃饭。对此你怎么看?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