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玉米确实跌猛了。
并且不止跌猛,与前段时间的看涨相比,玉米现在是看跌一片,开秤价也不断回调。
比如,黑龙江部分企业给出的报价已低于去年了,反倒是华北的收购价还算是与去年相仿。
现在正值“双节”,而“双节”过后,东北玉米又面临大量上市,玉米更加岌岌可危。
不少人担心,之前玉米“高开”的行情会不会出现大反转,变成了全面“低开低走”呢?
之前玉米还持续高走,最高价格一度逼近1.6元/斤,也就是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为啥突然说跌就跌了呢?并且还跌跌不休。
很多人在说这主要是玉米的上量问题,量多价跌,量少价涨,但其实这并不是重点,因为现在玉米还没有大量上市,但是风却已经在刮了。
什么风呢?
就是增产丰收的风。
之前两场台风暴雨,使得玉米被预测有减产的可能,但是随着收获期越来越近,玉米丰产信号越来越强,并且根据市场预测,增产量大概在2000万至3000万吨。
这确实令玉米市场有点发懵。
我们之前说过,虽然说市场行情是根据供需来波动的,但是其实两者并不是同步的,而更多的是“买预期卖现实”。
什么意思呢?
就是消息层面的影响往往要远远大于消息真实落地以后对市场的影响。
还是拿玉米丰产来举例。
现阶段玉米还没有大量上市,所以根本谈不上什么上量的问题,当前市场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正是丰产的消息对市场的情绪影响。
一方面,很多农户的预期发生了转变。
因为如果玉米丰产,那么玉米供应增加,再加上今年粮源整体水分偏高,保存难度增加,所以很多农户卖粮的心态就比较积极。
卖粮积极,就意味着市场上玉米的供应就会增加。
但是另一方面,贸易商及企业的观望心态却更浓。
为啥不着急收粮了呢?
同样是因为玉米丰收信号释放后,大家都怕今天收了粮明天又降价了,导致自己收粮成本走高,再加上前两年玉米本就上演了大起大落,有不少人套牢,所以这次就变得更加谨慎。
企业还是保持刚需备库的水平,价格低了就收点,价格高了就再等等。饲料企业那更是不着急,今年替代又多,什么芽麦、定向稻谷、小麦,这么多选择还怕没粮可收吗?
而贸易商呢,也还没有想要大量建库存的意思,所以这段时间也是即收即走,做流量而不是做存量。
这么一来,市场上的粮源流通自然就多了起来。
于是,这看跌的情绪就是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倒十、十倒百地就发生了连锁效应,玉米就这样忽忽悠悠地就跌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还没上市呢,就跌成这样了,今年的玉米行情是不是要大反转了?
这就是咱们前面说的,消息层面的反应要远远大于现实,也就是说,玉米看似凶险,但再大跌的空间并不大。
一方面,今年地租上涨了,玉米的种植成本增加了,而从东北近期发布的补贴情况来看,比如黑龙江玉米补贴每亩大约在14元左右,低于去年。
种植成本增加了,补贴少了,这无形中卖粮的压力就大了,如果玉米再大幅走跌,农民的种植收益就得泡汤了。
也有人说,玉米的波动主要是看供需,和种植成本并没有直接关系,玉米跌破种植成本的例子还少吗?
这话也不错,但是近两年,全球粮食市场发生了较大的波动,粮食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官方多次强调要保障种粮人的合理收益,所以在这么个节骨眼上,种植成本就是一个重要因素。
而且根据最新的消息,10月中旬以后中储粮就要启动收购了,虽然还不知道具体的价格,但这个价格肯定不会是打压玉米的。
另一方面,芽麦的效用到达尾声,接下来小麦将接过这个替代的接力棒。
但是我们看到了,小麦最近又涨了,虽然说还不具备大涨的基础,但是市场对于小麦的情绪与玉米恰好相反,看涨之情十分浓重。
小麦这么一涨,与玉米的价差拉大,饲料企业又开始重新关注玉米了。需求来了,玉米的止跌也就快了。
虽然说当前玉米价格确实很乱,比如东北的下跌就让人不太理解,尤其是港口价格不断走低,甚至低于产区企业,也是令人有点发慌。
不过,这行情显然跟供需没什么太大关系,多半是情绪催化的。所以,也没必要太急,不妨让行情飞一会儿,等到玉米真的上市以后再看看有什么变化吧。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