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以来,生猪价格一改低迷态势,由年内低点10.4元/公斤追涨至17.6元/公斤,涨幅达69%左右,猪粮比价也上升至6.39∶1。
并随肥猪市场节节攀高,标肥价差逆转倒挂,市场利好因素不断增强,生猪养殖全面亏损的情况得到有效缓解。
猪价连涨“飘红”,确实是让不少养猪人“沾沾自喜”了一把。但究竟是什么在支撑本轮猪价接连反弹?猪价会一路涨到过年吗?后期生猪行情走势又将如何发展?
这更是许多养猪人所关心的话题。
多因素助推猪价持续上涨
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分析近期猪价回升主要原因有这以下四点:
猪价跌至低位后市场具有反弹需求,国庆后猪价跌至低位,部分地区跌至5元/斤以下,在市场机制下猪价具有一定的反弹需求。
冻猪肉收储提振,10月10日收储3万吨中央储备肉,同时多地也开始地方冻猪肉收储,对市场心理预期和猪价起到了明显的提振作用。
猪价较低刺激消费回暖,北方猪肉消费增加明显,南方四川、湖北等地灌腊肠现象增多,市场大肥猪需求旺盛带动大猪价格高于标猪。9月底大猪存栏已经明显下降,导致大猪供应有限,大猪价格高于标猪0.5元/斤上下,主要原因是腊肉制作提升了大猪的需求。
猪价回暖再次带动养殖户压栏,受猪价加快上涨影响,养殖端看涨后期惜售情绪浓厚,生猪出栏积极性下降,导致短时间内市场供应收紧。
肥猪成了助推上涨的“香饽饽”
随四季度消费旺季来临,叠加低价及政策性刺激,终端需求加速增量,南北腌腊灌肠活动开启,肥猪需求不断增强。但三季度大猪、后备及低性能母猪加快出清,肥猪供应紧张局面不断显现,9月下旬肥猪价格逆势上行,10月份国内肥猪均价已高达17.0元/公斤,养殖端标猪加速出栏情绪不断减弱。
11月份肥猪价格继续走强,企业供应压力缩减,标猪价格继续追涨。截至11月12日,市场标猪高价成交已超18.0元/公斤,肥猪高价亦达20.0元/公斤。根据生猪生长周期及存栏情况来看,近期大猪供应紧张局面仍难有明显改善,高价差或仍将支撑标猪市场走货。
“至暗”时刻或未结束,提质增效仍是主题
目前,近期猪价虽有所反弹,但市场供应相对宽松的基本面没有改变,8-9月份能繁母猪的存栏量接近正常保有量的110%以上。
“如果今年四季度市场上的能繁母猪存栏没有大幅度下降的话,明年整个上半年,甚至下半年猪价的低位水平恐怕还是难有反转。”农信互联生猪行业分析师夏晨丰表示。
因此,防止猪价大起大落的关键在于适度去产能。“生猪生产适度去产能”,就是在把握供需相对平衡,既不能使产能过度去化,也要考虑当前市场需求。
为此,农业部生猪生产监测预警专家王祖力提出,要保证生猪市场供保价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建议各地按农业农村部《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要求,努力确保能繁母猪存栏量回归并稳定在正常保有量上下;
二是养殖场户要从不同环节着手,通过科学配方、优化饲喂方式和精细化管理等,降本增效;
三是要坚持不懈抓好疫病防控,行业低迷期通常是疫病高发期,防止疫病加速生猪产能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