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价格在8元上下徘徊了一个多月,半数以上的养殖户处于亏损的状态……
相关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在3.37亿头左右,预计今年全年的生猪出栏量将达到7亿头……
产能恢复了,猪价大跌,养殖户深度亏损,母猪大量淘汰、仔猪烂市200块钱一头还无人问津……
7月份以来,猪价基本稳定在成本线附近。预计未来一段时期,猪肉供需总体平衡,养猪能够回到正常利润水平,但难回到高利润时代。
养殖户承受市场亏损和政策变动的双重压力
短短半年时间,生猪产业从以前的“暴利行业”变成让人嫌弃的“赔钱行业”,变了天!很多养殖户在面对市场的巨大压力下一面还担心之前种种的养猪利好政策会逐步取消,自己的猪场再次面临被强拆、被罚款的尴尬,养殖户之所以有这种担心主要还会因为之前有过这样的“教训”!
市场缺猪的时候,国家想尽办法出台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大家养猪,等猪的产能饱和的时候,国家就收紧各种政策支持,“倒逼”养殖户退市,缩减产能,以前的政策就是这样操作过,所以养殖户的担心不无道理。
每一个猪周期都是惊人的相似,如今我国的生猪产能已经全部恢复,针对养殖户担心的问题,这一次我们的政策决不能搞“急转弯”,不能重蹈之前的覆辙,要把行之有效的长期性政策上升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性政策!
稳产业必须先稳政策
首先,我们还要明白一个逻辑关系!
稳价格关键在稳产能,稳产能关键在稳信心,稳信心前提是稳政策。所谓稳政策,就是要稳定长效性支持政策,用地、环评、金融等基础政策切勿“朝令夕改”。只有让养殖场户对政策没有后顾之忧,才能使其根据市场变化来决策。
生猪产业具有特殊性和外部性,如果没有稳定的长效性支持政策,很多地方会出现只愿吃肉不愿养猪的情况。对地方政府来说,养猪不仅会带来环保压力,又没有税收增益,对增加就业帮助也有限;对一些银行来说,贷款给养猪场性价比较低,活体畜禽难以作为抵押物;对一些发达地区来说,养猪不仅要占用大量土地,说起来一点也不“高大上”,不能凸显地方产业的层次。这些观念和尴尬现实制约着生猪产业发展。对此,必须用长效性支持政策来去除弊病,形成养猪场户稳定的政策预期。
分析生猪产业问题,不妨先从扶持政策角度总结本轮产能恢复经验。要看到,各部门各地区出台系列支持生猪生产的政策,取得显著成效,产能和价格均实现预期目标。不过,短期性政策多,长期性政策少,养殖场户普遍期待把现有政策制度化。长效性政策是产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不同于生猪产能调控或猪肉储备调控,其本身不直接干预价格,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因此,各地在基础政策上不能搞“急转弯”,要把行之有效的长期性政策上升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性政策,并不断稳定和优化,在养殖户迫切需要的基础性公共服务方面有所作为。
转变补贴思路 提高让养猪产业门槛
说到这里,想插一个樊福好老师之前说的关于“补贴”的观点!
“农业上有个收购保护价,当粮食丰产价格低的时候,国家会启动价格保护,但在养猪业却反了过来。养猪业的补贴是猪价越高补的越多,这是错的,应该是在猪价低的时候去补贴养猪户生活困难。猪价高意味着猪少,这已经刺激了养殖户要扩大养殖,如果还给补贴,那不是让更多的人去养猪,加速往下一轮低谷期迈进吗?猪价低的时候肯定很多人退出来,那就为下一轮猪价上涨创造了条件,这时候给予补贴,一方面缓解猪价低带来的生活困难问题,另一方面让他们退出的慢一点,这不就缓解了猪周期。”樊福好说。
这是一个逆向思维,很具有思考意义!
还有一点,既然很多政府不愿意接受养殖企业是因为养殖企业不纳税还污染环境,那么是不是可以把养猪企业当成真正的企业来对待,养猪企业也要交税。普通散养户在自己的地上养几头猪解决生活问题这没有问题,而企业在各地方养殖造成了污染,就交些污染税,这样国家欢迎你,地方政府更欢迎你。同时也拉高了养猪的门槛,大家不会一哄而上就来养猪,保持市场处于稍微缺猪的状态,行业就能一直保持微利状态,才能永续经营。
此外,如果从养殖行业角度总结此前产能下滑教训。我国居民猪肉消费量年度间基本稳定,价格波动主要原因是产量波动。据测算,产量每波动1%,价格会波动6%至7%。而产量波动的症结还是生产方式相对落后,抗风险能力弱,市场主体预期与现实情况出现偏差。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较低,生产效率不高,动物防疫水平还有差距。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遇到市场波动和疫情突袭,养猪场户容易追涨杀跌,投机性压栏和恐慌性出栏的问题突出。
从整体和长远看,产能下滑和恢复的转折,离不开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长效性支持政策服务于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缓解猪周期的钥匙也是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