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还是要聊聊玉米。
问这个问题简直就是在给自己挖坑,因为要想“无比正确”就说一些“豆腐一锅、一锅豆腐”这样的车轱辘话,这才最安全。
但是头铁,偏想说说自己的看法,在说之前呢,先说4个大字:仅供参考。
因为市场是多变的,谁也不能主宰它,这也是市场的魅力所在。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之前说,玉米这时候是走不出什么太大的趋势的,基本就是涨几天、跌几天,涨幅和跌幅都不会大。
那么,就有人问了,那玉米后续还能涨吗?
玉米能不能涨,取决于谁呢?
第一,有人说进口。
比如前几年进口玉米连续超过配额,把玉米可是压得够呛。
这倒也没错,但是这并不是决定玉米涨跌的主要因素,只能说是个催化剂。
不过今年政策面对于进口玉米的态度倒也很明确,那就是大幅降低,这对玉米来说是个好消息,至少压在胸口的那块大石头没了。
第二,有人说政策。
因为农业是政策性行业,政策是农产品市场的风向标。
这话也没错,但是我国的农业并不全是政策主导,而是市场为主,政策为辅,说白了,政策只能影响程度,并不能改变方向。
比如说玉米跌猛了,那么政策可以适当托底,减缓它的跌势,但并不能使它转跌为涨。
第三,有人说是供需。
去年玉米减产刮了很大的风,但年后玉米上涨并非全是因为是减产,还有国际市场的混乱,使得国内市场提振需求增加,因此政策面对玉米放宽了要求。
所以,玉米是这样涨起来的。
那么后续玉米能不能涨又取决于什么呢?
我觉得取决于两件事:
一个是小麦的行情。
以前是小麦看玉米的脸色,但现在轮到玉米要看小麦的脸色了。
为什么?
因为玉米的供需很大程度上落在了小麦的身上。
虽然之前玉米深加工一直表现不错,但随着玉米价格上涨以后,深加工也到了盈亏的边缘,短期内再指望深加工发力并不现实。
所以玉米的需求还是要回到饲料身上。
而饲料需求现在就面临小麦替代多少的问题,所以这将成为影响玉米后续行情的一个关键因素。
第二,就要看政策面的态度,不光是对玉米的态度,还包括对小麦的态度,以及对整个粮食市场大趋势的态度。
从大方向上说,对整个粮食市场的态度就是两个字:稳定,但除了这两个字以外,我觉得还有4个字:缓步上移。
为什么?
首先是全球市场决定的。
全球疫情、俄乌冲突,再加上现在的关税之战,这三连击下来使我们明白一点,那就是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所以提升国内粮食市场已迫在眉睫。
而且多个文件都提到了,新一轮千亿斤粮食增产计划,怎么提升?
一定是靠种植面积和种植积极性。
而种植面积和种植积极性的背后就是种粮食得有利可图嘛,不然赔本的买卖谁去干?
有人说现在农村种地的都是老人,也干不了其他的,只能种地,所以即使赔钱也没别的可干。
这只是一部分,粮食增产肯定不是靠老人种地啊,一定是靠种植大户,甚至是其他资本进入搞规模种植。
没有利润谁来?
所以,提升种粮收益,这是重要保障。
其次,小麦最低收购价提高了,为什么提高?
除了上面说的收益以外,也不得不提高。
为什么?
因为种子、化肥都在涨价,成本就摆在那儿,不涨也得涨。
那么再说回到政策端对于小麦的态度,当前正值新小麦上市,虽然政策端还没什么动作,但通过之前的动作可以判断,小麦的趋势是底必须托住,然后部分流入饲用。
为什么我们认为小麦流入饲用要比去年增加呢?
因为小麦的供应压力太大了。
就算是今年新麦减产,小麦的供应压力依然很大,所以要给小麦降压,就得找出口。
那么对玉米的态度是什么呢?
我认为也是4个字:减少干预。
之前市场很担心随着玉米的上涨,政策端会启动进口玉米拍卖及陈稻谷拍卖,即便启动也是正常操作,决不会是为了打压玉米。
这才哪到哪?
现在的玉米市场不是强劲,而是脆弱,稳还稳不过来呢,还打压?
所以我们认为,玉米理应进入上涨的通道。
但是先别乐,上涨不是大涨,而是震荡偏强。
震荡在所难免,而偏强才是主旋律。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