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01 产能博弈:恢复与收缩并存,市场进入再平衡阶段
当前生猪市场呈现"供给端双向挤压"特征:
1、产能恢复基础稳固:截至2024年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增长10%,较2023年环比提升2.3%,奠定中长期供应基础。但需注意,2025年一季度商品猪出栏量预计同比缩减8%-10%,主要受2024年冬季疫病导致的产能被动去化影响。
2、出栏节奏加速施压:5月行业出栏均重提升至125公斤/头(环比+3.2%),散户与集团场同步加快出栏节奏。尽管标肥价差倒挂(肥猪较标猪低0.4-0.6元/公斤)抑制压栏意愿,但短期供应压力仍存,5月11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回落至14.87元/公斤,较月初下跌2.1%。
PART02 成本博弈:饲料价格分化,养殖利润承压
饲料成本呈现"玉米稳、豆粕跌"的分化格局:
1、玉米市场:供需紧平衡
现货价格:5月干玉米均价1.18元/斤,同比持平,环比微涨0.8%。
长期风险:2025年北方产区或因干旱减产10%-15%,叠加饲用需求增长(预计2025年玉米饲用消费量达1.9亿吨,同比+3.5%),中长期价格存在上行压力。
2、豆粕市场:供给宽松压制价格
现货价格:5月3日日照邦基豆粕报价3200元/吨,同比下跌15%,创三年新低。
驱动因素:巴西大豆丰产导致到港量激增(5月预计到港1150万吨,同比+22%),而下游饲料需求恢复缓慢(5月豆粕表观消费量同比-4.3%)。
综合影响:当前头均饲料成本降至895元(同比-15%),但养殖企业仍需警惕下半年原料价格反弹风险,尤其是玉米-豆粕比价修复可能推升配方成本。
PART03 需求端:淡季效应显现,替代品冲击加剧
1、猪肉产量创新高:
2025年一季度猪肉产量1602万吨,同比+1.2%,创五年同期新高。预计全年产量达5750万吨,同比+0.8%,供给宽松格局延续。
2、消费结构变化:
5月白条猪肉均价18.90元/公斤,环比微跌0.28%,同比下跌8.3%。
替代效应显著:禽肉产量同比+5.1%,抢占猪肉消费份额;牛羊肉价格回落进一步挤压猪肉需求空间。
3、进出口收缩:
受国内外价差收窄(当前国内猪价较进口完税价低5%-8%)及反倾销调查影响,1-4月猪肉进口量同比下滑23.7%,预计全年进口量将降至120万吨以下。
PART04 行业格局:头部企业加速整合,成本优势决定生死
1、规模化进程提速:
牧原股份:2025年出栏目标7200-7800万头,完全成本目标12.5元/公斤(较行业平均低15%-20%)。
温氏股份:出栏目标3300-3500万头,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将养殖成本控制在6.3元/斤(折合12.6元/公斤)。
2、效率革命路径:
技术赋能:基因选育使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提升至28头(行业平均24头);智能饲喂系统降低料肉比0.15-0.2。
产业链整合:头部企业屠宰利用率达60%,通过鲜销率提升(牧原鲜销比例达85%)对冲猪价波动。
PART05 未来展望:短期回调压力犹存,长期转向效率竞争
1、短期(5-6月)预测:
价格中枢:受二次育肥抛售(当前二次育肥占比降至8%)及饲料成本上涨(预计玉米价格6月反弹3%-5%)影响,猪价或回调至14.2-14.5元/公斤。
关键变量:南方雨季疫病防控、冻品库存去化节奏(当前冻品库存率18.7%,同比高3.2个百分点)。
2、中长期趋势:
行业集中度:预计2025年末规模场市占率突破65%(2024年为58%),CR5(前五大企业)市占率超40%。
竞争逻辑转变:从"周期博弈"转向"成本管控+效率竞争",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壁垒和资金优势构建护城河。
结语:新周期下的生存法则
当前生猪行业正处于"去产能尾声"与"效率革命起点"的叠加期。对于养殖主体而言:
头部企业:需持续优化成本曲线,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如牧原的"养殖-屠宰-食品"一体化)平滑周期波动。
中小散户:面临"要么升级,要么退出"的抉择,可探索"公司+家庭农场"轻资产模式或差异化养殖(如黑猪、有机猪)。
全行业:需警惕下半年饲料成本反弹风险,建议通过期货套保锁定原料价格,同时关注消费复苏带来的季节性机会(如中秋、春节备货)。
在"效率为王"的新周期,唯有将成本做到行业前30%、PSY突破26头、完全成本控制在13元/公斤以内的企业,方能在存量博弈中突围。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