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力士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 > 观点 > 内容

【两会说养猪】育种、疫情防控、增加林地养猪指标、饲料产业税…代表们的提案来了

中国证券报 2021-03-07

阅读()

这两天“两会”拉开序幕,各行各业的委员、代表针对行业的痛点问题分别带来了多个提案,刘永好,林印孙,刘汉元,刘木华,杜宇新等农牧行业人士都带来了相关提案,涉及种猪业发展、疫情防控、饲料产业税收等多个方面。

这两天“两会”拉开序幕,各行各业的委员、代表针对行业的痛点问题分别带来了多个提案,刘永好,林印孙,刘汉元,刘木华,杜宇新等农牧行业人士都带来了相关提案,涉及种猪业发展、疫情防控、饲料产业税收等多个方面。畜牧行业的领军人也纷纷出谋划策,为畜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小编整理好让大家先睹为快。

 

刘永好:解决种猪“卡脖子”困境

 

图片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

 

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刘永好的提案涉及多个方面。在“种猪产业发展”方面他提出要尽快出台“中国种猪”重大项目研发和推广补助政策,以“企业先投入、国家补一半”原则鼓励种业企业积极投资发展种猪研发、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攻关项目,在具备相关能力的情况下申报攻关育种项目,国家按照相关标准评估确认后给予补贴。同时,他建议加大对国家核心育种场、保种场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在生物安全防控、疾病净化方面,以保障祖代种猪场的生物安全和运营能力。

 

当前,世界种业正迎来以基因技术、人工智能等科技融合发展为标志的现代生物育种科技革命。对于种猪企业来说,这样的人才是极为稀缺的。为此,刘永好提出,要鼓励种业企业用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走出去”,将“引技”和“引智”相结合,并奖励跨行业跨国攻关“猪芯片”的紧缺人才,从而加快“猪芯片”的破译进程。

 

除了“猪芯片”之外,刘永好也十分关注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关于引导生猪养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行业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提案》中,刘永好指出,2020年,猪产业的产值占畜禽养殖总产值的一半以上,是中国最大的农业产业之一。然而,这轮“超级猪周期”已经持续了两年,在多重因素的驱动之下,猪产业规模化率自非瘟前的46%疾升至53%,原本占产业主导的、以家庭养殖为主的“小散户”面临巨大冲击和生存压力。

 

此外,截至2021年1月,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连续16个月增长,产能逐步提升,肉价逐步回归。但刘永好认为,若按此增速发展,在两三年内,中国的生猪存栏量将达7-8亿头,远超我国市场消费量,猪周期又将加速加剧见底。因此,为预防产业因资本过热推动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刘永好认为,要着眼长远,科学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方向,推动行业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

 

对此,刘永好表示,中国农村的传统养猪模式仍将长期存在,是帮助农民增收的事业。他建议,要继续支持以家庭为核心的中小散户适度养殖,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帮助小散户加快转型升级。

 

其次,刘永好认为,要对10万头以上规模的养猪企业设置许可证/行业准入制。他建议,要对规模化养殖业设置有梯度的准入资格,包括规模控制、技术门槛、环保门槛和投资门槛。运用宏观调控手段预防产能过剩,以支持符合行业资质、长期扎根农业、拥有核心技术和高层次人才的企业规模化发展。

 

猪价下行期,猪场粪污治理是成本大头。环保是养猪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必要条件。刘永好提出,要细化养猪企业的环保准入标准、加快健全环保副产品资源化利用的行业标准、以政策形式规范为防控非瘟新增的产业用地需求。此外,刘永好还建议要构建打通全产业链的产业大数据监测平台,以科学预测、及时调控投资、产销、供需关系,引导理性投资。

 

林印孙:建立生猪产业发展长效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正邦集团董事长林印孙近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生猪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是要建立疫情防控长效机制,健全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立疫病预警机制,加强生猪生产各个环节的疾病防控。

 

图片

 

中国证券报:今年两会,你将提出哪些建议?最关心哪些话题?

 

林印孙:种猪是生猪产业的“芯片”,不仅事关我国生猪养殖效益,而且事关国家安全。我建议国家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统筹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工作,对民营企业开展的生猪、玉米、大豆等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给予特殊项目政策支持。

 

第二个建议关注的是增加林地指标保障农业项目落地的问题。在有的农村地区投资农业项目,既不准占用耕地,又遇到林地指标的制约,致使项目难以落地或者需要缴纳林地补偿费用,增加用地成本。为了保障在乡村的农业项目顺利落地,建议各省林业部门根据当地国土面积构成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林地预算内供应指标。

 

第三个建议关注打造头部企业确保产业链稳定的问题。破解“卡脖子”瓶颈,稳定国内产业链、畅通国内供应链,必须培育我国自己的头部企业,以支撑、推动、引领产业链、供应链的顺畅运行。我建议国家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出台专门政策,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选择、培育一批支撑、引领双循环的重点企业,帮助头部企业掌握独门绝技,成为“专精特新”的行业“小巨人”。

 

第四个建议是兽用抗生素原料药供应紧张的问题,建议农业农村部加强兽用抗生素原料药的政策引导;同一工艺生产的原料药,在对比人用原料标准的前提下,可以将该部分原料药在人用标准与兽用标准上实现互通;鼓励创新,进一步开发动物专用抗生素。

 

中国证券报:你认为生猪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如何建立?目前生猪产业发展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林印孙:生猪养殖,主要是多养猪、快养猪的问题。养好猪首要解决的是生猪的疫病防控,特别是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生猪养殖。我认为,生猪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就是要建立疫情防控长效机制,健全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立疫病预警机制,加强生猪生产各个环节的疾病防控。比如,建立市场预警机制,加大生猪生产的检测,随时分析、判断市场变化。同时,要立足于生猪生产的转型升级,提高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水平,提高养殖企业效益,实现良性循环;重点扶持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加大补贴力度,提高市场供给能力。

 

刘汉元:推进饲料企业继续享受鼓励类产业税收优惠

 

图片

图为3月1日,刘汉元接受采访。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今年在提案中就关于推进饲料企业继续享受鼓励类产业税收优惠方面提出建议。

 

刘汉元认为,为解决我国区域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自2001年起,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饲料产业在2005年被纳入其中的鼓励类产业目录,享受减免税收优惠。实践证明,该项政策有力促进了西部地区饲料产业蓬勃发展,也促进了一批饲料企业走出西部、走向全国乃至全球,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饲料产业的龙头。

  

刘汉元表示:“2020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下称《目录》),对饲料产业要求的调整,方向虽然转向了生产、种植更为健康、安全、附加值更高的农产品,但对饲料的要求由“绿色无公害”变为“取得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标志”,未能完全考虑当下的中国国情和饲料行业发展现状,致使西部和海南自贸港饲料企业无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阻碍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饲料产业对第一产业的拉动作用明显,能有效促进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由传统的农业养殖转型为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因此需进一步鼓励和扶持。”

 

对此,刘汉元建议:对《目录》进行补充解释,对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鼓励要求标准仍然定位于“绿色无公害”,有效落实国家优惠税收政策,推动行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有力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

 

刘木华:大力发展生物发酵饲料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今年继续关注生猪养殖,将提交一份关于“大力发展生物发酵饲料倡导‘替抗、防非’节粮型生猪健康养殖模式”的提案,以促进我国生猪行业不断转型发展。

 

去年,他在对猪周期产生原因进行系统归纳时表示,生物安全是造成猪周期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年来,他辗转江西当地诸多养殖企业,对新的生猪养殖模式进行调研。基于调研,他在今年提出了“大力发展和推广生物发酵饲料,助力我国生猪行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当前我国生猪养殖主要靠疫苗和抗生素来抵抗外来病毒。”刘木华在调研过程中深深感受到,近年来非洲猪瘟等疫情的传播对我国生猪养殖安全冲击很大,我国生猪本体的抵抗病毒能力较弱,导致生猪养殖风险较高。

 

他在今年的提案中表示,生物发酵饲料推广应用是减少生猪养殖环境污染、防范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提高饲料利用率、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有利于促进畜牧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生物发酵饲料可以使饲料利用率大大提高,既节约了饲料,改善料肉比,还可扩大饲料原料使用范围。部分调研数据表明,料肉比可下降10%、增重5%—10%。”刘木华对记者说,基于此,推广生物发酵饲料也有利于降低生猪养殖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满足我国生猪企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在推广生物发酵饲料方面,他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是应提高对生物发酵饲料新技术、新业态的认识水平;二是顺应“禁抗”“无抗”的健康养殖形势,加快修订《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引入利于推广使用发酵饲料的相关内容;三是研究制定生物发酵饲料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四是出台生物发酵饲料相关科技成果应用鼓励措施和资金支持政策。

 

杜宇新:多方协同促进东北民猪种源保护

 

“民猪原产于我国华北地区,约300年前引入东北。经长期杂交选育,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东北民猪种群。东北民猪具有繁殖性高、抗逆性强、耐粗饲、肉质好、杂交效果优良的特性,历史上一直是东北地区的当家品种。”黑龙江省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杜宇新介绍说,我国第一个培育品种哈尔滨白猪、第一个瘦肉型培育品种三江白猪,都是以民猪为基础培育而成的。但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猪种大量引进,使得民猪种源急剧下降。近年来,在国家的扶持下,经科研单位和企业共同努力,局面虽有好转,但形势仍不乐观。

 

杜宇新说,东北民猪作为国家级保护地方猪种,是十分宝贵的遗传资源。民猪的部分必需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和亚麻酸等成分,均为引入猪种的2倍以上。尤以肌间脂肪含量较高、口感香嫩润滑最为突出。但同“洋猪”相比,民猪在饲料报酬、饲养周期、瘦肉率等方面尚存一定差距。

 

“本土种猪的保护和培育,直接关系到我国生猪产业安全和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但它又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外部效应明显的种质战略事业,单纯依赖市场,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对此,杜宇新建议,请国家农业农村部牵头,结合“十四五”规划纲要,制订东北民猪种业振业规划,并组织东北三省设立民猪遗传资源保护区(目前全国共有地方猪保护区7个,东北尚属空白)。请国家科技部牵头,设立科研专项,加大民猪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力度,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尽快突破瓶颈制约并完善配套技术。请国家有关部门牵头,设立本土生猪种源保护基金,从进口猪肉税收中提取一定比例,专项用于本土生猪种源的保护与培育。给予适当政策扶持,引导和支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东北民猪的保护与开发。

 

杜宇新建议,坚持保种、育种、利用协同,企业、科研、政府协力,共同促进民猪资源的保护、研发与利用,确保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安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美味猪肉的新需求。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