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力士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 > 观点 > 内容

浅谈猪群耐受力的培养及意义!

尚果猪道董广林 2019-06-15

阅读()

不同品种的猪、不同密度的猪,对于某些不利因素甚至是疾病的抵御能力是不一样的,这是毋容置疑的事实。
  不同品种的猪、不同密度的猪、不同规模的猪、不同地区的猪..........其对于某些不利因素甚至是疾病的抵御能力是不一样的,这是毋容置疑的事实。

猪
 
  如何提升自己猪群的耐受力,是猪场抵御疫情风险过程中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探索方向,在最近10多年的一线服务过程中,我们一直按照此思路做了众多的尝试,稍有收获,因此分享。
  
  意义:
  
  其实培养猪群的耐受力是非常有意义的,就像我们人一样,体质好,身体棒,生病的几率就会有效的降低、即便是不幸染病,其无论是康复的几率还是康复所用的时间,都会有清晰的差异性价值。
  
  大家在养猪的过程中会发现,有的猪很少生病,但有的猪就非常容易生病,有的猪生病了随便搞搞就有神奇的效果,而有的猪一旦生病,非常令人头疼,何故?耐受力差异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全面照搬西方标准的主流养猪模式下,我们发现拥有本地品种基因的猪群其对于很多疾病的耐受能力有比较强的耐受优势,比如太湖基因、本地土猪基因等等。
  
  如果我们能在自己饲养的猪群中考虑这些因素的尝试,能显著的提升自己猪群的耐受性而降低猪群的发病率的话,是不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
  
  得失:
  
  当然,任何非主流的尝试都有得失、亦有代价,比如前几年为了对抗高热我们很多猪场尝试的太湖基因杂交优势和本地品种的杂家优势,对于高热就有比较清晰的耐受实效。
  
  但在现有的标准下,体形问题、出肉率问题、消费认知及习惯问题.........最终还是对于固有利益的冲击而被联合绞杀。
  
  随着当前非瘟问题的发展,那么在本地基因及杂交优势上选择尝试,未免不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除了提升品种的耐受性之外,细节、运动福利、猪舍改造、精细化养猪..........在生长速度、饲养模式、猪群健康度及耐受力等方面寻求一个平衡点,找到适合自己、契合自己的相对稳定的发展之路,才是当前最为紧迫和现实的问题。
  
  就像有些猪场,在以前没有小非的时候尚且不能把猪养稳定,在当前的形式下,不做一些牺牲、或者降低一些指标,能养稳定的几率有多大?
  
  因此,当前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生长速度指标、生产指标与猪群健康度、耐受力之间的平衡点问题,只有猪群相对稳定,我们才有资本和机会博弈未来,反之,一旦出现问题,结果大家都懂的。
  
  培养:
  
  培养猪群的耐受力不是高大上的疫苗、也不是众多的保健方案,而是契合自己、适合自己的猪场运营方向、方法和实施细节的契合性选择。
  
  当前闭群毋容置疑是一种最为实用的降低风险的措施之一,而在自己猪群内的品种改造、选育及引进没有问题的优质精液尝试杂交优势,是提升猪群耐受力和兼顾生产性能的实用方式之一。
  
  另外就是在自有的现实条件下,尽可能的去满足猪的本质需求和天性,在细节及猪群的本质需求上下功夫,进而有效的提升猪群的耐受力。
  
  比如猪是杂食性动物,需要粗粮,需要粗纤维、最好有青饲料........特别是母猪,夏季来临,母猪需要运动场和福利、需要有打泥塘、需要清洁的饮水和饲喂过程中的干净卫生.........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都是有效提升猪群耐受力的方式和方法。
  
  除了品种和细节之外,对于不同猪群、不同猪场条件下的辅助调理和支持,也是提升猪群耐受力的方式,比如猪群消化道不好,对于猪群消化力的精准短期调理方法和方案,是不是能有效的提升其耐受性?
  
  比如猪舍氨气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无论是降低配方中的蛋白水平、还是增加猪舍的通风换气能力、亦是提升猪群的消化吸收能力等等,都是有效的解决方法和选择。
  
  培养猪群的耐受性,适合自己的品种选择是基础,而以猪本质需求的细节性满足和满足度是最为有效的保障,至于后续的调理和支持,只是有益的补充,三者的逻辑认知,千万不要本末倒置,思考一下我们现在采用的模式,是不是很多人都是本末倒置的实况?
  
  认知:
  
  关于培养猪群耐受力的方法和意义,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认知,至于猪群耐受力在猪场生产中的实效价值如何,只有对比才能有清晰的感知。
  
  比如一些猪场的产房经常出现产程过长、产后母猪脱力食欲不佳、甚至引起母猪产后三联症、乳房炎、产房腹泻的现象最为常见,甚至有些猪场使用了很多疫苗、兽药、保健方案后依然不能彻底解决,原因何在?
  
  但也有一些猪场通过在认知上的改变加上有效的执行及总结优化之后,此类问题发生的几率不断的降低,甚至个别已经杜绝了此类问题的发生!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结果,也是最为常见的。
  
  当然,对于一些烈性传染性疾病,单单是培养猪群的耐受力是不行的,需要系统的、契合的立体方案支持,但耐受力强的猪群,与耐受力差的猪群,其面对即便是小非这种烈性的传染性疾病,其最终的损失程度也是有差异的,这点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听听那些幸存的猪场,做些分析,或许会有更为真实的触动。
  
  同样是中枪,为什么有的场子猪毛都没有留下一根?而有些猪场在经历一定的损失之后依然在顽强的活着?不是有什么神药、神方、神案;单单是一个猪群的耐受力强大,就占尽了便宜,这是不争的事实。
  
  提升猪群的耐受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同的规模、不同的猪场、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品种..........其无论是切入方式还是要解决的问题都有显著的差异,甚至是巨大的差异,故而,在猪场提升猪群的耐受力上,没有固定的方法,只有固定的认知。
  
  这种认知就是:了解你自己的猪,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去满足猪群的本质需求。
  
  当你只想把猪当猪,不断的想着无限制的榨取其价值,而无限制的去压榨它们的生产性能的时候,你很难懂培养猪群耐受力的价值和意义。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当我们以足够多的代价和成本多次去琢磨这八个字在养猪生产中的真正意义的时候,你会在养猪的认知上有一次较大的提升契机。
  
  不同的认知,不同的行为,不同的行为,不同的结果。猪群的耐受力培养及意义搞清楚其实并不难,难就难在认知上的契合,而这种契合是需要众多不堪的经历和成本换来的。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