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研背景
山东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在饲料原料生产和加工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豆粕作为饲料蛋白的主要来源,其市场供需、价格波动及产业链上下游情况对全国饲料行业具有重要影响。而山东油厂大豆年加工量约1700万吨,其产出豆粕辐射范围较广,除山东本地外,还可流向东北、华北、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以及新疆等地。山东饲料产量在全国也名列前茅,饲料年产量约4700万吨。
近年来,受国际大豆市场波动、国内养殖业结构调整、各国贸易关税变化以及港口通关延迟等多重因素影响,豆粕价格波动频繁,饲料企业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和经营挑战。因此,深入了解山东地区豆粕饲料的生产、流通、消费及市场趋势,对于饲料企业及相关产业链参与者制定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Mysteel农产品团队组织产业客户和投资机构到山东-苏北开展实地调研活动。
二、调研样本
本次调研途径青岛-日照-临沂-连云港,共选取当地10家大型头部企业,涵盖大豆压榨企业,豆粕贸易企业以及大型饲料养殖企业。针对大豆买船、港口通关、油厂开机、库存、豆粕销售进度、饲料需求、贸易关系等等问题展开讨论。本文将根据此次实地调研所了解到的情况,围绕豆粕产业链的各环节,如油厂、贸易商、饲料企业的当前现状,以及后期市场看法展开论述。
三、调研总结
1、豆粕价格攀升根本原因是通关问题导致开机恢复缓慢
今年豆粕供应节奏整体呈现后移态势,从春节前后市场担忧断豆停机开始,下游饲料企业在3月份就提前将豆粕库存补至高位。虽然3月油厂开机率有所回落,但油厂豆粕库存却始终维持高位。当时市场普遍预期4月中旬油厂将全面恢复开机,导致下游持续消耗头寸,豆粕现货价格一度回落至3090元/吨的低位。
然而,市场忽视了进口大豆通关严格审查可能持续20天这一关键因素。4月中旬油厂开机未能如期恢复,导致豆粕库存快速下降。而此时下游饲料企业的物理库存已处于极低水平,为保证正常生产不得不加大采购力度,推动豆粕现货价格大幅上涨。特别是华北和东北地区开机率持续偏低,与山东地区的豆粕价差拉大至300-400元/吨,引发山东豆粕大量外流。在调研期间,山东豆粕现货价格最高飙升至4100元/吨。虽然4月份豆粕供应确实紧张,但价格突破4000元/吨显然已经超出正常季节性波动的合理范围。这一异常上涨更多是市场情绪和预期过度反应的结果,而非单纯供需基本面的体现。
2、饲料养殖企业豆粕面临断货风险,头寸被迫增加,高价豆粕随采即亏
当前山东地区油厂豆粕库存已连续两周处于零库存状态,导致区域性供应紧张局面持续加剧。正常情况下,饲料企业通常会维持3-5天的豆粕物理库存,但在当前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库存水平已被迫降至1-2天,部分饲料厂甚至面临断货停机的风险。
油厂方面普遍出现压车现象,提货等待时间普遍达到4-5天,个别油厂排队周期更是延长至7-10天。随着五一假期临近,节前备货需求集中释放,短期内供应压力恐难以有效缓解。据调研了解,为保证正常生产,饲料企业在原有合同提货困难的情况下,不得不持续采购高价合同,导致合同头寸被动增加,目前多数企业合同已覆盖至5月中旬。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饲料价格跟随豆粕、玉米等主要原料价格有所上调,但涨幅明显滞后。在豆粕现货价格突破4000元/吨、单周上涨700-800元的背景下,饲料价格涨幅却十分有限。更关键的是,即便调价后饲料销售依然不畅,呈现"有价无市"的特征。
面对持续高企的豆粕价格,多数饲料企业已暂停主动采购。目前仅自用型养殖场因刚需仍在采购,商业饲料企业则普遍采取观望态度。企业反馈显示,在当前价格水平下,采购高价豆粕生产饲料意味着"随采即亏",即便面临停产压力也不愿继续采购,因为这样的生产经营已完全失去经济意义。
3、油厂压榨利润良好,三季度买船基本完成,四季度尚未开始
油厂压榨利润持续向好,4月底山东豆粕价格涨至4000元/吨,油厂压榨利润已攀升至900-1000元的高位。油厂买船策略呈现明显的前置特征,从采购进度来看,多数油厂已完成三季度巴西大豆的采购工作,但对四季度的采购仍持观望态度,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关键考量:
首先,四季度大豆基差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目前10-12月盘面尚未给出具有吸引力的利润空间,加之大豆市场报价稀少,导致油厂采购意愿不足。值得注意的是,10月份巴西大豆货源已基本售完,后续采购将更多取决于国际贸易关系的演变。若贸易形势缓和,油厂将转向采购美湾大豆。按照常规采购节奏,7-8月将是启动四季度采购计划的关键窗口期。
其次,当前通关效率问题持续影响压榨进度。虽然二季度月均到港量维持在千万吨级别,但通关延误导致大豆压榨周期不断延长。若这一状况延续至四季度,可能引发买船规模的缩减。在贸易关系紧张的预期下,部分油厂已启动超前采购策略。少数企业甚至已开始采购2026年船期的巴西大豆,且表示在压榨利润可观、巴西贴水处于低位的情况下,将继续加大远期采购力度。特别是如果贴水进一步回调,油厂将更积极地布局远月船期采购。
4、豆粕添加比例处于下限,杂粕替代量减少,但小麦替代玉米将弥补蛋白
当前饲料配方中的豆粕使用情况呈现明显的价格敏感性特征。调研数据显示,肉鸭饲料目前已完全剔除豆粕添加,这与去年豆粕低价时期8-10%的添加比例形成鲜明对比。肉鸡饲料中的豆粕添加比例也经历了明显波动:2月份维持在17-20%,3月曾上调至23-25%,但在近期供应紧张情况下又回落至17-20%(46%蛋白)。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添加比例已接近技术下限,较去年最高28-30%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后续调整将完全取决于豆粕价格走势。
猪料方面则呈现差异化特征,自繁自养模式下豆粕添加比例在4-5%至10%之间波动,而外购料平均维持在10-15%的水平。在替代原料方面,山东地区主要使用玉米蛋白粉、花生粕和棉粕等杂粕,但近期这些替代原料的使用量正逐步减少。但是,新季小麦上市带来的替代机会,当玉米与小麦价差收窄至150元/吨以内时,饲料企业倾向于增加小麦用量。由于小麦较玉米多出2-4个蛋白,这种替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杂粕用量的缩减。
从需求端来看,今年饲料需求预计同比增长2%,但蛋白需求增速可能达到8-10%,这一差异主要源于配方调整带来的结构性变化。整体而言,虽然豆粕直接添加比例处于低位,但蛋白需求的整体增长态势仍然为市场提供了一定支撑。
5、6-9月油厂豆粕销售进度达到50-60%,饲料企业严格控制30%比例
油厂6-9月份基差合同已经销售50-60%,5月份可售合同也不多,10-1月份合同基本没卖,主要是现在01+120基差偏高,且时间跨度也长,下游接受度低。全国大型饲料集团对6-9月基差合同基本采购30%。据饲料企业表示,5月份基差合同已采购10-15天,5月1-10日时间段下游以执行前期合同为主,5月10日后油厂开机基本恢复,豆粕供应随之增加,豆粕现货价格也将承压走低。贸易企业表示,6-9月基差负70-80年前买了一部分,今年没有买6-9月份基差合同,成本价7-9月基差负100,4-6月负170-180,目前继续追加采购完全没必要。
饲料企业远月基差一般控制在30%以内,今年6-9月基差合同仅采购20%,10-1月120-150基差合同有价无市,M09-01、M11-01、M12-01价差较低,目前采购10-1基差缺乏性价比,贸易企业可能存在期现对冲策略。从往年历史价格来看,四季度曾出现多次负基差,对于国际贸易紧张关系在较长时间跨度下,缓解与否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6-9月基差成交不断放量,主要是负100基差同比历史价格相对较低,继续向下空间有限,存在较大安全边际。
6、终端养殖利润良好,生猪存栏量高于历史同期,豆粕需求向好
当前养殖端呈现出量价齐升的积极态势,为豆粕需求提供了坚实支撑。据Mysteel数据显示,一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量达41731万头,同比增长2.2%;能繁母猪存栏4039万头,同比增长1.2%,均处于历史同期较高水平。从养殖效益来看,当前自繁自养模式周均盈利145.34元/头,外购仔猪养殖盈利58.80元/头,良好的利润水平为维持高存栏提供了持续动力。除生猪外,肉鸡和蛋鸡养殖也保持盈利状态,虽然蛋鸡利润相对偏弱,但整体养殖业景气度较高。
饲料需求方面呈现显著增长,春节后饲料销量出现超预期提升。据企业反馈,2月饲料销量环比1月大幅增长40%,创下历史同期罕见增幅。这一方面得益于存栏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受到养殖户在豆粕涨价预期下提前备货的推动。从配方调整来看,随着气温回升和水产养殖启动,饲料中豆粕添加比例被动提升,二季度杂粕使用量已降至极低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按肉鸡补栏节奏与生长周期恰好进入蛋白需求旺季,这将进一步拉动豆粕消费。养殖端旺盛的需求已直接反映在豆粕实际消耗量上,且这一趋势有望在未来持续强化。整体来看,在养殖利润支撑和存栏高位的双重作用下,豆粕需求前景保持乐观。
7、国际贸易形势和港口通关问题各方看法不一
2025年国内大豆进口市场正面临港口通关与国际贸易的双重考验。据实地调研了解,当前山东港口大豆通关周期普遍维持在20天左右,但实际执行中存在企业差异和区域差别。海关对每艘货船实施严格检查,虽保留"五抽一"的抽检机制,但一旦涉及病毒检测,审批流程可能延长至30天。特别是针对美国大豆的检疫力度明显加强,主要担忧巴西大豆中可能掺杂美豆(按规定巴西大豆杂质含量需控制在2%以内,通常为运输过程中混入的玉米、秸秆等)。
随着二季度大豆集中到港,现行通关节奏已引发港口拥堵隐忧。更值得关注的是,南美大豆因收获期潮湿,含水率普遍超标(巴西14%、阿根廷13.5%,均高于13%的安全值,美豆10-12%),在40-50天的海运周期叠加5月后国内高温环境下,极易发生碳化变质,这已对部分油厂的豆粕蛋白质量造成实际影响。虽然业界预期出于保障民生供应考虑,海关可能适度放宽通关,但多数企业认为,当前通关严卡政策背后存在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在美国加征145%关税导致2000万吨进口缺口的背景下,海关严查不仅是为防范美豆混入,更是为应对持久性贸易紧张局面做准备。通过延缓通关节奏,既能调节国内压榨进度以保障四季度供应,又可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增加巴西、阿根廷采购)和国产大豆推广。值得注意的是,豆粕价格上涨客观上促进了杂粕进口,形成了政策协同效应。因此,尽管存在大豆碳化等质量问题,但基于国际贸易博弈的长期性,港口通关政策大概率将保持现有强度,相关影响可能贯穿整个年度。
8、后市展望
国外方面,国际大豆市场呈现多空交织格局。美国方面,有利的播种天气不仅加快进度,也缓解了市场对面积缩减的担忧。调研显示,美国农户受种植习惯和政策支持影响(如贸易背景下的补贴和低息贷款),可能维持8200-8300万英亩的正常播种规模。预计美豆期价短期将在种植成本1120-1150美分区间震荡,7月后市场焦点将转向单产预期。值得注意的是,若贸易紧张持续,8-9月巴西贴水可能走强,当前53%的销售进度和雷亚尔贬值令近月贴水承压,但下行空间有限,70%销售完成后压力有望缓解。
国内方面,豆粕市场面临供需再平衡。连粕M09在2900-2930区间具备强支撑,现货高位回落已现转折。豆粕现货价格4000-4200元/吨或成年度高点,随着5月油厂全面复工和千万吨级大豆持续到港,现货价格或将承压走低。中下游企业低价合同执行将主导5月上中旬市场,倘若油厂全面开机能够持续,现货基差或向0甚至负值回归。6-7月供应压力最大时,基差可能下探-200,但持续时间或短于去年。需警惕的是,港口通关迟滞可能导致阶段性断豆停机,叠加国际贸易变数,市场仍存波动风险。建议投资者在豆粕高价区间保持谨慎,重点关注油厂开机节奏。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