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行业风云变幻之际,行业转折带来了成本上升、市场波动等挑战,也蕴含着转型发展的机遇,养猪巨头们纷纷采取行动。
养猪巨头动作频频!
在供需重构、产能过剩和政策调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中国养猪业正经历着从"暴利狂欢"到"微利常态"的历史性转折。随着传统猪周期规律被打破,行业震荡周期从3-4年缩短至12-18个月,头部猪企在经历高速扩张后,正通过六大战略转型应对长期微利挑战。
一、资本运作:从规模扩张到质量升级
面对15元/公斤的行业平均成本线,头部企业正改变融资策略。2024年数据显示,新希望38亿元融资重点投向生物安全与数智化升级,京基智农19.3亿融资中70%用于高效产能建设,华统股份16亿融资实现产能提升30.57%。这种从"量"到"质"的转变,标志着行业进入技术密集型发展阶段。牧原股份与越南企业的技术合作模式,更是开创了智力资本输出的新路径。
二、产能优化:结构性调整加速行业洗牌
产能利用率不足已成为行业痛点,2024年ST天邦清退低效产能65.5万头,新希望淘汰8万头高成本能繁母猪。*ST傲农的战略收缩计划显示,未来将淘汰30%落后产能,聚焦核心产区。
三、模式创新:轻资产运营成主流选择
代养模式正重塑行业格局,ST天邦代养比例升至65%,神农集团规划2030年代养占比超90%。温氏"公司+现代养殖小区"模式将劳动效率提升40%,德康生物安全托管体系使代养户PSY提高2.3头。
四、全球化布局: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海外战略成为头部企业新战场,新希望设立海外业务专项股权激励,海大集团2024年海外饲料销量激增40%。双胞胎集团问鼎全球猪饲料外销冠军,牧原股份的技术输出模式规避了直接养殖风险。
五、资产重组:流动性管理的生死时速
2024年行业资产重组规模突破200亿元,新希望通过三次资产转让回笼资金超30亿元,ST天邦出售史记生物股权实现9.95亿投资收益。正虹科技年内处置5家子公司,资产周转率提升0.8次。
六、成本革命:永无止境的效率竞赛
降本已成为行业生存底线,牧原2024年12月完全成本降至13元/公斤,温氏2025年目标锁定13元,巨星农牧剑指13元成本线。通过基因育种突破、智能化升级、精准营养体系,行业头部企业正构建起0.5-1元/公斤的年均降本能力。
未来,成功企业必将是在资本运作、模式创新、全球布局、成本控制等多个维度建立系统优势的"全能选手"。这场行业洗牌不仅关乎企业存亡,更将重塑中国生猪产业的全球竞争格局。在微利常态下,唯有持续创新、精准运营、全局谋划,方能在行业变革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多家上市猪企们2025继续上产能
近期,多家上市猪企通过不同渠道发布2025年规划,其中温氏股份、天邦食品和东瑞股份明确表示,2025年将继续上产能;还有一众猪企也表示,2025年出栏目标将继续保持涨势。
天邦食品在投资者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目前母猪场产能利用率较低,2025年计划根据资金情况逐步提升满负荷率来实现40万头的能繁母猪目标;截至2024年12月末,天邦食品能繁母猪存栏量为26.18万头。
温氏股份透露,公司初步规划2025年末能繁母猪数量达到180万头左右,而在2024年末,温氏股份能繁母猪约174万头,并表示后备母猪较为充足。
明确增加能繁母猪数的还有东瑞股份,其表示公司目前能繁母猪存栏约7.6万头,预计2025年上半年能繁母猪数可以达到9.5万头。
除了上述几家企业明确将增加母猪之外,更多上市猪企也发布了出栏规划,不出例外的是,扩张依然是主旋律。
牧原股份近期表示,公司2025年出栏量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后续公司会根据生产经营规划制定具体的出栏区间指引。
温氏股份初步制定2025年肉猪(含毛猪和鲜品)销售目标约3300万-3500万头。
新希望此前表示,2025年出栏预计为1600万-1700万头。
神农集团透露,公司2025年出栏目标为320万-350万头,2027年预计出栏生猪500万头以上。
东瑞股份表示,2025年出栏规划为150万-160万头,较2024年接近翻倍。
正邦科技此前表示,2025年整体出栏数量预计在700万头以上。(综合自农业农村部、企业公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