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多重考验之下,中国养猪业已进入淘汰赛道,多方力量的角逐让养殖户深感危机,一场“成本竞争大战”席卷整个生猪养殖业!而母猪作为生猪产能的总开关,其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对养殖成本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母猪也成为了各方力量较量的战场之一。
3月3-5日,“母猪批次化管理技术进展论坛暨第17届全国猪人工授精大会”在海南顺利举行。本次会议主题是“深入推广母猪批次化管理技术,提高母猪年生产力”,宁波第二激素厂作为本次会议的联合主办单位,针对批次化生产在中等规模农场当中的应用及实践,做了成果及经验分享。
宁波第二激素厂产品经理余冬冬做报告分享—《批次化生产中中小农场推广的若干实践分享》
余冬冬称其在长期的一线实践中发现中小农场在使用批次化生产模式的过程中还存在众多问题,例如烯丙孕素饲喂操作不规范的问题,配种人员不够专业的问题,后备母猪健康情况不达标的问题等等,这些都会影响批次化模式应用的效果,并严重影响猪场效益。此外,批次进群方式的不同,对于受胎率也有较大影响。
烯丙孕素饲喂操作不规范问题如何矫正?
目前,中小农场很多存在烯丙孕素饲喂操作不规范的问题,例如,有些猪场会出现“在用药期间部分后备母猪出现了发情,但停药后发情率低”,导致猪场前几批生产成绩较差,猪场老板及技术人员对批次化信心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寻找可能导致用药失败的原因。例如,在给药之前,检查料槽是否清理干净,规范烯丙孕素饲喂操作,落实相关人员培训,定人、定点、定量,确保每头后备母猪有足够的烯丙孕素摄入量,保证合适的血药浓度。
其次,提前3天用苹果醋或葡萄糖水对后备母猪进行驯化,使母猪形成条件反射,对用药的母猪及时标记,防止漏喂,饲喂器使用前后均需进行清洗,防止交叉感染。
经过细节的改进后,余冬冬得到的相关实践数据显示,后备母猪停药后7天内发情率稳定在95%左右,受胎率也有了稳定提升。
配种人员不够专业如何破解?
众所周知,批次化的优势是可以使猪场的人效得到较大的提高,但是批次化模式较连续化生产模式相比每批次配种数量会有大幅度提升,导致短期的工作量大幅增加,很多猪场会抽调部分产房人员参与配种工作,这部分人员对母猪的配种时机把握不准,从而造成猪场成绩有波动,导致受胎率仅在70%-80%之间。
面对这种情况,猪场主动加强配种人员培训,明确配种时机,规范操作,做好配后管理,这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应该把握配种时机,当后备母猪阴户出现褶皱,有粘液时为配种最佳状态,一般停药后,第5天配种率为5%,第6天为大配时间,85%以上后备母猪均可参配,剩余不发情的则需要顺延到下一个批次。
高效定输,更好保证受胎率
在输精方式上分为简式定时输精和精准定时输精,经过对比两者的差异较为明显,其中简式定输只需要用烯丙孕素,用药成本低;但需要公猪查情,对配种员要求高,需适时配种;母猪自然发情,对饲养管理要求高;掉队母猪,可以再次进行激素处理。
而精准定输则需要应用烯丙孕素、血促性素和戈那瑞林,用药成本相对较高;不需要公猪发情,傻瓜式操作,对配种员要求低;催情激素处理,发情率高;掉队母猪无需二次处理。宁波第二激素场则在精准定输的基础上实施高效定输,这样可以更好的诱导促进发情,保证更好的受胎率。并且通过多次实践对比发现,高效定输方案受胎率普遍达到85%以上。
中小农场批次化生产能否成功?关键看这两点
余冬冬总结发现中小农场批次化生产的成败关键点共有两个方面。首先最重要的是保证猪群健康。其次是两项指标,其中硬指标是后备选育和精液供应,软指标是员工技能和人员管理。
总的来讲,由连续式生产向批次化生产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转变的初期,因为猪场老板对批次化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同层面的,所以它会有一个转型阵痛期,但是一旦顺利完成,顺利过渡,批次化给猪场带来的效益会逐步体现。
另外,批次化生产的落地和猪场生产的各个环节种、料、病、管都有关系,保证批次化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反过来批次化生产的推广、操作,倒逼养猪业从业者对猪场各个环节实现更好的把控,提升猪场的生产效益,实现真正的降本增效。
宁波第二激素厂作为行业的激素担当,一直在不断努力为广大的养殖户提供更加优秀的动物繁殖产品和更加高效的动物繁殖解决方案,近期,宁波第二激素厂将有两款新品上市——贝尔奇、卡贝缩宫素和注射用布舍瑞林,为批次化发展形成助力。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