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一则“某大型猪企业招聘2.5万名大学生”的新闻冲上畜牧头条。这反应出两个问题,一是当下生猪市场的扩张扩产形势的确太猛,导致配套人才缺口巨大;二是,如今的养猪门槛已经大大提高,不可和过去同日而语,没有专业知识想靠着“裸养”就能赚钱的时代一去不返。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也对这届养殖者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时刻充电学习才是取胜赚钱的武器。
正文
近日,生猪价格再次高位冲顶,逼近20元/斤大关,除了让养殖者赚得盆满钵满,养殖信心也大增,扩产计划也更加坚定。确实,1500元/头左右的利润谁不动心?且业多数业内专家预测,此轮生猪养猪的红利期还将持续2~3年时间。
也是基于这两点,今年以来已有近10家上市公司相继加码生猪养殖产业;截至6月30日,以工商登记为准,我国今年1-5月新增超过6万家猪养殖相关企业,同比增长97%。如今,我国的养猪大军里,除了企业集团的子公司,还有初次踏入养猪业的新面孔,但是更多的是在近两年的大考中留下来的中型猪场和从原来小规模养殖扩大到中型规模的求进者。
毋庸置疑,这一波复产大戏由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或养殖集团领衔主演,他们优化模式,招揽人才,全副武装,势在必得!但机会就在眼前,中型规模猪场该如何提升实力抓住未来3年的养猪黄金期?要想找到应对之法,先来看看当下中型猪场面临的一些问题。
猪场扩建势头猛 非瘟防控底气弱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疫病风险是目前猪场最大的考验。这不,非瘟还没消停,前几天又来个G4猪流感病毒“作妖”尽管没有作起来,不过也给养殖业提了一个醒,G4绝不是一个偶然,以后可能还会有G5、G6出来捣乱,今后养殖场要做好与病毒共存共生的心理准备,这就要求猪场在生物安全防控方面绝不能放松,也只有保证猪场不发生各类疫情,才能有机会为后期盈利博得机会。
然而,当下在市场利润的诱惑之下猪场扩建的速度快之又快,生怕赶不上这一波高价潮,但是很多猪场在生物安全防控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并没有足够的经验,加之时间紧任务重,偶有疏忽也很常见。但是,非瘟防控只有0和100%的区别,一定要切记,无论是通过自身学习还是外请专业团队协助,生物防控这一关都得死死把住,不能含糊!
养殖规模上来了 人才队伍难达标
除了最基础的生物防控,猪场管理还包括太多的环节,进料、生产、出栏量和出栏时间规划,优化猪群品种,加强营养,做好其他疾病的防控等措施,进一步提高猪场生产成绩,这些都需要有专业人员切实着手去做,以降低猪场养殖成本。
而对于很多刚刚从小规模扩大到中型规模的猪场来说,很多都是一下子扩大了养殖规模,配套人才却没有跟上,猪场老板一时很难适应,手忙脚乱,力不从心,暴露出各种问题。也正是如此才有了文章开篇章提到的“某猪企招聘2.5万名大学生”的新闻大企业尚且如此,更何况中型猪场。
从作坊到企业 经营管理理念跟不上
这这一波的复产扩产中,有不少从之前的小户规模,扩大到了中型规模。然而当猪场扩张到一定规模后,就从原来的作坊式散养变成一个企业了,这时猪场老板的工作职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不但要管理猪场的日常饲养事务,还要兼顾起企业团队的管理,为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并与员工、顾客达成共同信念,开展经营活动等。而这些对于大多数中小型猪场老板而言,实在有些勉为其难。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对现代企业管理没有整体认知。时间一长,团队松散、工作不上心,导致养殖效益低下,各种问题也会暴露,最终导致经营困难,又有什么资本抓住这黄金3年?当年的雏鹰牛不牛?最终败于管理。
行情预判能力不足
说到行情,还记得今年5月中旬猪价的那“一哆嗦”吗?半个月时间,猪价在各种短期因素的叠加之下从17元/斤左右跌到13元/斤左右,而之后竟然毫不喘息又开始了一路飙涨到现在的19元/斤左右,这一跌一涨之间仅仅用了月余时间。
相信在5月中旬低谷期选择出栏的养户不在不少,他们或是被短期的因素迷惑,或是出于跟风的心理,但根本还是对行情的判断能力不够,对自己的判断没有信心,才匆忙出栏,现在怎能不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蛰伏等待一下,但后悔无用。这个经历就告诉我们,对于行情走向,还得有科学的预判,不能盲目跟风,导致吃亏。
对于中型规模养户来讲,既没有集团企业的“这一批赚少了下一批赚回来的”底气,也没有散户那般“船小好调头”,所以对行情的精准把控至关重要,有时甚至事关生死。绝不能让长期的战略决策和运营管控受到暂时的充满了不确定因素的市场因素影响。
他山之石,实力不足借力来补
对于猪场老板而言,要想顺利抓住这一次的养殖红利期,确实还有很多的功课需要补习,不学习不进步就像是无证上路新司机,“翻车”几率会更高,如能借助外力,得到有经验的专业团队指导,加上自身务实的、契合自身发展的正确心态,那么试错成本会大大降低,也会少走很多弯路,才能有效的提升抓住机遇的效率!
如何借力?扬翔聚焦中型规模猪场发展之需,奉献一场“中型规模猪场发展研讨会”开诚布公贡献原汁原味经验,就在7月12日-13日,诚邀您来切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