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邦诚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点评 > 内容

确定性的猪价上涨,不确定的通胀压力

和讯名家 2019-04-10

阅读()

 猪瘟加速了产能去化,禁运导致价格分化。随着禁运逐渐解除,未来猪肉价格将从分化走向普涨。猪肉价格大概率上涨,但是对CPI的贡献较前期有所下降。
  猪瘟加速了产能去化,禁运导致价格分化。随着禁运逐渐解除,未来猪肉价格将从分化走向普涨。猪肉价格大概率上涨,但是对CPI的贡献较前期有所下降。市场担心的猪油共振问题需要猪价和油价节奏的精确配合。以猪肉价格为基础模拟CPI,最高点发生在二季度末,最高不会超过3%。
 
  货币政策关注的是季度数据,CPI单季破3%的可能性较小;需求、货币和通胀预期也并不支持全局性通胀的发生;货政策关注的不仅是CPI,还有PPI以及综合来看的GDP平减指数,由于PPI的大幅走低,今年的GDP平减指数中枢下移,实际上是给货币政策留出空间的。
 
  猪肉产能下降,市场上对猪通胀的来临几乎形成了一致预期。
 
  猪瘟带来了什么影响?猪肉价格对通胀的影响有多大?立足于债券市场,是否会影响货币政策的宽松取向?
 
猪好多
 
  什么是猪周期?
 
  猪周期是猪肉价格周期性的起伏涨落,一轮猪周期长度在4年左右。以22省市猪肉价格为指标,上一轮猪肉价格高点在2016年4月的30元/kg,近期的低点在2018年5月,低点接近16元/kg,当前猪肉价格在20元/kg左右。
 
猪好多
 
  猪肉价格周期是由养殖周期决定的,由于二元仔猪-能繁母猪-三元仔猪-生猪之间的养殖周期长度约为1.5年,养殖户由于猪价变化导致亏损或盈利,进而调整猪肉生产,最终导致猪肉产能释放的时滞也在1.5年左右。我国规模化养殖程度较低,散户更容易因价格的变化改变生产决策,加剧了猪肉价格的波动。
 
猪好多
 
  即使没有非洲猪瘟,我国猪肉价格也已经运行到一个周期性的低点。
 
  猪瘟带来了什么?
 
  非洲猪瘟对猪肉价格的影响主要有两个,一是加速了产能出清,二是生猪禁运导致了产销地的猪价分化。
 
  (1)加速了产能出清
 
  本轮猪瘟最早在发生在8月3日,目前为止官方公布超过100例非洲猪瘟疫情,扑杀超过30万头生猪。2019年后,疫情发生的频率有所下降。
 
猪好多
 
  在非洲猪瘟发生之前,由于猪价下降、亏损增加,产能去化周期实际上就已经开始。目前母猪存栏同比加速下降,目前同比下降接近20%。
 
  对于猪肉生产,产能就是母猪存栏×MSY(生产效率,每年每头母猪出栏肥猪头数)。因而还要考虑产能的提高:近年MSY持续上升,但即使考虑10%的MSY增速,总产能下降也接近19%(0.8*1.1)。MSY的提升是个慢变量,不改供给收缩趋势。
 
猪好多
 
  2017年年末开始母猪存栏已经开始下降,2018年10月受非洲猪瘟影响,存栏下降速度明显加快。由于母猪存栏-生猪出栏的周期是10个月,当期母猪存栏决定10个月后猪肉供给,到2019年底为止,供给收缩的趋势不会变。
 
猪好多
 
  (2)禁运导致猪价分化
 
  非洲猪瘟带来的第二个影响是生猪禁运导致了产销地的猪价分化。
 
  2016年,国家发布《“十三五”生猪产业发展规划》,将四川、河南、河北、山东、广西、海南和重庆划为生猪养殖重点发展区,以满足北上广深及沿海城市的生猪需求,形成北猪南运的趋势。
 
  2018年8月以来,全国累计有28个省份先后发生非洲猪瘟疫情,这28个省市活猪禁运,导致猪肉价格产销地持续分化。但截至目前,由于疫情得到控制,21个省份的禁运措施已经解除,因而产销地价格由分化走向收敛。
 
猪好多
 
  猪瘟带来了产能的加速出清,禁运带来价格分化。随着禁运解除,未来各地价格将从分化走向普涨。
 
  除了供给收缩这个大趋势,还有什么扰动猪肉价格的因素?
 
  还有什么扰动?
 
  (1)猪肉需求会不会下降?
 
  我国对猪肉需求的总量变化不大,需求弹性不大,稳定在人均每年20kg左右,但是结构上有所变化,深加工率上升,肉制品占比提高。
 
  冷鲜肉、热鲜肉、冷冻肉等初级肉产品的保质期不超过一周,不存在库存的概念;罐头、火腿等肉制品保质期在半年以上。相对于鲜肉,肉制品需求多了一层工业品属性,随着深加工率的提高,猪肉需求的弹性会上升,但需求的变化仍然是一个慢变量。
 
猪好多
 
  (2)进口会不会冲击国内猪肉价格?
 
  我国猪肉进口占比在4%左右,在中国猪周期高点的2007年、2011年以及2015年前后,进口量均有所上升。
 
  总体上进口占比仍然较低,对国内猪肉价格的扰动不大,更多的是国内猪肉需求拉动国外猪肉价格:本轮中国猪周期的需求拉动下,CME瘦肉期货价格指数持续上升,由2018年8月的最低点44上升至80左右。
 
  由于美国等国家猪肉养殖允许瘦肉精,进口猪需要提前6个月停止使用瘦肉精。预计2019年年中后进口量增加,将平抑我国猪肉价格上涨。
 
猪好多
 
  (3)政策上的扰动
 
  政策上,3月以来连续三次冻猪肉收储(3月8日、3月13日、3月19日);3月20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的意见》,要求加快落实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基本确立了猪肉价格低点。
 
  总结来看,猪肉上行的趋势不会改变:但
 
  (1)猪肉消费结构的变化导致猪肉需求弹性增加;
 
  (2)猪肉进口将在2019年年中以后平抑猪肉价格上涨;(3)猪肉收储政策也会在高点平抑猪肉价格。本轮猪肉价格的高点可能不及前两轮。
 
  猪肉价格对CPI的影响几何?
 
  三轮猪周期的影响不同:
 
  2007年和2011年的猪周期高点,CPI猪肉项的上涨显著带动CPI上升,然而2015年CPI猪肉项却并未带动CPI整体上升。
 
猪好多
 
  我们可以分两个层次看这个问题,首先单独看猪肉,随后考虑猪油节奏、食品和非食品的共振:
 
  (1)单独看猪肉
 
  单独看猪肉,猪肉价格高点的绝对值变化不大,但是猪肉价格同比的高点依次降低。
 
猪好多
 
  此外,猪肉价格的权重在2016年由3%左右降至2.5%。
 
  猪肉在CPI的贡献=波动率×权重,二者均有所下降:
 
  三轮CPI高点分别出现在2008年2月、2011年7月和2016年4月。
 
  CPI猪肉项分别为63.40%、56.70%以及33.50%,如果考虑权重,猪肉项对CPI的贡献分别为1.9%、1.7%以及0.8%。
 
  (2)猪油节奏问题
 
  猪油节奏主要体现在食品项和非食品项的不同涨。
 
  2016年之前,食品权重在1/3左右,非食品权重在2/3左右;2016年之后,食品权重下降至20%(主要是原食品项中的“茶及饮料”和“在外用膳食品”项划至非食品),猪肉权重在2016年之前计为3%,2016年后2.5%左右。我们考虑权重计算分项贡献。
 
  三轮猪周期其实各有不同。
 
  2008年尽管猪油同涨,但2008年2月原油还在上涨途中,直到8月才到最高点,2月非食品项对CPI的贡献是1.1%,大头还是食品项的贡献;
 
  2011年猪油高点基本一致,都在7月;
 
  2016年原油还在低位,食品项的本身贡献也不大,最终没有带来通胀压力。
 
猪好多

猪好多
 
  (3)CPI的模拟
 
  对今年CPI的担忧主要在于猪油同涨,如果油价上涨带动CPI非食品项上涨,叠加猪周期高点,将推高通胀。
 
  原油和其他大宗商品贡献了CPI非食品项的主要波动。如果用油价模拟,在高基数效应下今年CPI非食品中枢下行。单纯看基数,年末可能会有CPI非食品项的上行压力。
 
猪好多
 
  考虑猪肉价格上行的节奏,猪肉价格具有典型的波浪式上涨形态,猪肉上行预计将超过前期高点22元/kg,上行至26元/kg左右,随后会有回调,本轮猪周期的最高点预计不超过30元/kg,由于母猪存栏仍未见底,最高点将出现在2019年年末之后。
 
  用均值法模拟CPI非食品项(不考虑油价变动的影响),以猪肉价格为基础模拟CPI食品项,在猪肉价格上升至24元/kg、26元/kg、28元/kg的情景下模拟CPI走势,CPI最高点发生在6、7月份,最高不会超过3%。
 
猪好多
 
  如果CPI非食品项不采用均值法,而是考虑考虑油价变化呢?
 
  我们按照比较严格的假设,原油价格升至90来模拟CPI非食品项,用猪肉价格升至28模拟CPI食品项。这样看CPI在3季度初以及4季度都会有一个高点,但是单月高点距离3%还有一段距离。
 
猪好多
 
  小结
 
  总结来看:
 
  (1)猪瘟加速了产能去化,禁运导致价格分化。随着禁运逐渐解除,未来猪肉价格将从分化走向普涨。
 
  (2)但猪肉消费结构的变化也导致猪肉需求弹性增加;猪肉进口将在2019年年中后平抑猪肉价格上涨;猪肉收储政策也会在高点平抑猪肉价格。因而本轮猪肉价格的高点可能不及前两轮。
 
  (3)根据油价模拟,CPI非食品带来的通胀压力并不大,以猪肉价格为基础模拟CPI食品项,最高点发生在二季度末,最高不会超过3%,如果考虑油价的大幅上升,4季度可能会有通胀高点。
 
  (4)货币政策关注的是季度数据,CPI单季破3%的可能性更小,不会对货币政策带来太大冲击;
 
  (5)从需求-通胀的角度看,我国需求显著不足,从货币的角度看,M2和社融均处于低位,全局性通胀的可能性不大;此外通胀预期也有所下降;
 
  (6)货币政策关注的不仅是CPI,还有PPI以及综合来看的GDP平减指数,由于PPI的大幅走低,今年的GDP平减指数中枢下移,实际上是给货币政策留出空间的。
 
  风险提示
 
  猪肉价格超预期上涨,原油价格超预期上涨。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对冲研投。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