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的平衡,需要健康的猪群,规范的疫苗免疫,合理的药物保健共同来搭建,而在日常的饲养管理过程中,引种可能引入新的病原导致猪场平衡被打破;不规范的疫苗免疫猪群无法产生有效抗体,猪群容易感染疾病导致猪场平衡被打破;不合理的药物保健,不仅无法起到治病防病的效果,甚至会破坏猪群健康打破猪场平衡。根据最近几年猪场的发病情况结合笔者的猪场管理经验,打破猪场脆弱平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引种
引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猪场正常后备母猪供应,同时也为了改善猪群品质,提高猪群生产性能,是规模化猪场不可或缺的饲养管理工作。但引种可能会引入隐性感染猪群,这种猪群会持续散毒,使得原有猪群发生感染而打破猪场原有平衡。
目前避免引种打破猪场平衡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驯化,引种猪群不可第一时间同原有猪群混群,而应该是进行2-3个月的驯化,待原有猪群和引种猪群互相适应后再进行混群。引种后可用原有猪场的老母猪或老公猪同引种猪群混群饲养2-3个月,待引种猪群稳定后方可混群。此外还有一些养猪朋友习惯使用原有猪群的粪便、流产胎儿、木乃伊胎等接触引种猪群进行驯化,虽然这种驯化方式起效更快,但是“欲速则不达”,可能因为病原含量超标引起引种猪群发病,而失去驯化的意义。
疫苗免疫
保护易感动物是猪场防控传染病的一个重要方法,而疫苗免疫是猪场保护易感动物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临床上疫苗种类的选择,疫苗免疫时间的确定对疫苗免疫效果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比如猪瘟疫苗首免应在28日龄以后,因为猪瘟疫苗是减毒活疫苗,若在哺乳期间免疫很容易因为母源抗体的影响而导致疫苗免疫失败;蓝耳疫苗免疫应在14日龄左右,因为蓝耳病的高发日龄为40-50日龄,而蓝耳疫苗产生抗体需要14天以上的时间,若疫苗免疫过晚可能在高发日龄时猪群未产生有效抗体,而失去免疫意义。
1)确认疫苗免疫种类。根据笔者的经验,目前规模化猪场种猪群必须免疫的疫苗包括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细小病毒、乙型脑炎、蓝耳病等,而商品猪群必须免疫的疫苗包括伪狂犬、猪瘟、蓝耳、支原体等。
2)确认疫苗免疫时间。规模化猪场种猪群免疫通常采取普免的免疫方式,一种疫苗一年免疫3-4次;散养户种猪群通常采取跟胎免疫方式,正常情况下一年免疫2次。商品猪群需要根据猪场情况确定具体疫苗免疫方案,常用方案如下:3日龄滴鼻伪狂犬,7日龄支原体,14日龄蓝耳,28日龄猪瘟,35日龄伪狂犬二免,49日龄猪瘟二免,56日龄口蹄疫,63日龄伪狂犬3面,70日龄口蹄疫二免,100日龄口蹄疫三免。
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是霉菌产生的高毒性次级代谢产物,常见的有六大类,包括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麦角生物碱等。而猪群对霉菌毒素的敏感性要高于其它动物,当饲料中霉菌毒素含量超标时猪群很容易表现出流产、产死胎,母猪背部出血点,小母猪外阴红肿等霉菌毒素中毒症状。
通常猪场会使用吸附剂对猪群饲料中的霉菌毒素进行吸附,但不同吸附剂对不同毒素的吸附能力不同,另外霉菌毒素多达6大类400种,而可以被吸附剂吸附的毒素仅是其中的部分,所以即使在饲料中加入了吸附类脱霉剂也无法保证猪群不受霉菌毒素的侵害。所以猪场防止霉菌毒素中毒的关键点是控制饲料原料,只有在保证原料合格的基础上辅以脱霉剂类产品才能有效避免霉菌毒素打破猪场平衡。
抗生素保健
我国的养猪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猪场老板的养猪理念已经从治疗为主转变成了预防为主,为了预防疾病,猪场通常会在饲料中长时间大剂量添加抗生素,可“是药三分毒”,长时间大剂量抗生素很容易导致猪群的肝肾损伤,另外抗生素还会破坏猪群体内的有益菌菌群,使得猪场平衡被打破。
给猪群保健是正确的养猪理念,但使用抗生素保健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夏季高发附红细胞体和弓形体病,猪场可以在每年的3、4月份饲料中添加强力霉素+磺胺类药物作为预防性给药。仔猪出生后3-10日龄为仔猪黄白痢的高发季节,养猪朋友就可以在仔猪出生后肌注头孢噻呋预防仔猪腹泻。仔猪断奶后为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等细菌性疾病的高发阶段,可以通过在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替米考星+强力霉素进行断奶后细菌性疾病的预防。
另外需要注意,抗生素使用时间不宜超过14天,若是长时间使用建议个猪群使用保肝护肾类药物保护猪群的肝肾功能,同时使用微生态制剂,以刺激猪群被破坏的肠道菌群再次快速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