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引起的猪的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猪群间的发病率、病死率均可高达100%,已在我国和全球范围内的众多国家和地区发生,给畜牧养殖和其他行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本文介绍美国研究人员克里斯塔·古德尔(Christa Goodell)等人在越南所做的对非瘟“拔牙”方案的有效性进行的研究。以及评估商业的快速检测和PCR检测相比OIE参考实验室的检测效果的准确度对比。
我们已经知道,猪体带毒、感染和发病是三种独立的状态,不能理解为带毒就肯定感染以及感染就肯定发病。这个过程的发生发展与环境中的病毒载量有重要关系。美国肯萨斯州立大学做的研究表明,猪只感染非瘟病毒是需要一定病毒量的,尽管不同的介质所需最低感染的病毒量不同,例如非洲猪瘟的感染剂量通过口和鼻分别为105HAD50 ml和102 9HAD50 ml。
自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对中国的生猪产业产生了长远而深度的影响。作为一种新传入中国的动物传染病,经过各方努力,我们对病毒有了科学的认识,并积累了一定的防控经验。
非洲猪瘟病毒属于DNA病毒目录(dsDNA)、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Asfivirus)、唯一成员,具有22个基因型。
非洲猪瘟(ASF)无疑是目前影响全球养猪业最严重的猪病。ASF病毒 (ASFV) 在家猪和野猪中引起过急性和急性疾病,并可能在感染后两周内导致死亡。
为什么非瘟疫苗还不上市?揭示非洲猪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与疫苗研制的难点
ASF疫苗研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ASFV生物学特性的复杂性,迄今未能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5-7]。本研究结合当前最新研究进展,就ASFV的结构、致病性、传播途径、基因及编码蛋白、入侵机制、免疫逃逸机制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当前疫苗研制面临的难点,以期为我国有效防控ASF疫情及病原研究提供参考。
热榜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