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温环境下,非洲猪瘟病毒展现出惊人的稳定性,例如在4℃的血液或组织中可存活数月之久,在冻肉中甚至能存活数年,这为病毒的远距离传播和长期潜伏提供了条件。而在高温条件下,病毒存活时间显著缩短,56℃加热70分钟或60℃加热20分钟即可使其失活,这一特性为疫区消毒和猪肉产品热处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难以防控是一个涉及病毒特性、传播途径、社会经济因素和防控策略复杂性的综合问题。
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给我国的生猪产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给我国的产业体系也带来了重大调整,散养户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规模化、集团化的养殖企业。
在非洲猪瘟(ASF)常态化背景下,猪场防控需以“生物安全为核心、切断传播链为目标”,从猪场设计、人员管理、猪群监测等多维度构建防控体系。
来自J. Craig Venter研究所(JCVI)、Friedrich-Loeffler研究所(FLI)和国际家畜研究所(ILRI)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反向遗传系统。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的烈性传染病。该病发病急,病死率高达90%~100%,目前无有效疫苗和防治药物,是对养猪业危害最为严重的疫病之一。
非洲猪瘟的阴霾始终笼罩着全球养猪业,其严峻态势时刻牵动着每一位从业者的心。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强化防控措施,是保障猪场安全、稳定生产的关键。
非洲猪瘟病毒属非洲猪瘟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病毒粒子呈20面体对称,有囊膜,直径为175~215 nm,基因组结构为双股线状DNA。在猪体内,该病毒可在网状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类型细胞浆中复制,也可在钝缘蜱中增殖,并使其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非洲猪瘟(ASF)作为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类疾病,对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健康威胁。作为养猪从业者,必须要了解实验室检测中CT值与猪群临床相关性,这对于指导养猪场防控ASF具有重要价值。
热榜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