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病毒属非洲猪瘟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病毒粒子呈20面体对称,有囊膜,直径为175~215 nm,基因组结构为双股线状DNA。在猪体内,该病毒可在网状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类型细胞浆中复制,也可在钝缘蜱中增殖,并使其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非洲猪瘟(ASF)作为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类疾病,对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健康威胁。作为养猪从业者,必须要了解实验室检测中CT值与猪群临床相关性,这对于指导养猪场防控ASF具有重要价值。
ASFV在pH 4至11范围内表现出稳定性,但暴露于高度酸性和碱性环境会降低病毒的感染力。已经证明,除了碘酸混合物溶液外,所有消毒剂都能有效杀死ASFV并使其无法吸附红细胞。
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致病性和免疫逃逸能力与其编码的多种功能蛋白密切相关。近年来,科研团队针对这些蛋白的作用机制开展了深入研究,同时探索了传统中药在阻断病毒逃逸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严格生物安全措施是预防疾病传播最直接、最有力的手段。强化猪苗进场和猪只出场的规范化管理,是当前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基本防线。
ASFV是双链DNA病毒,基因组大小170-194kb,分为LVR、CCR和RVR三个区域。B646L 基因的变异将ASFV分为25个基因型,但最新研究建议简化至6个基因型以提高分类准确性。
冬春季节,气温降低、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非洲猪瘟病毒在环境中更易存活,猪只健康容易受影响,非洲猪瘟进入高发期。养殖场户应从消毒灭源、控制传播、提高猪只健康水平等方面强化防控措施,降低非洲猪瘟发生风险。
2023年以来,我国多个省份陆续出现外购怀孕母猪异常流产现象。这些母猪初期表现为采食量下降、反复发热,经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却反复发作,最终在临产前发生流产并产出大量白胎死胎。
在非洲猪瘟(简称“非瘟”)疫情阴霾笼罩下,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防控数据报告揭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真相:在中小规模猪场的感染案例中,高达78%的疫情爆发竟源于15个核心生物安全漏洞!
非洲猪瘟(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且致命率极高的病毒性疾病,严重威胁着全球猪产业。ASF病毒(ASFV)不仅对所有年龄段的猪都有影响,但母猪对该病更容易造成死亡。
热榜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