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15日,第七届国际动物肠道生态与健康(中国)高端论坛在珠海成功举办。线上线下,海内外产学研专家齐聚一堂交流分享。
本次大会邀请了华南农业大学江青艳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院士为大会致欢迎辞。
会上,印遇龙院士做了《猪肠道发育与营养调控应用的研究进展》的主题分享报告。他提到,仔猪小肠黏膜细胞增殖分化从出生到21日龄逐渐升高,早期断奶后黏膜损伤在3-5天最为严重,随后逐步恢复。影响上皮细胞发育功能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品种、转录因子CDX2等)、营养因素(矿物质如Fe、CuSO4、羟基蛋氨酸锌等、氨基酸、维生素A、N-乙酰葡萄胺、鞣花酸)和内源小分子代谢物(如胆汁酸、普利醇)。
目前肠道上皮细胞发育的研究主要包括细胞培养、同位素标记、高通量组学、生化分析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信息学关联分析及免疫学流式细胞分选等方法。印遇龙院士认为,类器官是体外模拟肠道上皮结构和功能的最佳模型。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动物科学系教授Martin Nyachoti 在《关于日粮复杂性对保育猪的营养和肠道健康的思考》的报告中提到,简单的保育日粮可以保证生长育肥猪的最佳生产性能和胴体性能,但保育猪饲喂简单日粮则可导致全身和肠道炎症(可能是豆粕中的抗原物质或者空肠内NH3升高导致)。简单日粮中补充用酶或功能性氨基酸可以优化其在猪营养中的使用,如在简单日粮中添加2012NRC标准115%的苏氨酸,可以维持肠道结构和完整性。
中国农业大学李德发院士也在会上作了《浅谈肠道健康研究进展》的主题报告。他提到目前有一些新的观点可以帮助大家重新认识肠道研究。例如,有明确基因型+天然菌群的野化鼠,比常规模型小鼠更适合用于研究宿主菌群互作。将常规实验小鼠的胚胎植入野生小鼠,获得具有天然菌群和病原体的“野化鼠”,其肠道、皮肤和阴道的细菌群以及肠道真菌组和病毒组,均类似野生小鼠而与常规小鼠不同。
重新认识黏液层及其对菌群的调控。在新的肠道黏液层模型中,源于近端结肠的黏液为菌群提供生态位,并形成分隔菌群与肠粘膜的主要屏障,远端结肠产生的黏液构成次要屏障,从而限制菌群与肠粘膜的接触,减少肠炎易感性。
重新认识肠上皮细胞迁移,提出了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移动的新模式。除了肠隐窝中的细胞分裂压力,肠上皮细胞离开隐窝后,还会向着绒毛顶端伸出“脚”,一起往上“走”,这种集体性的细胞主动迁移,对于肠上皮更新有重要作用。
重新认识杯状细胞。GC不是一类性质特点均一的细胞,而是能分为多个亚群,位于不同肠道区域的GC有着不同的功能特点。新发现一种对肠道黏液屏障形成至关重要的杯状细胞(icGC)。
肠道菌群新功能的发现:触发免疫防御机制,帮助宿主抵御病毒感染。脆弱拟杆菌可以通过其外膜上的多糖A可以有效刺激驻留在结肠壁上的免疫细胞,与结肠免疫细胞的TLR4-TRIF受体相互作用,激活免疫保护信号通路,进而促进抗病毒干扰素的分泌,从而保护机体免受病毒感染。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