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猪业山河论坛沙龙在山东济南举办。基于山东近年来在生猪合作放养模式上取得的显著发展成果,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展开热烈讨论,探讨未来的发展出路。山东省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秘书长周开锋谈道,2025年合作放养模式有望实现40%的增长。当前有85%产业链企业有外采猪苗的强烈需求。
山东的生猪合作放养模式是在非洲猪瘟防控的生物安全的高要求下应运而生的。大量猪场闲置,众多中小场户被迫退出市场,大型养殖集团也调整战略。而合作放养模式充分利用了这些闲置资产,将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渠道优势与农户的土地、劳动力优势相结合。
周开锋:山东放养模式实现三大创新突破
为何山东的合作放养模式值得学习?为何山东能在此领域形成独特的发展态势呢?周开锋分析道,山东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热情好客的风气,为构建稳固的合作伙伴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地理与产业优势来看,山东地处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同时,山东在全国畜牧业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是全国第一饲料大省、第一兽药大省、屠宰加工大省以及畜牧装备设备大省,具备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
他谈道,在合作放养模式上,山东实现了三大创新突破。其一,养殖模式创新,通过平台服务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共进、互利共赢;其二,推行合伙人阿米巴服务模式,实现风险共担;其三,推动家庭猪场精细化分工,将传统的“买卖”模式转变为以“结果”为导向的模式。此外,山东还着力解决“一心三破”问题,始终以价值链为核心,以结果为导向,全面整合资源,突破发展束缚。通过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打造高标准、匠人化的家庭猪场。
谈及猪产业链融合发展上,他认为,山东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舥夫(PAF)模式”。该模式强调环节模块化、分工精细化、要素本真化、产品多样化、规模适度化以及发展融合化。通过将各环节深度嵌入融合、回归产业本真,倒逼技术不断迭代升级。
褚洪恩:山东放养模式专业化分工的发展空间很大
山东放养模式的专业化分工具有很大优势。通过将养殖环节进行细分,如猪苗供应、饲料生产、养殖管理、疫病防控等,由专业的团队或企业负责各个环节,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还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
牧原食品农牧有限公司战略部部长褚洪恩看好山东放养模式。他认为,专业化分工的发展空间很大,放养公司的盈利能力强,还能实现联农带农,让农户参与到养殖产业中来,分享产业发展成果。
于海波:可考虑与南方的养殖场合作,实现养殖定制化服务
“当前养猪最大的短板是猪苗来源不稳定。”青岛禾邦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海波谈道。
猪苗来源不稳定确实是养猪业的一个关键痛点。猪苗供应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疫病、市场行情波动等。不稳定的猪苗供应会导致养殖计划难以有效安排,影响养殖规模和效益。
于海波认为:“养殖生产环节接下来要解决养殖场的设施问题,能否跟南方的养殖场合作,实现养殖定制化服务。”养殖定制化服务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思路,能根据市场需求和不同客户群体的要求,精准生产特定品种、规格的生猪,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何国庆:要实现资本、人才、资源深度融合
猪养殖行业是一个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青岛嘉大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国庆认为,生猪养殖行业要实现资本、人才、资源深度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有能力、有技术的合伙人是干好这件事的关键;并需要把农户的资源利用起来,与农户共同致富。”何国庆特别强调。
山东丰富的人才资源为其注入动力,完善的配套资源如饲料企业、屠宰企业等为其提供有力保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底,山东已有超过400个放养团队,年出栏量在1500 - 2000万头左右。
赵永亮:养猪进入AI4.0时代
随着科技的发展,AI 技术在养猪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养猪进入AI4.0时代!”正大集团山东区总裁赵永亮称。
据赵永亮介绍,正大猪博士平台通过三年的努力,利用AI和算法对于猪场内的环境进行建模,锁定了每一头猪在不同日龄下的最适宜温湿度,通过传感器+算法控制器实时探测猪场内的热量变化情况,并通过风机+雾化喷淋来智能调整栋舍内温湿度,从而降低死淘率以及料肉比。整个过程不需要人工介入,真正实现了“AI识别和智能养殖“,未来正大猪博士团队还会持续围绕,产业化、智能化、普惠化的方向持续推出新的算法产品及服务,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行业的进步。
生猪合作放养模式将推动行业朝着更加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但同时,该模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需要加强市场监测和分析,建立灵活的价格调整机制,以应对市场波动;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加大对疫病监测和预警技术的投入,确保生猪健康;还需重视环保问题,加大对环保设施的投入,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等。山东以山河论坛的举办为契机,进一步集聚山东生猪合作放养模式优势,做好省际间产销衔接工作,为生猪放养模式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些方向和思路。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