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2021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在三亚开幕。
大会主论坛现场
新闻联播对大会进行报道
这是一次中国种业的空前盛会,参会人数最多、办会规格最高、专家阵容最强、内容影响最广。这次大会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建设“南繁硅谷”重要指示,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动员大会,是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立志打赢种业翻身仗的誓师大会,也是肩负种业使命、开创南繁未来,中国种业和南繁硅谷扬帆远航的出征大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发展,这次大会将凝聚共识,促进全员打好种业翻身仗共同迈出坚实的一步。29位院士参与大会,100多个精彩报告,2500余名与会嘉宾参会。多位院士在内的科学家、育种家和企业代表就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及相关生命科学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学界领军人物展示这些前沿研究与实践成果,正激荡起中国种业创新的源头活水。
“保护海南地方猪种五脚猪意义重大。”在2021生命科学前沿与种子创新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指出,地方猪种是宝贵的遗传资源,因此加强对海南本土传统猪种五脚猪的保护、开发及利用就显得极为重要。
印遇龙说,我国地方猪种具有肉质优良、抗逆性强等优点,但随着引进品种的增加,地方猪品种数量呈减少的趋势。与此同时,生长慢、瘦肉率和饲料转换率低等劣势也在一定程度制约其有效保护和产业化生产。
“猪在遗传背景、生理病理学、营养代谢和疾病特征等方面与人类高度相似,因此也成为生物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模式生物,海南的五脚猪正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动物。”
那么,海南如何有效开展对地方猪种的保护?印遇龙院士认为,海南要建立符合条件的现代化保种场,采取多种育种技术联合应用完善育种体系,对地方猪种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开发利用,运用特色饲料资源调控并改善地方猪胴体性状与肉品质、以地方粮养地方猪。同时,印遇龙在论坛上介绍了基因编辑技术在地方猪育种上的应用,在他的试验中,应用过基因编辑技术的地方猪种,瘦肉含量得到了提升。
猪的流行性疾病是养猪场的最大威胁,针对非洲猪瘟导致生猪存栏量下降的问题,印遇龙院士指出,完善相应的疫情防控机制,降低感染率是关键。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