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对全国500个县集贸市场和采集点的监测数据,深入剖析4月第4周(采集日为4月24日)生猪产品价格动态、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旨在为生猪养殖企业、从业者及相关市场参与者提供决策参考。
1 价格波动情况
仔猪价格,全国平均价格39.48元/kg ,环比涨0.7%,同比涨4.7%。天津、浙江等20个省份价格上涨,广西、江苏等8个省份下跌,上海持平。华中地区价格高,达41.80元/kg ;西南地区低,为37.46元/kg。
生猪价格,全国平均15.29元/kg ,环比涨0.5%,同比涨0.1% 。宁夏、新疆等21个省份价格上扬,北京、青海等8个省份下跌,广西持平。西南地区价格居高位,为15.95元/kg ;东北地区低,为14.69元/kg。
猪肉价格,全国平均26.10元/kg ,环比涨0.1%,同比涨4.0% 。吉林、宁夏等16个省份价格上涨,海南、辽宁等10个省份下跌,北京、黑龙江等4地持平。华东地区价格较高,为28.13元/kg ;东北地区较低,为23.17元/kg。
总的来说,4月第4周生猪产品价格整体呈现上涨态势,但不同省份和区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2 影响生猪产品价格波动的因素
仔猪、生猪和猪肉价格的变动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具体如下。
2.1 养殖成本
饲料价格:饲料成本占生猪养殖成本的大部分。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的波动,会直接影响生猪养殖成本。例如,当玉米价格上涨,养殖成本上升,养殖户可能会调整养殖规模,进而影响生猪产品的市场供应和价格。
仔猪价格:仔猪价格的高低决定了养殖的初始成本。如果仔猪价格过高,会增加养殖户的投入成本,压缩利润空间,可能导致部分养殖户减少养殖数量,影响后期生猪产品的供应量,从而引起价格波动。
疫病防治成本:一旦发生重大疫病,如非洲猪瘟、猪蓝耳病等,养殖户需要投入更多资金用于疫苗接种、消毒、病死猪处理等,增加养殖成本。同时,疫病还会导致生猪存栏量下降,市场供应减少,推动生猪产品价格上涨。
2.2 市场供需关系
生猪存栏量:能繁母猪存栏量是生猪生产的基础,其数量变化会影响未来生猪的出栏量。能繁母猪存栏量增加,预示着后续生猪供应量可能上升,会对生猪产品价格产生下行压力;反之,价格则可能上涨。
消费者需求:节假日期间,消费者对猪肉等生猪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增加,而此时若生猪供应相对稳定,就会导致价格上涨。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对猪肉的品质、安全等要求不断提高,也会影响生猪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价格。
2.3 宏观经济环境
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时期,各类生产要素价格普遍上涨,生猪养殖成本上升,同时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下降,对生猪产品的需求可能会受到抑制,这会对生猪产品价格产生复杂的影响,通常表现为价格波动加剧。
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会影响生猪产品的进出口。若一个国家提高生猪产品的进口关税,会减少进口量,增加国内市场供应压力,从而使价格下降;反之,若降低关税或签订贸易协定增加进口,可能会冲击国内市场,导致价格下跌。
2.4 自然因素
气候条件:极端气候条件,如高温、严寒、暴雨、干旱等,会影响生猪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例如,夏季高温可能导致生猪采食量下降、生长速度放缓,冬季严寒则会增加生猪的维持能量消耗,影响养殖成本和出栏时间,进而影响生猪产品的市场供应和价格。
自然灾害:洪水、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会对生猪养殖设施造成破坏,导致生猪存栏量下降,影响市场供应,推动生猪产品价格上涨。同时,自然灾害还可能影响饲料的运输和供应,进一步加剧养殖成本上升和价格波动。
3 应对措施
应对生猪产品价格波动,可从以下多方面着手:
3.1 养殖环节
优化养殖结构:及时淘汰低产老龄母猪,如连续2胎断奶仔猪数平均值低、高胎龄且产仔成绩不佳的母猪 。同时,扩大优良种猪群,补充优质后备母猪,调整猪群结构,优化基础产能,提高整体养殖效益。
精细化管理:一方面,提高仔猪成活率,控制舍内温湿度,刚断奶仔猪舍内温度为30℃,之后每周降3~4℃,直至22~24℃ ,相对湿度控制在65%~75%;保证充足清洁饮水,断奶后7~10天内饮水中可加入葡萄糖、钾盐等电解质或维生素、抗生素等药物;断奶后5~6天内少喂多餐,一昼夜喂6~8次,做好饲料过渡。另一方面,合理安排育肥猪存出栏。根据市场价格变化,适时调整育肥猪存栏量和出栏时间,避免过度压栏。一般育肥猪体重在110~120kg时,可考虑出栏,节省饲料成本,防止猪过大过肥影响销售价格。
降低养殖成本:合理利用农副产品饲料资源和青粗饲料,用小麦替代玉米、其他粕类替代豆粕等;选择产量高、营养价值高的青粗饲料,如紫花苜蓿、美国菊苣等进行多品种搭配,适当减少饲料投入成本。
加强疫病防控:严格履行安全管理制度,加强非洲猪瘟等重大疾病防控。对猪场内部布局、人员入场、物资入场、生产管理、消毒措施、粪污处理等关键环节严格管理。坚持分区管理,明确划分生活区、生产区和废弃物处理区;遵循单向流动,采用全进全出、多点式饲养、分批次饲养等管理方式,切断病毒或有害细菌传播途径。
3.2 市场监测与信息利用
关注价格动态:及时掌握生猪产品价格走势,可通过政府部门发布的数据、行业资讯平台、期货市场等渠道,了解全国及本地生猪、仔猪、猪肉价格变动情况,以及猪粮比价、能繁母猪存栏量等关键指标。
分析市场供需:关注生猪养殖规模变化、疫病流行情况、消费者需求变动(如节假日消费特点、消费偏好转变等)、进出口政策及数量等因素对市场供需的影响,提前预判价格趋势,合理安排生产销售计划。
3.3 销售策略调整
错峰销售:避免在价格低谷期或集中出栏期(如重大节日前夕)大量出栏,可通过合理规划养殖周期,实现错峰销售,减少因供过于求导致的价格损失 。
拓展销售渠道:除传统销售渠道外,积极与屠宰企业、肉制品加工企业、超市等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利用电商平台拓展销售途径,扩大销售范围和市场份额。
发展深加工:有条件的企业可适当发展生猪产品深加工,如制作香肠、火腿、腊肉等,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对生鲜猪价的依赖。
3.4 政策与金融支持
关注政策动态:及时了解政府对生猪产业的扶持政策,如养殖补贴、保险补贴、用地政策、环保政策等,充分利用政策红利,降低养殖风险和成本。
参与生猪保险:积极参加生猪养殖保险,如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能繁母猪保险等,在价格波动或遭受疫病等灾害时,获得一定经济补偿,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