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邦诚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头条 > 内容

官方频频预警,用心良苦!养猪人应避开年底猪价踩踏效应?

猪兜 2022-10-26

阅读()

受此前猪周期下行的影响,今年以来,全国各地生猪产能下降,养猪户减少,生猪存栏量过少,生猪上市量长期处于不足状态。当猪肉供给量变少,势必会造成猪肉价格的大幅度上升。

今年9月以来,为了平抑上涨的猪肉价格、加大市场的猪肉供给,中央猪肉储备已经进行了五批投放。然而,猪肉价格并没有因政策调控而降下来,相反,居高不下的猪价成为拉动9月CPI涨幅扩大的主要因素。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监测,10月份第二周,猪肉价格已涨到38.7元/公斤,远远超出正常年份25元/公斤的价格水平。

 

官方频频预警用心良苦!谁是猪价上涨的“幕后推手”?

 

10月19日,国家发改委表示,据监测,10月10日-14日当周,36个大中城市精瘦肉零售价格周均价比去年同期上涨超过40%,进入《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确定的过度上涨一级预警区间。

 

10月20日,国家发改委表示,针对近期生猪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的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加强与部分规模猪企沟通协调,研究共同做好生猪市场保供稳价工作。

 

10月21日,国家发改委再次向外界喊话:“国家要求各地按照猪肉储备调节预案规定,加大力度持续多批次投放猪肉储备,冬至、元旦、明年春节等重要时间点以及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过多、价格水平过高的重点地区,进一步加大储备投放力度。”

 

为了切实做好生猪市场保供稳价工作,10月21日下午,国家投放了今年第6批中央猪肉储备,并指导各地加大力度同步投放地方政府猪肉储备,以期形成调控合力。

 

国家发改委频频喊话的同时,拉响了猪价过度上涨的“一级预警”,原因为何?谁是猪价上涨的有力“推手”?

 

官方频频预警用心良苦!谁是猪价上涨的“幕后推手”?

 

猪价上涨的原因

 

众所周知,商品价格受供给的影响而变化,在经济学上表现为“当供给减少,则价格上升”。受此前猪周期下行的影响,今年以来,全国各地生猪产能下降,养猪户减少,生猪存栏量过少,生猪上市量长期处于不足状态。当猪肉供给量变少,势必会造成猪肉价格的大幅度上升。

 

不过,生猪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原因远远不止于此,而是多方面的。大体如下:

 

一是规模猪企减少生猪出栏。今年国庆之前,各大猪企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加快生猪出栏,不过这也导致近期许多规模猪企出栏减量涨价操作不断。

 

二是二次育肥。虽然二次育肥热潮有所下降,但前段时间由于部分自媒体炒作,导致一些“养猪人”为了赶上旺季,选择二次育肥,市场适重生猪减少。

 

三是肥猪、标猪差价过大。随着气温的骤降,腌制腊肠腊肉的情况明显增多,大肥猪与标猪的价格上涨过快,不过由于老百姓对于肥猪的需求加大,大肥的价格涨势惊人,养猪人压栏挺价等操作不断,导致屠企收猪难度倍增。

 

四是市场看涨情绪渐浓。连日来,生猪均价已突破28元/公斤,养猪户似乎再一次嗅到了春天的气息,尽管现如今生猪养殖利润超过1000元/头,但多数养猪人对于第四季度的猪价走势仍然看涨,惜售情绪转浓。

 

回顾10月17-21日当周的生猪价格,不难发现,17日-18日,26个监测地区的猪价整体下跌;19日-20日,猪价急转之上,26个监测地区几近全线飘红;到了21日,猪价又出现强势下跌。

 

不难看出,本轮猪价上涨并非理性。这种反复而又剧烈的震荡,对于行业本身而言,绝非一件好事儿,明显不符合稳价预期,也违背了国家发改委主张的“保供稳价”的调子。因此,政府及行业专家多次呼吁养猪人,避免掉进“肉贵伤民、肉贱伤农”的泥潭而无力挣扎。

 

基于此,官方多次放储,从而保证猪价在合理的区间。

 

官方频频预警用心良苦!谁是猪价上涨的“幕后推手”?

 

“预警”背后的良苦用心

 

众所周知,猪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它的利润波动又叫“猪周期”。这种波动的逻辑大概是: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换句通俗的话来讲,当猪肉价格处于高位时,就会刺激“猪农”养猪的积极性,从而造成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造成肉价下跌,肉价下跌到“冰点”,就会打击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短缺,供给短缺又使得肉价上涨。周而复始,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猪周期”。

 

从2006年至今,我国先后经历了四轮猪周期,每一轮猪周期都是在供需关系的支配下导致猪肉价格大涨大落。

 

自今年4月以来,受环境保护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加上上个亏损周期的到来,包括规模猪企在内的生猪行业纷纷减产,供大于求的关系逆转为供小于求,市场上的猪肉投入量越来越小,已远远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日常需求,在此情况下价格应势而涨。

 

然而,猪肉价格直接关乎民生,其价格的波动幅度与频率关系到民生痛点,对整个物价涨跌也具有牵引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稳猪价就是在稳物价。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9月,猪肉价格在CPI中约占1.66%的权重。为了防止因养猪户盲目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等各种因素推涨猪肉价格,进而影响本已承压的当月与当季CPI指数,引发市场可能的过度反应,连日来,国家发改委接连放储、按下“预警”键、发改委价格司会同地方发改委约谈“自媒体”和部分规模猪企,多措并举确保猪价回归到合理的区间。

 

官方通过“放储”、约谈“自媒体”和部分规模猪企的做法,可谓是良苦用心,这套“组合拳”对于保供稳价意义深远。

 

尤其从规模猪企角度来看,笔者认为,规模猪企在行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积极担负起崇高的社会责任,遵循供需规律,积极践行行业自律,不捂栏、不惜售,不卖给二次育肥的人,保持正常出栏节奏,顺势出栏育肥猪,如此一来,不仅能为防范生猪市场价格出现风险波动助力,还能以更高的社会责任标准要求“自己”,为行业树立良好的榜样。

 

为了激活生猪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供求关系的相对平衡,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政策应势而生并不断叠加。如降低创建猪场的准入门槛,取消养猪的规模限定,鼓励“养猪人”扩大生猪的养殖数量、范围。加大针对具有规模的养猪场的补贴力度,给予土地、税收、信贷方面的政策倾斜,猪肉产能稳步提升并出现了阶段性的“过剩”。

 

在此情况下,给扩大的产能找一个出路,实现供需关系的相对平衡尤为重要,不仅符合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符合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

 

随着信息共建、共用、共享机制的不断完善,实现对猪价“调高”与“调低”并重,确保猪肉价格在合理区间内运行。

 

官方频频预警用心良苦!谁是猪价上涨的“幕后推手”?

 

避开“踩踏效应”

 

今年上半年,规模猪企交出了入不敷出的“答卷”,一些亏不起的养殖散户也决定清场退出。“转让猪场”的消息比比皆是,为了稳定“惨淡”的猪价,国家连续13批次累计挂牌收储52万吨中央猪肉储备。

 

物极必反!进入9月,猪肉价格回稳,还走出了一波强势上涨的行情。wind数据显示,仅第三季度,猪价就环比上涨了17.4%。不得不说,短短的半年时间,生猪养殖利润经历了“过山车”式的起落。从头均亏损千元,转变为头均盈利千元,受益于价格的上涨,生猪养殖行业迎来了利润的改善。

 

此外,随着南方腌腊季的到来,以及元旦、春节等消费旺季的临近,“猪农”看涨预期增加,压栏情绪浓厚,期待年末卖出高价。

 

为了抑制“猪农”对市场看涨不看跌的“不理智情绪”持续高涨,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已投放6批次超12万吨中央猪肉储备,9月份的单月投放数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自10月19日国家发改委拉响《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确定的过度上涨一级预警区间后,山西省也于当日因10月13-18日精瘦肉平均零售价格同比涨幅30-40%这一指标的上涨而拉响了“二级预警”,并决定启动投放今年第2批政府猪肉储备。

 

无独有偶,10月20日,广东省价格监测中心监测,10月18日全省平均猪粮比价为9.66:1,进入了过度上涨“三级预警”区间。下一步,广东省也将结合市场形势继续投放储备冻猪肉。

 

其实,关于后期生猪市场供需和价格形势,国家发改委一再强调,当前国内总体并不缺猪,无论是能繁母猪、仔猪的存栏量,还是育肥猪的存栏量都连续多月上升,今后一段时间价格难以持续大幅上涨。

 

多位业内专家亦提醒,当前散户和小户压栏情绪浓厚,期待着今年11月和12月猪价再次上涨,后期生猪若集中出栏,很容易造成猪价出现较大回调的风险,导致“踩踏效应”出现,使本可以到手的盈利大幅缩水,甚至当了亏损的“接盘侠”。希望不同规模的养猪户“保持正常出栏节奏”,及时“落袋为安”,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唯有这样,方可保护各自的利益。

 

写在后面:如果规模猪企带头加大出栏力度,或许在观望中的“中小散”也会大概率跟进。当供给大幅增加,叠加相关的政策调控,后期的生猪市场有望实现稳定,保持在合理的水平。就目前来看,我国生猪市场总体供应充足,“养猪人”应当理性地看待猪价上涨,及时出栏,避免大涨之后更多人进场养猪带来产能过剩和价格大跌,造成损失。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