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生猪产业正朝着智能化方向高速发展,牧原股份作为行业领军企业,在智能化领域持续探索并落地诸多实践。在牧原第二十届养猪节期间,猪好多网深入牧原,探访其智能化养殖的最新进展。牧原集团智能装备负责人谢贤斌、信息化负责人宋华、电子工程师杨俊鹏、集团电器工程师胡冬等技术骨干,系统披露了中国养猪业在智能化赛道的突围路径。
中国养猪智能化的突围赛道
当前全球养猪先进水平集中于欧洲,国内养殖企业与荷兰、丹麦等国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核心原因在于国内猪群健康水平、生物安全水平与国外存在较大落差。
国外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可达34,而国内平均水平仅为21-22,牧原目前达到28左右,虽在国内领先,但与欧美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养猪环境更为复杂:欧美多数猪场无需空气过滤系统,而国内单个猪场虽可实现无病原环境,却难以防范外部猪场的疾病传播——空气传播是国内养殖环境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因此,牧原通过智能装备补足这一短板。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温度的差异,猪群对高温敏感,而中国南北温差可达80℃。牧原研发的智能环控系统,通过模拟欧洲0-25℃的适宜气候,实现东北猪圈在-40℃环境中保持25℃恒温,海南猪场在40℃酷暑中维持温度恒定。从实际效果看,该设备使肥猪日增重提升100克,生长效率向国际水平大幅靠拢。
智能装备不仅是提升生产数据的工具,更旨在破解养殖工人高强度劳动的困局。以牧原自主研发的无针注射系统为例,其从无行业标准到自主创新,每一项突破都精准针对一线养殖痛点。
在养猪业高度关注的育种环节,牧原提出“AI育种”技术路径。杨俊鹏解析道:一方面,通过生产性能测定,可将料肉比从2.8:1优化至2:1左右,守护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顺应消费趋势,通过基因筛选使瘦肉率提升15%以上。这一过程如同“养猪界的杂交水稻”,在持续选育中推动产业从“吃饱”向“吃好”升级。值得关注的是,牧原正斥资60亿元打造超净种猪选育平台,支撑中国种猪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10万人参与的“创新革命”
据了解,目前牧原的智能化研发团队已超1000人,加上一线设备维护工程师5000人,共同负责各类智能化设备在一线的应用、维护、保养、维修与升级。
宋华介绍到,公司不仅组建了专业的研发团队,更构建了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既对成果性创新给予奖励,又秉持“包容试错”的文化底色。智能化探索本就属于无人区,譬如早期空气过滤系统研发时,曾因材料选型失误造成损失,但集团始终为创新兜底。这种机制让团队能够卸下包袱、大胆探索。此外,每年622养猪节设立的创新大奖,从精神与物质层面形成双重激励,持续激发研发热情,逐步形成“解决问题即创新”的价值导向。
胡冬补充到,除养猪节创新大奖外,公司亦鼓励一线员工参与创新。目前与养猪直接相关的员工达10万人,公司专门设置“金点子”“银点子”奖项,对解决一线生产问题的方案给予不同金额奖励,实现全员创新。
“创新研发不仅是智能化团队的职责,更需全员参与;智能化并非高高在上的技术,只要能解决一线生产问题,皆属于研发范畴,一切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谢贤斌表示,集团大力推动创新与智能化养殖体系,不仅为提升生产效益,更致力于让养猪成为受人尊重的行业。
总的来说,从智能环控的温度革命,到AI育种的基因突破,再到全员参与的创新生态,牧原的探索勾勒出中国养殖业智能化转型的清晰轨迹。在牧原的愿景中,技术不仅是提升效率的工具,更成为重构产业价值的钥匙——当一头猪的生长数据被AI精准调控,当传统行业因创新焕发新生,中国养猪业正在智能化浪潮中书写新的可能。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