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邦诚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企业 > 内容

雏鹰与债权人合资养猪被质疑 ,是“绝地反击”还是“垂死挣扎”?

华尔街头条 2019-07-29

阅读()

截至7月25日,*ST雏鹰收盘价已连续15个交易日低于1元股票面值,若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股票面值,*ST雏鹰将被终止上市。
  截至7月25日,*ST雏鹰收盘价已连续15个交易日低于1元股票面值,若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股票面值,*ST雏鹰将被终止上市。在“面值退市”压顶之际,*ST雏鹰推出了与三位债权人合资成立3家生猪养殖公司的计划,*ST雏鹰股票在公告发出次日应声涨停。
  
  对此,深交所火速发布关注函,对*ST雏鹰“债转股”养猪计划提出多项质疑,包括*ST雏鹰是否在“面值退市”前借公告拉抬股价,以及*ST雏鹰筹措资金新建养殖场而不是偿还债务等问题。
  
  另有行业人士表示,3家新设子公司设计产能均为年出栏20万头商品猪,而商品猪头均出栏成本需千元左右,20万头的出栏量需储备流动资金2亿元,共需6亿元,而*ST雏鹰仅为此准备了9000万元的流动资金。
  
  “债转股”建养殖场
  
  7月24日晚间,*ST雏鹰发布公告称,近日,公司分别与供应商河南方牧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牧商贸”)、郑州牧康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牧康贸易”)、河南牧达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牧达商贸”)签订了合作协议,分别出资成立公司,开展生猪养殖业务。
  
  新成立的三家养殖公司注册资本金均为1亿元,其中,*ST雏鹰与方牧商贸成立子公司时双方出资比例为6:4,而雏鹰的6000万以猪舍实物资产出资,方牧商贸的4000万包含对*ST雏鹰的债权623万元。
  
  *ST雏鹰与牧康贸易、牧达商贸成立养殖子公司也采用上述出资形式,但出资比例调整为7:3,牧康贸易与牧达商贸的债权出资额分别为721万元与1500万元。
  
  三家养殖子公司在设立时均备有3000万元流动资金,流动资金中*ST雏鹰承担20%,成立三家子公司*ST雏鹰共承担1800万元流动资金投入。
  
  某养殖行业人士表示:“雏鹰现在没钱、没猪,但有猪舍,有养殖技术和管理,这种合作模式对雏鹰来说应该是最好的自救方式了。”
 
猪好多
  
  合资养猪计划引发诸多质疑
  
  24日晚间,深交所《关注函》与合作成立养殖公司公告一同发出,深交所对此事表示质疑。
  
  首先,深交所对*ST雏鹰发布与债权人合资养猪公告的时机提出质疑。截至7月24日,*ST雏鹰股价已连续十四个交易日低于面值,若股价连续二十个交易日低于面值,*ST雏鹰将面临退市。在此关键时刻,*ST雏鹰突然发布利好,深交所要求*ST雏鹰结合本次交易的必要性,说明是否存在利用信息披露影响股票交易、抬拉股价的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公告发布次日午间收盘,*ST雏鹰成功封住涨停板,当日股价上涨4.71%,至0.89元。不过,涨停封板并不坚决,*ST雏鹰在10点07分封涨停板后,在一个小时内曾3度打开涨停板,截至午间收盘,涨停板封单仅有9.12万手,买单约合811.68万元。
  
  对于*ST雏鹰与债权人合资养猪计划中的资金问题,交易所也提出质疑。在*ST雏鹰方面,公司筹措1800万元用于新子公司的流动资金,而不是用于偿债,交易所要求*ST雏鹰给出解释。
  
  另外,新建养殖子公司方面的诸多问题也令人质疑。在合资养猪计划中,三家新建养殖子公司的业务范围均为“实施运作‘合作养殖1万头种猪,年出栏20万头商品猪’项目”。而雏鹰与合作方为该项目准备的流动资金为3000万元。
  
  上述养殖行业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按现在1元/斤的玉米价格粗略估算,每头猪养成大约需要六七百元的饲料成本,加上母猪成本,产仔成本,以及死亡率、驱虫、疫苗等方面成本,一头猪的头均出栏成本大约在千元左右。”
  
  若按此估算,雏鹰三家新设子公司每家年出栏20万头商品猪,大约需要2亿元流动资金储备,3000万元明显不够。
  
  而合作方的实力也难以令人信服,在本次合作计划中,即使流动资金储备按3000万元计算。除债权出资外,方牧商贸、牧康贸易、牧达商贸三位债权人仍需出资5777万元、4679万元、3900万元,用于注册资金投入与流动资金储备,深交所对上述三家公司的的出资能力提出质疑。天眼查显示,方牧商贸的社保信息为0人,牧康贸易注册资本仅200万元,而牧达商贸注册资本仅100万元。
  
  本轮超级猪周期高盈利区间或是雏鹰挣扎的主要动力
  
  众所周知,本轮猪周期一方面由于非瘟疫情造成能繁存栏下降远远超过之前几次猪周期,上一轮猪周期在2016年猪肉的供应量仅下降了5%,但正是这5%的供应下降造就了2016年的历史最高猪价和养猪企业的高额盈利,本轮猪周期到6月为止能繁已经同比下降26.7%,远远高于上次猪周期,即使考虑PSY提升,产能下降也达到了26.76%。另一反面,由于本次疫情没有疫苗且杀伤力巨大,产能的恢复也有可能慢于之前几次猪周期。所以本次猪周期持续的时间肯定会长于之前几次猪周期。目前最乐观的估计本轮猪周期也要持续五年,最悲观估计甚至会达到十年。
  
  超级猪周期造成猪价在高盈利区间(市场平均标准体重育肥猪单头盈利超过500元)持续的时间长,另一方面是猪价将达到史无前例的超级盈利区间(标猪单头盈利超过1000元)。以上轮猪周期为例,行业平均成本为13元/公斤,猪价在高盈利区间总计12个月左右,标猪单头盈利最高为900元。
  
  另外说一下,上轮猪周期里确实出现过单头盈利超过1000元的情况,不过那都是体重较高的猪,这里讨论的是出栏体重95-110公斤之间的标准体重育肥猪。
  
  对于本轮猪周期的持续时间,按照市场保守估计,本轮猪周期将至少持续5年,猪价最高可达30元,其中高利润区间将持续两年半,以当前市场平均13元的成本,6月下旬全国均价突破18元,正式进入高利润区间,直到2022年春节之前,全国生猪均价都不会低于18元,其中超级利润区间将持续半年以上,标猪单头盈利最高可达1700元。
  
  按照市场乐观估计,本轮猪周期将持续5-8年,猪价最高可达35-40元,其中高利润区间3-5年,超级利润区间在一年以上,标猪单头盈利最高可达2200-2700元。
  
  在这轮猪周期中,上市公司由于加大了防疫投入成本大幅上升,不过中国仍然是以散养和中小养殖场为主的,这些场户的防疫投入并不高,加上四年来技术的进步造成的成本下降,因此全行业平均成本仍按13元测算。
  
  超级猪周期自然就会使得上市公司赚取超级的利润。
  
  究竟是什么给了雏鹰合资养猪的自信呢?
  
  大家都知道的,近年来养猪业头部企业的市占率在上升。
  
  第一,疫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停止甚至减弱的迹象,未来产能缺口至少在30%以上。
  
  第二,很多散养户甚至规模养殖场由于疫情影响而清养,其中很多都出现了大幅的亏损,彻底退出这个行业。而在疫苗出现之前,业外人士进入本行业的比例会很小,所以产能缺口主要依靠行业内有能力扩张的企业补充。
  
  第三,相对于目前仍在行业中的散养户及中小型规模养殖场,大型养殖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扩张能力是显著强于他们的,主要体现在和地方政府谈判时的话语权,技术水平和融资能力。
  
  头部企业对优质资源的占有以及行业门槛的抬高使得头部企业在未来持续拥有竞争优势。
  
  第一,对各种资源占用的先发优势。中国虽然很大,但是真正适宜大规模养殖的地方并不多,需要考虑圈舍建设、粪污处理、饲料原料采购、产品销售和气候等多方面的原因。举个例子,大型养殖企业一般在粮食主产区布局,但是重要产粮区一般都会对土地使用管理十分严格。养殖场只能建在一般农田上,粮食主产区的基本农田比例会比较高,基本农田上是不能建设养殖场的。粮食主产区的县级政府一般和一家大型养殖企业签约后就不会再允许其他大型养殖企业进入了。对于公司加农户模式来说,优质的代养户也是稀缺资源,头部企业与其签约也有先发占有优势。
  
  第二,目前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正处在剧烈的变革中。一方面存栏50头以下的散养户仍然大量存在,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养猪业,在先进技术的使用上,中国甚至走在了传统养猪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国的欧美国家之前。在养猪业的传统技术上,即使对于目前国内的头部企业来说,有些企业还在大量学习、复制国外的技术、模式,有些企业已经建立起来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体系。
  
  第三,头部企业的育种优势。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国内生猪品种主要是本土原生品种,如东北民猪、太湖猪等,另外从苏联引进了一些品种,但由于当时油脂供应不足,无论原生品种还是从苏联引进的品种都是以脂用型或肉脂兼用型为主,也就是体脂含量会比较高。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达地区开始更偏爱瘦肉,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大量进口大豆,油脂供应量大幅提升,脂用型或肉脂兼用性生猪品种存在的意义越来越低,而重新育种在时间上来不及,于是中国开始大批量从欧美国家引进种猪,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目前在中国广泛使用的外三元品种系。但是由于中国引进的只是种猪,对育种过程没有掌握,因此无法根据自身技术特点或者消费者需求对外三元这一品种系进行改良。而且由于纯种猪的下一代也往往出现基因退化,因此必须不断从国外引种。不过到目前为止,在农业部的牵头引导下,目前头部企业已经基本掌握了育种保种的技术,目前全国纯种猪自给率已经达到91%,个别企业在引进品种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营实际和消费者需求,已经培育出了自主品种。由于生猪自身的生长规律,企业想要掌握育种技术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想要培育出自主品种更是需要长时间的投入,未来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即使有资金支持,除了并购之后,较长的时间投入是很多企业无法承受的。因此,现有头部企业的育种优势对后发企业来说很难超越。
  
  未来,随着环保、防疫、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个行业的技术门槛和资金门槛都会越来越高,后发企业对先发企业的竞争劣势也将越来越明显。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