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邦诚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内容

2025猪病流行态势前瞻及防控策略,建议收藏查看!

今日养猪 2025-05-28

阅读()

随着2024年猪价高涨,2024年下半年补栏积极性增加,势必会导致2025年猪存栏量增加和饲养密度提高,加之2024年疫情平稳带来的安逸可能会使防控有一些松懈,从而增加了2025年疫情的不确定性。

1 2025年主要猪病流行趋势分析

 

随着2024年猪价高涨,2024年下半年补栏积极性增加,势必会导致2025年猪存栏量增加和饲养密度提高,加之2024年疫情平稳带来的安逸可能会使防控有一些松懈,从而增加了2025年疫情的不确定性。

 

ASFV感染压力可能会比2024年要大;PRRSV依然呈多毒株循环与流行,临床表现依然会较复杂且严重。在PRRSV、PCV感染压力大的猪场,楼房式且密度较高的猪场,生产管理不善的猪场,经常产生各种应激的猪场,猪副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和大肠杆菌病等细菌性疾病和猪支原体肺炎依然是主要的疾病,并呈阶段性暴发。选择优质的疫苗,根据猪场疫病相互干扰的情况及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并执行到位,猪瘟、猪伪狂犬病、猪口蹄疫等疾病一般不会出现暴发的现象。

 

生猪

 

1.1 非洲猪瘟

 

由于生物安全风险点和传播环节较多,加之ASFV毒株的多样化,ASF流行和发生将呈常态化,局部区域、季节性暴发的风险较高。因此,生物安全与监测预警是重中之重的防控措施。ASFV毒株以基因I型和基因II型的嵌合毒株为主,毒株的重组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临床表现可能更趋复杂。南方地区特别要关注多雨季节和台风季节,北方地区特别要关注冬春季节,还要特别关注越南非洲猪瘟疫苗的市场动态。

 

1.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类NADC30毒株、类NADC34毒株、HP-PRRSV毒株及各种重组毒株将是优势流行毒株,各毒株间的重组和变异导致的毒株多样性将更加复杂,各种毒株PRRSV的感染率依然较高,还要特别关注HuN2021株的流行动态。仍在使用安全性低的减毒活疫苗的猪场、频繁引种或外购猪的猪场、生物安全比较差的猪场、高密度养殖的猪场,PRRS的发生率较高。大型养猪企业内部猪场间的流行和发生持续存在,区域内将持续、不规律地出现疫情。日常生产中强化对睾丸液、脐带血、断奶仔猪血液的检测,要重视引种前后对后备母猪蓝耳病原与抗体的监测,以及外购公猪精液的蓝耳病病原监测。

 

1.3 猪病毒性腹泻

 

猪病毒性腹泻依然呈区域性、季节性流行。PEDV污染的规模化养猪场疫情会比较严重,PoRV、PDCoV的感染比例以及与PEDV混合感染的比例会升高。引种依然是造成猪病毒性腹泻的主要风险因素。G2c毒株等新变种的出现以及PEDV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比例的增加,导致通过免疫手段预防PED的挑战加大,因此,后备母猪的驯化与猪场内生物安全是2025年猪病毒性腹泻防控的重点。

 

1.4 其他猪病

 

猪瘟、猪伪狂犬病、猪口蹄疫等疫病流行将呈现平稳态势。楼房式猪场的呼吸道疾病依然是比较大的挑战。由于动保企业的内卷,部分猪场使用低价质次的抗生素、疫苗和消毒药,可能会造成某些疾病不可控。猪副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等是猪场最常见的细菌性疾病,猪支原体肺炎呈常态化流行,猪回肠炎、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魏氏梭菌病等需要猪场更加关注。多种疫病的混合感染依然较为复杂,需要关注PCV2与PCV3、NADC30与其他蓝耳病毒株、PEDV与PoRV或PDCoV、PRRSV与PEDV、PCV3与PRRSV的混合感染的现象,会导致更为复杂的临床症状和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2 防控对策

 

2.1 综合防控方案

 

2.1.1 强化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依然是预防所有传染病既重要又有效的措施,关键是要真正理解“生物安全”的概念。生物安全不仅仅是指清洁消毒,猪场选址、生产布局(如多点饲养、分区管理且各区域之间间隔尽量长、小单元化等)、工艺流程(如分胎次饲养、批次化生产、全进全出、闭群管理等)、物理隔离、引种检疫、清洁干燥等都属于生物安全的范畴。生物安全措施还包括定期做好人员、物资、车辆等进场的生物安全流程的梳理与内审,不断查漏补缺,监督与落实细化措施。

 

2.1.2 建立预警机制

 

建立预警机制是早发现、早处置疾病,减少经济损失的最有效手段。具体措施如下:科学引种检疫与驯化,常态化检测猪场内外环境样本和组织液(脐带血、阉割液等)病原,定期检测临床正常猪的抗原抗体和血液生化指标,及时检测临床异常猪的核酸和抗体;加强巡栏,密切观察猪群采食、精神、行为等表现,必要时对病死猪剖检,观察内脏器官的大体和显微病变;加强对各种生产指标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分析;及时关注猪场周边人、车、物的流动情况,天气变化以及疫情动态,根据感染风险等级适时调整防控方案,采取紧急、必要、有效的措施。综合应用上述手段,科学评估猪群健康状况和疫情发生风险,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方案。

 

2.1.3 加强环境与卫生管理

 

及时清理猪场内部与周边环境,包括垃圾、杂草、污水、积水等,保持环境整洁,猪场道路特别是猪舍周围地面要硬化并设置合理排水系统,防止积水。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灭鼠、杀虫、灭蚊蝇工作;对病死猪、胎衣、医疗废弃物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和污染猪场。强化环境控制,提供适宜的温湿度、饲养密度和清新空气。

 

2.1.4 强化猪群与人的管理

 

果断处置病弱残僵猪,避免其成为疫病传播隐患;重视饲料营养水平和饮水质量,提升猪群抵抗力;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和猪只损伤,保护皮肤黏膜和肠道屏障功能。

 

猪场要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营造家的氛围,提高员工工作自觉性、主观能动性和对疾病防控方案的执行力;提升员工的思维理念、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

 

2.2 非洲猪瘟的防控

 

ASFV毒株多样,临床症状复杂,防控形势严峻。强化生物安全、降低环境中ASFV的载量、堵截ASFV进入猪场,是目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防控ASF的重点工作。

 

2.2.1 强化管控

 

区域猪场之间建立沟通机制,做好网格化联防联控。加强对卖猪、运输车辆、屠宰场、病死猪处理中心、洗消中心、外来猪与猪肉制品检疫、报检点等环节的监管。强化猪、人(特别是返场员工)、运输车辆、进场物资(包括生物制品、饲料、食材、员工生活用品)的管控,将各项生物安全措施真正落实到位。随着饲料运输散装化普及,散装车在不同猪场之间交叉使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散装车洗消、烘干、检测管理。

 

2.2.2 加强监测

 

筛选更灵敏的检测方法,常态化规律性对舍内外环境、异常猪(病死猪、淘汰猪等)和仔猪处理液(胎盘、脐带血、阉割液)等进行采样检测,必要时增加样本的检测频度。猪场自备实验室、动物防疫机构、第三方检测公司可同时开展检测。检测出阳性后,进行毒株的鉴别诊断,根据毒株类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巡栏(人工+智能),捕捉蛛丝马迹(采食量波动、行为异常、体温变化、生产成绩变化等),及时发现、果断处置。不同的毒株临床表现特点不同,检测选用的样品不同,精准剔除的策略不同。“拔牙”成功的猪场,要强化母猪群ASFV抗体检测,及时剔除抗体阳性母猪,以消除疫情隐患;要加强消毒(特别是盲区和死角),彻底消灭环境中的病毒,以防“死灰复燃”;要千方百计提高猪群的健康度,以提高感染阈值。

 

2.2.3 防控要回归原点

 

无论ASFV如何变异、重组,其生物学基本特性没有变化,依然只感染猪、野猪和蜱虫,通过高度接触性传播,主要经口鼻黏膜进入机体。ASFV特性可概括为“喜脏怕净、喜湿怕干、喜冷怕热、喜咸怕酸、喜暗怕光、喜弱怕强”。因此,有效隔离、科学消毒、保持高温干燥等常规生物安全措施依旧关键;而提高肠道健康、强化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减少各种应激、改善猪群生活环境、增加动物福利等各种提高猪群抵抗力的措施,能大辐降低感染几率。

 

2.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防控

 

猪场应结合本场地理位置与环境、感染状态、生产模式、硬件条件、日常饲养管理、人员配置与素质、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因素制定可落地的防控方案(一场一策)。即使同一猪场,冬春季节等不同时间段,防控方案也不一样(一时一策)。即使同一季节,引种、外购仔猪、后备猪、一胎母猪、公猪、母猪妊娠后期、仔猪断奶、猪只转群等猪场不同生产阶段,防控方案也有所差异(一事一策)。因此,猪场应定期开展PRRSV感染状况与风险程度评估,以系统思维制定综合性、个性化的防控方案。

 

2.3.1 引种管理

 

强化引种检测、驯化与隔离,确认不排毒后才可以混群,最好引进双阴种猪,以防PRRSV新毒株传入;特别是类NADC30毒株抗体、抗原检测难度较大,需要更加灵敏的检测试剂盒。

 

2.3.2 药物干预

 

对后备母猪或引进的种猪可以考虑使用猪场PRRSV流行毒株(感染猪血清或分离病毒)接种或减毒活疫苗免疫;如有必要通过疫苗免疫预防PRRS的,可以在母猪空胎期接种安全性好的PRRSV减毒活疫苗;暴发PRRS时,可以使用优质中兽药混饲同时混饮,也可以考虑使用优质灭活疫苗间隔14 d紧急免疫2次,以快速控制病情;继发细菌(包括支原体)感染的,同时使用敏感抗生素。

 

2.3.3 推进净化工作

 

长期来看,净化是PRRS防控的必然趋势,也是根本出路。PRRS的净化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一定要因地制宜和因场制宜,不要跟风,要顺势而为。需要全方位充分评估,涵盖猪场地理环境、生物安全等级、团队和组织保障、资金实力、技术手段、监测体系以及净化方案的长期维持能力、转阳之后有效控制和恢复净化的能力等。一旦决定对猪场实施净化,要对员工进行系统培训,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检查、评估、考核、复盘、总结、整改、完善等环节形成闭环管理,确保目标达成。

 

2.4 猪病毒性腹泻的防控

 

猪病毒性腹泻对猪场的正常生产影响很大。传统的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PED的发生,但由于PEDV S蛋白的高度变异性和免疫逃逸机制,以及临床上需要高频次免疫才能在乳汁中产生较高水平的IgA,使得当前传统疫苗的保护效果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生产中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

 

2.4.1 生物安全管理

 

PEDV的传播途径有粪口、空气、接触传播,并可通过饲料、生产工具等物品交叉感染。因此,猪场一旦发生PED,病毒在短期内会快速传播到场内各生产阶段的猪群,并随着病毒的反复感染、增殖,会以更快的速度继续传播。因此,既要防止PEDV传入猪场内,又要控制PEDV在猪场内循环传播和交叉感染。严格实行产房、保育舍、育肥舍猪群的全进全出,对猪舍彻底清洗消毒(包括熏蒸消毒)、干燥并空栏5 d以上,对猪场设施与用具、场内环境定期进行消毒,PED 流行时增加栏舍干粉消毒频率。

 

2.4.2 免疫管理

 

乳汁中IgA含量越高,对仔猪的免疫保护力越强。后备母猪配种前2次免疫活疫苗,经产母猪产前4周接种活疫苗、产前2周接种灭活疫苗的免疫方案,有助于控制PED的发生。由于PEDV与PoRV或PDCoV混合感染的比例较高,建议使用流行毒株的疫苗及三联疫苗免疫,必要时可以考虑使用定制疫苗免疫。

 

2.4.3 饲养管理

 

防寒保暖、控制湿度、初生仔猪在分娩后24 h内吃足初乳对防控PED非常重要。在饮水中加入酸化剂等功能性添加物,可以增强猪群的免疫力,降低PEDV等病毒的感染风险。

 

2.4.4 优化饲养模式

 

生产实践表明,全封闭水泡粪模式且采用负压通风的猪舍,常年湿度较大,PED发生率更高,持续时间更长,影响也更大。半开放、刮粪式生产模式的猪场,PED发生率相对较低。污水是猪场 PEDV的主要储存地,所以应尽量缩短水泡粪存放时间,每次排放后充分清洗、消毒栏舍,降低环境中的病毒载量,减少环境存毒、散毒风险。育肥猪因为缺乏免疫抗体,易成为 PEDV扩增、传播的源头,两点式饲养模式有利于PED的防控。第1~2胎母猪分娩的仔猪易患PED,需加强后备母猪入繁育群前的驯化,将后备母猪、一胎与二胎母猪进行单独单元饲养管理。

 

2.4.5 及时处理

 

5日龄之内的腹泻仔猪及时处死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强化对产房所有污染面进行消毒。返饲作为一种短期控制PED的手段,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存在传播ASF、PRRS等疫病的潜在风险。

 

2.4.6 建立预警

 

通过检测环境(如栏舍地面、粪污)、猪群(肛拭子)中的 PEDV,对PED的流行情况进行预警,提前做好免疫接种、消毒、管理措施的调整,以预防PED的发生。如果样本检测有阳性时,全场立即进入PED流行期防控状态。

 

2.5 其他疫病的防控

 

针对圆环病毒感染的防控需要更加注重提高猪群的基础免疫水平和加强生物安全措施,以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PCV3感染情况需要重视,但没有必要过分关注。

 

针对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副嗜血杆菌病、猪链球菌病,需要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改善饲养条件、优化通风系统、定期进行健康监测和及时治疗患病个体。单独净化这些疾病不太经济,日常使用抗生素预防要注意耐药性的产生和成本的增加。蓝耳病的稳定与净化,动物福利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这些细菌性疾病的防控。

 

针对支原体肺炎的防控,除常规措施外,要重点关注疫苗的免疫时间和评估母猪免疫的必要性。

 

针对回肠炎的防控,除常规措施外,要重点评估使用泰妙菌素预防和使用疫苗免疫的效果与经济价值。

 

3 小结

 

2025年猪病的防控压力可能会有所加大。猪场要优化生产模式,关注区域疫情动态,重视细节管理和生物安全,强化监测预警和环境控制,采取综合性、个性化的防控方案,减少或避免重大疫病的发生。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