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生猪养殖行业实现了从低谷到复苏的转折,被知名媒体评为年度景气提升度排名第一的行业,超过了光模块、数字芯片设计和半导体设备等高端行业。这一年,生猪产能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生猪出栏和猪肉产量高位回落,能繁母猪存栏总体保持在合理水平。生猪价格迎来上涨,饲料价格明显下降,养殖场户扭亏为盈,经营压力得到缓解。当然,也有上市猪企接连暴雷,引发行业广泛关注。这一年,养猪业中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热点事件,有必要对其进行认真盘点和思考,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1 猪价大幅上涨,养猪行业被评为十大景气行业之首
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整体比较温和,但有些行业实现了产销两旺,景气度颇高,生猪行业便是其中之一。知名媒体《财经》杂志盘点了“2024年十大景气行业”,分别是养猪、光模块、数字芯片设计、宠物食品、黄金、半导体设备、铜的采选与加工、轮胎、被动电子元件、消费电子。养猪行业景气度提升甚至超过光模块、数字芯片设计和半导体设备等高端行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财经》杂志称,景气度上升往往体现在两个方面:“量增”和“价升”。而无论是“量增”,还是“价升”,都会直接体现于企业的毛利润。因此,杂志以行业毛利润总额增速作为判断行业景气度提升的标准。2024年,全国行业景气度排名,养猪业以景气度提升566%,超过光模块、数字芯片、黄金等热门行业,位列第一名。当然,回顾2023年,养猪业也一度被评为十大艰难行业第二名,这种巨大的转变主要归因于2024年养猪行业的显著回暖和利润大幅增长。
2 生猪价格迎来上涨,养殖场户扭亏为盈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活猪价格平均17.06元/kg,同比上涨10.9%。受2023年产能去化和疫情冲击影响,8月份之前生猪市场供应下降明显,猪价从二季度止跌反弹,5月份养殖场户重回盈利区间。随着市场情绪升温,压栏和二次育肥增加,叠加出栏的持续减少,三季度猪价快速上涨,年内最高点出现在8月中旬,每kg突破20元大关。8月份之后,随着市场情绪降温,出栏恢复性增加,叠加消费需求不及预期,市场转为供过于求的态势,四季度猪价持续回落,12月份跌至16.50元/kg附近,年内完成一轮小周期的价格涨跌。由于猪价上涨,生猪养殖户全年实现较好盈利。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养殖场户有8个月实现盈利,全年每出栏一头商品猪平均盈利超过200元,现金流得到极大补充,经营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3 农业农村部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
近几轮“猪周期”波动表明,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必须以稳固的基础产能作为支撑。2021年9月《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印发以来,各项调控工作稳步推进,相关调控响应机制逐步建立运行。落实了分级调控责任,守住了4100万头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目标;建立了一大批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并挂牌,守住了规模猪场数量目标。但随着生猪生产效率持续提升,猪肉消费趋于稳定,调控方案所设定的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和波动范围及产能调减等措施,已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下的生猪稳产保供工作,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在此情况下,2024年3月1日,农业农村部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新版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最大的变化,是将全国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目标从4 100万头调整为3 900万头,且能繁母猪存栏量正常波动(绿色区间)下限从正常保有量的95%下调到92%。在相关调控措施引导下,生猪产能有序调整,2024年4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3 986万头,比2023年年底减少156万头。
4 饲料原料价格大幅下跌,助推猪企养殖成本显著下降
2024年,以玉米、豆粕为代表的饲料原料价格大幅下跌,带动了生猪养殖成本的下降。农业农村部500个集贸市场价格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玉米价格从1月份第1周的平均2760元/t降到了12月份第4周的2 300元,一年时间下降了440元,降幅15.9%。与此同时,豆粕价格从1月份第1周的平均4 270元/t降到了12月份第4周的3 230元,平均每t下降了1 040元,降幅24.4%。在饲料原料价格下跌的影响下,生猪养殖成本持续回调。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1月份全国生猪养殖成本为15.7元/kg,12月份降至15.1元/kg,较年初下降了0.6元。公开资料显示,牧原股份2024年6月生猪养殖完全成本接近14.0元/kg,较年初下降约1.8元/kg,2024年底公司进一步将成本降至13.0元/kg,全年成本降幅显著,推动净利润预计达180~190亿元。温氏股份2024年第四季度肉猪养殖综合成本降至约13.4元/kg,同比下降超过2.4元/kg。根据相关媒体调研,14家头部猪企中,有13家养猪成本低于15.0元/kg,占比超过九成。
5 生猪二次育肥养殖模式得到进一步发展
尽管前两年高饲料成本曾导致二次育肥亏损,但今年豆粕、玉米等饲用商品价格整体呈下行趋势,无论是仔猪育肥还是二次育肥都能实现盈利。因而,许多自繁自养的养殖户都转向仔猪育肥和二次育肥。据养殖户介绍,与大集团相比,散户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弱,购买集团化企业的仔猪不仅能有效规避风险,也比自养母猪生仔更为划算,利润更为稳定。并且,对于散户而言,选择二次育肥更为灵活,可以自由决定养殖时长,无论是十天还是一个月,都能根据市场行情灵活调整出栏周期,从而降低压力。因而,在2023年亏损后,2024年二次育肥群体“卷土重来”,许多人通过二次育肥赚到了钱。这一模式未来可能在行业中继续流行。
6 牧原股份对仔猪实行固定价格预售制,引发行业高度关注
2024年,牧原股份的仔猪固定价格方案引发行业热议。该公司把市场分为两个大区,公布了三种定价方案。方案1:2024年9月—2025年2月,6 kg仔猪统一定价370元/头;方案2:2025年全年,两广等在内的大区1,定价400元/头,云贵川等在内的大区2,定价380元/头;方案3:2025年7—12月,大区1定价370元/头,大区2定价350元/头。牧原股份同时公布了量大从优政策,采购200万头以上的,每头最高优惠50元。业内分析认为,牧原股份的大动作背后,体现出以下三个行业趋势:其一,养猪业的工业化趋势。作为全球第一大养猪企业,牧原股份在生产方面追求工业化的标准与高效,而在市场营销方面,对仔猪实行固定价格销售,也明显带有工业市场的特点;其二,养猪业的经营趋势。牧原股份的全年仔猪定价并不高,说明对明年的整体行情也并不十分看好,透露出该公司通过仔猪提前锁定利润的强烈意愿;其三,养猪业的成本竞争趋势。据了解,牧原股份成本足够低,牧原股份6月的仔猪成本约270元/头,按照370元/头的销售价,仍然有100元的利润入袋。
7 生猪放养模式在北方强势崛起
近两年,北方地区养殖场户在疫病的干扰和行情的大幅波动下,散户大量退出,大集团也相继退出山东、河北等市场,现在山东为主的北方生猪防控体系、生猪养殖模式和运营机制都发生了巨变。留下来的企业和本土企业摸索出了新的合伙人合作养殖模式改造产业。整体来看,由于对市场行情的不确定性较大,留存的养殖户也开始从养殖周期更长的自繁自养转向周期更短的专业育肥和二次育肥。据媒体报道,当前山东省内有400多个放养团队,放养量接近2000万头生猪,占全省出栏量的比例约50%。这种“公司+农户”的模式为中小养殖户提供了出路,同时也吸引了饲料和动保企业转型进入养猪业。
8 天邦、傲农同一天惨遭ST,正邦科技退市风险警示申请获批
2024年3月18日晚,天邦食品发布了拟向法院申请重整及预重整的公告,中国养猪业又一家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而就在不久前的2月2日,另一家上市公司傲农生物对外公告因公司资不抵债被债权人申请预重整。五一假期前,傲农生物和天邦食品均发布公告,宣布各自公司股票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自5月6日开市起复牌后被简称为*ST傲农和*ST天邦。5月6日,两家企业股票开盘即跌停。据业内分析认为,两家企业双双被ST的原因存在一些共同点:一是持续三年的巨额亏损;二是负债率高;三是过去几年的盲目高速扩张,导致当出栏放量的时候,却撞上了“低猪价”,引发企业经营困难。与此同时,6月7日晚间,正邦科技发布公告,撤销公司股票交易退市风险警示的申请已获得深交所审核同意。根据相关规定,公司股票交易于6月12日开市起复牌。股票简称由“*ST正邦”变更为“正邦科技”。经过一年多的重整,昔日的“江西猪王”终于“脱星摘帽”。
9 养猪行业反垄断问题引发行业广泛讨论
我国养猪行业近年来集团化发展态势显著,规模化养殖逐渐成为主流趋势。大型养殖企业不断扩张,在市场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种格局的形成,一方面提升了行业素质,如先进的养殖技术得以推广应用,养殖效率有所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市场的供应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部分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集中度逐渐提高,垄断的风险也悄然滋生,引发价格操控可能性增加、市场进入壁垒提高、中小企业发展受限等广泛讨论。行业专家认为,如果少数企业形成垄断,一旦这些企业面临重大的疫情、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风险事件,可能会对整个行业的生产和供应造成巨大冲击,影响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反垄断可以避免行业过度集中,降低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增强行业的抗风险能力。
10 外资猪企败走中国,丹麦在华投资猪场亏损6亿破产
2024年初,中国丹麦合资的养猪公司北欧农庄宣布破产。据悉,自2018年起,该公司累计亏损了超过5.7亿克朗(6亿人民币),尽管股东们多次提供额外资金支持,但仍未能摆脱困境。在停产之前,北欧农庄旗下猪场被誉为中国最高效、环保的猪场之一,满负荷母猪1.5万头,年产种猪6万头,出栏生猪36万头。业内人士认为,智能、高效、环保、高产等优势,使得丹麦的养猪“神话”在中国畜牧业广泛流传。过去在中国投资养猪的外企也并非少数,它们带来了先进的种源、经验和管理模式,但能够长期“扎根”的仍是少数。无独有偶,2024年外资企业如嘉吉宣布全球裁员8 000人,部分外资动保企业在中国市场也出现团队调整。这反映了中国养猪业的内卷和外资企业的适应困境。如何实现“本土化”运作、如何应对更加复杂的疫病环境、如何挑选“靠谱”的合作伙伴,都是外来和尚念好“本地经”不可回避的难题。(孙俊娜,王祖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