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以下简称《方案》)。此次《方案》修订,在坚持现行工作思路、总体要求和“三抓两保”任务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将全国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目标从4100万头调整为3900万头,将能繁母猪存栏量正常波动(绿色区域)下限从正常保有量的95%调整至92%。与此同时,优化了地方生猪稳产保供责任落实,强化了引导生产和市场预期等重点举措,完善了监测预警、产能调控等保障措施。未来,农业农村部还将密切跟踪落实情况,指导地方继续加强监测预警引导,稳定用地、金融、环保等长效性支持政策,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常态化防控,促进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稳定。
把全国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目标调低了200万头。这意味着能繁母猪的淘汰空间更大了。这项调整会带来哪些影响?猪价会不会再次大涨?
山西生猪养殖户李高峰最近内心比较纠结。他的能繁母猪存栏量目前只有十几头,还不到最多时候的三分之一。由于周围很多人也是这种情况,李高峰预计今年猪价要涨,他怕踏空行情,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可他又听说,现在的猪还是太多,怕多养的猪到时候又砸在手里。
李高峰说:“今年生猪价格形势比2023年要好一点,可是赶不上的时候,卖猪还是不挣钱。等七八月份猪价好了,猪场没有卖的猪了,就怕是这样。”
有这种心态的并不是他一个人,不少生猪养殖户如今都是这种进退两难的心态。那么,市场上的猪如今到底是多还是少?从生猪产能来看,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1月末已经下降到4067万头,已经低于业内熟知的410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目标。然而,最新修订印发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把这个2021年设定的目标从4100万头调整为了3900万头,而且还把能繁母猪存栏量正常波动下限从正常保有量的95%下调到92%。这等于明确表示,生猪产能的下调空间更大了。
那么,这项调整有什么依据?《方案》明确,这是以正常年份全国猪肉产量在5500万吨时的生产数据为参照设定的目标,而实际上,以前4100万头的目标也是以这个数据为参照设定。一样的数据,为什么会算出不同的结果?对此,相关行业人士认为,主要是因为单头母猪的产能近年来明显提高。
卓创资讯分析师表示,从2021年到现在为止,不论是集团养殖公司,还是中小养殖公司,还是散养户,大家都为了降低成本,选择产能比较高的母猪进行优先补栏。所以这种产能效率的提升,使基础母猪的保有量其实相对是有下调空间的。
尽管如此,一下把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目标调低200万头,这会对生猪养殖行业和猪价带来怎样的影响,仍然受到高度关注。
实际上,最近一段时间,仔猪价格已经从每头200元上涨到500元左右,足以说明业内看好猪价走势。
“春节过后,国内生猪市场的确是‘春意盎然’,相关投资机构的分析师天南海北到处调研,相关咨询机构相继举办各类涉猪会议,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的经营数据、饲料原料成本、生猪养殖端结构变动都令人‘目不暇接’。”河南郑州一位市场人士杨永告诉期货日报记者,生猪市场经过近年来持续低位运行,许多投资机会将陆续被发现,尤其是《方案》公布,标志着一个新的生猪市场运行周期正在启动。
广东深圳市一家生猪养殖企业负责人认为,规模化生猪养殖已经成为市场主流,在此背景下,能繁母猪及仔猪等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未来能繁母猪存栏量可能不再是生猪市场供应量增减及猪肉价格涨跌的决定性因素。例如,国内生猪养殖头部企业——牧原集团2023年生猪出栏量达到6382万头 、屠宰量为1326万头,养猪业务已涉及国内24个省(区)。其楼房生猪养殖模式的成功运营,更是令效率快速提升、成本大幅降低。来自牧原集团的信息显示,楼房猪舍所带来的集约性和封闭性、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生物安全等级所带来的效益相当可人,如饲料通过智能管链系统供应,运输成本大概每吨5元,相较于传统模式28公里平均运距,一吨的运费就降低了30元。此外,生猪整体成活率上升,规模化高产顺理成章。杨永认为,虽然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数月以来持续保持下滑态势,截至今年1月底已经下降了到4067万头,低于410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目标,但离最新修订的全国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目标3900万头还有相大的差距,意味着淘汰能繁母猪还将继续进行。
从生猪市场生产现状看,淘汰能繁母猪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前单头母猪产能明显提高。能繁母猪存栏量依然是一个重要指标,扬翔股份副总裁高远飞认为,经历了非洲猪瘟之后,国内母猪产能随时可以上马,极端情况下,三杂母猪也会拿来当繁殖母猪用。所以能够生猪仔的母猪实际保有量以及它的补充能力都是比较大、比较充足的。
实际上,目前并没有发现调控生猪产能的强制性措施,更多还是要靠引导和市场自发调节。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认为,“方案对生猪养殖行业的影响不会是立竿见影的。我觉得主要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各个企业或者养殖主体会根据自己所在的区域以及自身能繁母猪存栏的情况,基于国家总的调控目标,包括市场的波动情况进行调整。我觉得主要还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养殖户适度进行产能的调整。”
发改委:2月第4周猪料比价环比下降1.08% 预计猪价或继续偏弱运行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截至2月28日当周,本周全国猪料比价为4.58,环比下降1.08%。按目前价格及成本推算,未来仔猪育肥模式的生猪养殖头均盈利为66.04元。
本周后期猪价呈现低位拉涨趋势,但均价仍低于上周。前半周南北价格走势分化,北方养殖单位出栏压力较大,降价走货意愿较强,猪价有所走低;后半周随着养殖单位月度出栏计划陆续完成,压栏增重意向转浓,猪价自南向北联动上涨。下周,市场仍有一定看涨情绪,但终端消费淡稳,屠宰企业不乏压价可能,预计猪价或继续偏弱运行。
刘永好:下半年猪价回到成本线以上的可能性很大
3月1日,在新希望集团媒体沟通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表示,2023年对生猪养殖行业是备受考验的一年,也是自2014年以来首个算总账全年亏损的年份。全国生猪出栏72662万头,比上年增长3.8%;猪肉产量5794万吨,比上年增长4.6%,处于20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从养殖收益看,猪价长时间低位徘徊,全年生猪养殖头均亏损76元,进入猪周期底部期,全国绝大部分养殖户和农牧企业都亏损,大型猪企资金链吃紧,资产负债率持续走高,个别大型猪企被迫重组。
“按照正常周期的规律,大概四年左右一个规律,现在应该是进入上升阶段。”刘永好称,现在情况有所不同,以前以散户、小户为核心的模式已经变成了今天养猪业规模化、体系化逐步占上风,投了很多钱不甘心倒下去的企业不断努力提升管理能力从而使得猪周期有所拉长。其次,随着科技进步,管理提升和政策落实,养猪效率逐步提升,再加上消费增长不够,供需匹配度发生改变,这些都将导致猪周期拉长。
刘永好表示,目前养猪业投资人较多,投资的比较大,负债率也就提升的较多,加上猪周期进入底部,养猪多亏损多,底部都是亏损的,这就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压力。养猪是农户的基本产业,是农民的一个收入来源,农业养猪业从小规模、小户、散户向规模方向发展,如何保护小户养猪的收入,希望国家给予一些支持。
谈及未来,刘永好认为随着经济发展、老百姓消费信心的提升,猪肉消费会提升。已经连续近三年的低谷,再三年的可能性很小,往上走的几率要大一些,估计今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回到成本线以上的可能性很大。
此外,刘永好也建议推动养殖企业转型升级,通过支持行业内部通过资产流转、股权投资等方式盘活现有资源,加强存量资产优化整合;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议国家发行专项长期贴息贷款或永续贷款,支持标杆企业跨越周期;促进猪肉消费升级。大力鼓励猪肉消费,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发放猪肉或猪肉产品消费券,支持猪肉加工制品的研发创新,丰富猪肉制品种类,提升产品品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来源:农业农村部官网、澎湃新闻、期货日报)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