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力士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 > 观点 > 内容

玉米、小麦、生猪全涨不动了?三季度有望迎来明确改善

新农观 2023-03-15

阅读()

可以说,进入3月以后,市场的走势还是挺清晰的。或者说,几件最令人担忧的“大事”终于尘埃落定,也使市场之前一直悬着的心可以稍稍放松了。

可以说,进入3月以后,市场的走势还是挺清晰的。或者说,几件最令人担忧的“大事”终于尘埃落定,也使市场之前一直悬着的心可以稍稍放松了。

 

生猪

 

都是啥“大事”呢?

 

第一个就是猪价

 

自去年四季度猪价旺季不旺以来,这种颓势一直延续到了今年,即使是春节也没能明显走强。尤其到了节后传统的消费淡季,供强而需弱,就更令市场担忧,担心猪价再次大跌。

 

虽然节后猪价在底部盘桓了一阵,但随着中央收储以及养殖户触底挺价情绪的上涨,叠加屠企逢低入库,使得猪价在2月底这个最淡的时期走出了一个反弹的局面。

 

第二个是小麦。

 

小麦在节后有一阵表现还是不错的,但是逐渐也败下阵来。尤其是小麦价格跌破1.6元/斤的关口以后,跌势加剧,有那么一阵子甚至跌得的点深不见底。再加上市场传闻俄罗斯小麦大量进入国内,一时间小麦的悲观情绪上涨,对于麦价很多人心里都没了底。

 

但就在这时,小麦在跌至1.55-1.57元/斤的区间后,跌势有所缓和,并且开始有了局部的止跌反涨。接下来小麦涨势渐多,也就逐渐止跌企稳了。这第二块石头也终于落地。

 

玉米

 

第三个令人担忧的就是玉米。

 

进入3月以后玉米的卖压快被说烂了,但也没办法,事实也确实如此。去年购销进度慢,大量的卖压就转移到了年后,而年后气温普遍回升,加剧了地趴粮的上量风险,所以这个担忧是存在的。

 

不过,随着玉米购销进度快速推进,当前已进入到了尾声阶段,虽然上量窗口还未过去,但是玉米大跌的风险已大大降低。这第三块石头也落了地。

 

这三件“大事”落停后,市场也总算能稍稍松口气了。但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即当前来看,无论是生猪、玉米还是小麦,大跌的几率都降低了,这是令人欣慰的,但是却都普遍上涨动力不足。

 

猪价在3月初均价触及“8元”之后开始持续回落,当前已经“8连跌”,而小麦呢,虽然止跌企稳,但涨势明显不足,近日更是有企业又开始回调报价;玉米虽然余粮见底,但同样上涨无力。

 

而制约生猪、小麦、玉米上涨的原因也十分明确,即下游消费不振。而这个消费不振似乎也成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从去年到今年一直在持续。

 

很多人认为这是由于季节性因素,上半年消费就是相对要弱一些。但也有人提出疑问,虽然上半年消费固然偏弱,但前两年是因为疫情原因消费骤降,而今年疫情影响已经大幅消退,消费为何却不见提振呢?难道疫情后大家饭量都变小了吗?

 

显然不是,这是因为影响消费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季节性因素并不是主要原因。当前消费的低迷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

 

一是虽然疫情影响消除,但产生的“疤痕效应”却仍然存在,居民消费心理及消费模式都有收紧的趋势。

 

其次,居民部门的杠杆率上升,对消费的挤出效应也比较明显。

 

什么是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呢?

 

指的是居民负债与收入的比例。

 

比如车贷、房贷、消费贷等这些都属于居民负债,而最受大家诟病的房价产生的房贷自然也是负债中的大头,在负债高企,收入却下滑的情况下,自然杠杆率上升,大家也就更偏好于缩减支出,不愿消费。

 

第三,是宏观经济压力下的不敢消费。

 

虽然后疫情时代整体需求正在恢复,但很多行业及企业受这3年的冲击影响不小,受风险厌恶的心理影响,大家也更偏好于降低风险,增加预防性储蓄。

 

可以说,当前无论是猪价还是粮价,上涨空间基本都卡在了下游的消费需求上,那么消费需求什么时候能提振呢?

 

首先从今年政策端释放的信号来看,着力推进经济复苏是主旋律,平衡供给与需求、就业与收入,逐渐形成良性的相互支撑,进而使消费情绪逐步放松。

 

此外,扩大内需同样是一个重头戏,像之前多地多批次发放消费券等就是促进消费的举措。

 

随着一揽子利好政策的实施,疫情防控的优化,消费场景的拓展以及旅游、餐饮的回暖,到三季度时下游需求或有望迎来明确改善。

 

【结语】

 

之前很多人盼着防控政策调整后,会出现报复性的消费,但从结果上来看,并没有出现。因为从需求收缩到需求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这几年居民消费心理和习惯已发生了很大改变,想要恢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强刺激并不一定有用,只有不断提高收入水平,拓展收入来源,降低房贷等负债压力,居民才有消费的信心和底气。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