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玉米走势确实可圈可点。
通常来说,玉米收获时供给增加,因此往往容易导致价格下跌。但今年新玉米上市以来,价格却不断上涨。虽然高开后,有过短暂的回调,但很快就又重回上涨通道中。
山东、华北震荡走强,最高价格再度跃上 1.5元/斤的大关,而往年的价格洼地的东北地区也涨势汹汹,再加上“中字头”提价收粮,带动整体看涨情绪上升,主流价格正向1.4元/斤逼近。近日随着港内收购积极性不断提高,鲅鱼圈最高价格已经涨至1.45元/斤,也使得东北地区的收购价也达到了历史同期最高。
按理说,经过两年多的调整,市场已基本恢复稳定,为啥今年玉米价格仍然创下了历史同期的高点呢?
第一个原因是与上量直接相关。
往年秋收后农民着急卖粮,但这两年情况变了,大家也都明白秋收后扎堆卖粮容易导致粮价下跌,卖不上好价钱。尤其这两年质量分化也时有发生,“好粮好价、孬粮孬价”成为共识,因此好粮更不着急卖。
另一方面,今年的种植成本相比去年明显增加,再加上受输入性通胀影响,物价上涨,那么农民对于粮价就更有期待,惜售情绪较浓。
还有就是近期疫情散发,以及立冬后天气的转变,都进一步抑制了玉米的上量。
第二个原因是需求提前。
本来按往年规律,消费高峰往往集中在年底,但今年有两个变化:
一是生猪价格10月份出现了一波大涨,全国猪价从24-25元/公斤快速上涨至28-29元/公斤,使得压栏及二次育肥明显上涨,拉动饲料需求上升。
二是加工企业下游产品走货较快,由于豆粕价格持续高位,淀粉副产品蛋白粉等走货较好,加工企业开工率回升,助推玉米价格上涨。
第三个原因则是区域分化。
往年都说玉米价格看山东,但近两年各区域联动性明显减弱,一方面是防控对交通的管制,而另一方面产区已不再单纯是产区而是渐渐发展为产销一体,各地企业也都有锁粮的意愿,因此各地区的波动对另外的地区影响明显降低。
最后则是政策的支撑。
今年政策端多次表态,要保障种粮农民的收益,尤其是一直被看作是价格风向标的“中字头”提价收粮,使得市场情绪大振,也助推玉米价格上涨。
而随着玉米价格重心不断上移,并且达到了历年同期的高点时,也使得大家对于接下来的玉米走势开始有些犹豫了。
一方面是贸易商吃过前两年高价建库的亏,也都变得十分谨慎,而企业对于高价也十分抵触,采购意愿不强,多是随用随采,维持基本库存需求。总体观望情绪较浓。
另一方面,基层犹豫情绪也增加,一是担心早卖而错过后期上涨,二也担心后期万一下跌错过了好时机。可以说,当前市场就这么僵持着。
那么,随着玉米价格达到了历史同期的高位后,接下来会怎么走呢?
笔者认为,接下来玉米太大的涨跌可能都不会出现,而大概率则是涨跌震荡,总体以偏强震荡为主。
原因一是玉米下跌的最大风险就是集中上量,但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过,今年玉米集中上量的几率正在减弱,“好粮不怕晚,潮粮要早出”这个道理已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虽然前期购销偏慢,今年春节又比较早,压缩了卖粮时间,但今年收粮主体也较多,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收粮主体相继收购,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分化了集中上量。
原因二是玉米的各种对标价格都已走高,玉米几乎没有价格拖拽。
比如一直被视为玉米强劲替代的小麦当前主流价格已在1.62-1.65元/斤区间徘徊,已远高于玉米,不具备替代优势。而进口玉米成本虽然回落,但目前仍然在3000元/吨以上的位置,国际局势又充满不确定性,至少年内进口成本很难大幅回落,因此对国内玉米的威胁也大幅下降。
原因三是区域分化后,东北与华北、山东走势逐渐拉开。
东北玉米价格持续上涨,而华北、山东则涨跌频繁,在这种情况下,东北粮源很难入关,但东北近两年深加工企业不断增加,再加上今年东北玉米减产,所以价格较为坚挺。
而华北、山东虽然受到货车数量多少而波动频繁,但今年华北粮质量较好,因此饲料企业采购华北粮居多,使得华北粮源也偏强震荡。
总体来看,虽然年前仍有回落风险,但是预计幅度有限,总体仍然以供应为主导,总体呈现出偏强震荡的趋势。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