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猪市场近期迎来普涨行情,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南、华南地区集团猪场价格大面积上扬。华东、华中龙头猪企110-125公斤标猪价格上涨0.1-0.2元/公斤,125-140公斤大猪上涨0.05-0.15元/公斤。温氏股份广东区二元杂接货价已上调至8.4元/斤,三元杂接货价涨至8.7元/斤。这一轮价格回暖并非偶然,其背后蕴含着多重因素的坚实支撑。
一、东风在握,稳产增收
养殖端策略调整与存栏结构优化成为价格基石。当前养殖户普遍存在惜售挺价心理,对后市预期转向乐观。这一情绪驱动下,养殖端主动控制出栏节奏,缩量操作日益明显。集团猪企与部分养殖户对标准体重生猪的控量行为增多,部分头部企业更是加大自宰比例,直接减少了流入外部市场的生猪数量,这给屠宰企业的日常采购带来了切实压力。更关键的是,经过5-6月期间养殖户积极出栏,市场前期积压的中大猪存栏压力已显著缓解。业内评估显示,当前适重肥猪的供应缺口高达约27%,南方销区这一现象尤为突出。这种存栏结构的优化,有效减轻了价格下行的负担。
二次育肥入场截流猪源,阶段性收紧市场供应。对三季度特别是7-8月份猪价走势的乐观预期,正切实转化为北方多地养殖户的行动。二次育肥的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不少猪场开始选择购入合适体重的生猪进行二次育肥,计划在预期中的价格高点出栏。这一现象直接截留了原本可能流向屠宰环节的生猪资源。二次育肥户的介入,在短期内显著减少了即期市场的有效供应量,形成了一种阶段性的供应收紧态势,对当前现货价格构成了直接的向上推力。
政策托底有力稳定市场信心,成本支撑不容忽视。国家层面的积极调控为市场注入了稳定剂。中央层面启动了年内第三批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同时地方政府配套的稳产保供补贴政策也在持续发力。这套“组合拳”清晰传递了政策面对产业健康运行的维护决心,有效稳定了养殖端和流通环节的市场预期。与此同时,饲料原料价格虽有所波动但仍处于历史相对高位,叠加人工、防疫、环保等刚性支出,生猪养殖的综合成本线构筑了坚实的底部支撑。政策与成本的双重托底,为当前价格提供了难以击穿的下限保障。
产能调控聚焦关键,引导行业理性发展。政府部门对产能,尤其是能繁母猪存栏量的调控保持着高度关注,重点引导产能增加较多的头部企业。农业农村部正加密发布权威市场预警信息,持续倡导养殖场户顺时顺势出栏肥猪。针对部分生产成本偏高、前期产能扩张较快的头部企业,相关部门正积极开展更精准的“窗口指导”,核心在于防止其在市场需调整阶段盲目扩张产能。此外,强化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的常态化防控,严格落实监测排查、应急处置及区域化管理措施,是保障整个生猪产业根基稳固、行稳致远的关键防线。
综合供需两侧多重因素交织影响,业内专家普遍预期,2025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将呈现平稳运行、窄幅波动的格局,很难出现大涨大跌的剧烈震荡。
从供应端看,2024年下半年能繁母猪存栏量的稳步增长,直接推动了新生仔猪数量从去年四季度起持续高于上年同期水平。这意味着今年下半年商品猪出栏量将处于稳步增加的通道,生猪市场供应整体较为充裕。值得关注的是,在农业农村部门持续的预警引导下,养殖端主动调整出栏节奏,预计下半年出栏生猪的平均活重可能低于去年同期。这一调整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市场猪肉供应的增幅,对稳定价格起到积极作用。
在消费端,下半年宏观经济有望延续回升向好的态势。随着炎热天气逐渐转凉,猪肉消费将迎来季节性回升。更重要的是,中秋、国庆、元旦等重要节日消费的集中释放,叠加冬季南方传统腌腊、灌肠需求高峰的到来,将为猪肉消费注入强劲动力。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将有效改善市场消费状况,为猪价稳定提供坚实的需求端支撑。
二、给养殖同行的建议
顺势而为,稳健经营:请根据市场节奏合理安排肥猪出栏,避免过度压栏或盲目进行二次育肥。可考虑适度降低出栏重量以优化现金流,同时务必强化猪场生物安全管理,特别着力于提升新生仔猪与断奶仔猪的成活率,严控养殖成本。
关注信息,优化产能:密切关注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等关键行业数据。根据市场预警信息和自身经营状况,合理调整生产规模,及时淘汰低效产能母猪。需建立长周期的经营思维,避免在市场短期信号驱动下盲目扩张产能,为明年可能出现的市场波动留足缓冲空间。
生猪产业关乎民生,维系着无数养殖户的生计。在政策引导、行业自律与市场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下半年猪市稳健运行的图景逐渐清晰。这既需要养殖同仁们精耕细作、顺势而为的智慧,也离不开全产业链对风险的前瞻把握与共同担当——唯有每一步都走得稳,整个产业才能持续穿过风雨,迎来更坚实的未来。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