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力士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 > 观点 > 内容

猪价何时才能走出低谷?后续养猪前景如何?

谷约 2022-05-07

阅读()

猪价持续下滑,深不见底,何时才能走出低谷?饲料原料持续暴涨,饲料成本居高不下,还能养猪吗?

猪价持续下滑,深不见底,何时才能走出低谷?饲料原料持续暴涨,饲料成本居高不下,还能养猪吗?非瘟、蓝耳病等重大疫病严重流行,疫病防控压力山大,还敢养猪吗?中小养殖户前景如何,又该如何应对现状呢?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刘思当教授为大家答疑解惑。

 

图片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刘思当教授

 

一、当前养猪痛点、热点问题分析

 

(一)2021年行情回顾与启发

 

1、2021年的猪价两个“意想不到”

 

第一个“意想不到”:去年5月到10月,猪价会经历如此大幅度下跌。去年年初,基于疫情及产能的错误认知,业内普遍认为生猪高价至少可以持续一年,养猪场户养大猪已习以为常。部分投机养猪户还在猪价跌至12.3元/斤的5、6月份购大猪二次育肥,加上生猪产能快速恢复、叠加存量大幅增加、猪肉消费淡季等因素,导致下半年猪价被踩,价格大幅下跌,最低价格跌至“5元时代”。各类养猪场都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最坏的情况下,一头猪损失2000—3000元。

 

第二个“意外”:猪价在10月和11月再次迅速反弹。10月中旬开始的新一轮上涨浪潮持续了两个月,猪价成功达到“9元水平”。这一波猪价上涨,业内普遍认为是进入四季度后猪肉消费恢复带动的,与养殖端产能下降关系不大。此外,进口猪肉的下降和猪肉消费的大幅恢复,造成了多因素叠加的生猪供需变化,猪价迎来快速上涨。当然与人们的惜售心态也密切相关。

 

猪价走势往往与大多数人的想法相反。很少有人认为10月初猪价最低会跌破6元,也很少人认为猪价会再次迅速回到9元。

 

去年从春节开始,每一次传统节日,清明、五一、端午、中秋,猪价都会下跌,出现“逢节必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排名前几的养猪巨头,如新希望、牧原、温氏、正邦等集团,在2021年基本把近5年的利润都赔进去了。

 

正如谋易咨询机构首席顾问官王中所言,养猪人要高度重视“四个一”。

 

一个忘记:忘记高价;

 

一个牢记:牢记风险(疫情、行情、资金链断裂风险);

 

一个认知:新时期(从养殖走向系统经营的时期),新逻辑;

 

一颗平常心:只比强,不比大。

 

2、非瘟疫情对生猪大型养殖企业影响

 

2017年九大上市猪企(温氏、牧原、正邦、雏鹰、天邦、天康、罗牛山、龙大肉食、金新农)共出栏3442.46万头,占当年全国生猪出栏4.9%。

 

2018年九大上市猪企共出栏4476.3万头,占当年全国生猪出栏6.45%。

 

2019年以来,我国生猪养殖业前20的企业养殖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养殖出栏比重已超过9.0%。

 

13家上市猪企(牧原、正邦、温氏、新希望、大北农、天邦、中粮、傲农、唐人神、天康、金新农、罗牛山和龙大)2021年度共生猪销售9868万头,比2020年销售量增加4120万头,增长71.68%,占2021年全国生猪出栏67128万头的14.7%。

 

2021年仅牧原、正邦、温氏、新希望四家上市猪企,年出栏就达到了惊人的7838.52万头,占据全国生猪出栏(67128万头)的11.66%。

 

全国144万猪企能繁母猪规模超1万头,占全国近三成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144家猪企能繁母猪存栏超过1万头,这144家猪企合计拥有能繁母猪存栏1259.2万头,占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290万头)的29.3%。也就是说,我国万头母猪场占了全国近三成的份额。其中超过10万头母猪存栏的有19家,合计存栏母猪943万并没有。5—10万头母猪存栏的企业同样是19家,3—5万头区间的企业22家,1—3万头母猪存栏的有84家。

 

◆第一梯队(牧原277万头、温氏110万头、新希望六和100万头、正邦100万头):能繁母猪≥100万头,4家企业能繁母猪存栏587万头,占全国13.7%。

 

◆牧原已建成生猪养殖产能6700万头,储备养殖土地资源超过1亿头产能。

 

◆第二梯队:能繁母猪10—50万头,15家企业存栏能繁母猪356万头,12家为上市企业或正在上市(IPO)。其中德康集团,能繁母猪存栏45万头,天邦、正大、双胞胎分别以38万头并列第二。

 

3、中小猪场快速退出,规模化程度进一步加大

 

根据中国畜牧业年鉴,2007年至2019年,年出栏500头以下的中小规模养殖户从8222万户下降至2258万户,超过七成养殖场关停。

 

作为养猪业中坚力量的中小养殖场,因为疫情或行情,被迫关门或主动退出,或投奔大型规模养殖企业,变成专门育肥场。只有及时转型升级才能减少养殖或市场风险。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曾表示,目前国内规模场饲养的生猪占52.3%,中小户饲养量占47.7%。大型养殖集团市场占比将不断提升,规模化程度将不断提高。

 

(二)2022年行情分析

 

1、当前养猪痛点

 

(1)猪价跌:截至目前,生猪自繁自养亏损均值约为500元/头,外购仔猪养殖亏损值约为300元/头,生猪养殖仍处于深度亏损状态。有人说猪成吞金兽了。

 

(2)料价涨:今年3月上旬豆粕价格为4763.2元/吨,较2019年1月上涨69%;玉米价格为2693.3元/吨,较2019年1月上涨46%。这也就意味着非瘟后这三年,养猪人的饲料原料成本已经上涨40%以上。俄乌开战连锁影响整个国际农产品进出口,作为饲料主要原料的玉米、豆粕全线涨价。乌克兰是我国玉米进口的主要来源国之一,仅2021年,我国就从乌克兰进口玉米824万吨,占进口量的29.07%。

 

(3)猪难养:目前非瘟疫情常态化流行,带来的危害大家都懂,防控压力巨大;蓝耳病防不胜防;腹泻病、呼吸道病也不轻松。

 

2、2022年猪业展望

 

2021年出栏生猪6.62/6.71亿头。猪肉产量5300/5340万吨。预计2022年生猪出栏同比增幅4%左右,猪肉产量为5564万吨左右(实际产能可能会下降)。

 

去年9月份以来,全国规模猪场新生仔猪数量持续回落,今年1、2月份月均新生仔猪数量降至3100万头,比去年9月份高峰月下降370万头。按照生猪6个多月的育肥上市周期,这预示着5月份生猪上市量将明显回落。再加上近期非瘟疫情较重,预计5月份之后生猪养殖亏损有望得到缓解,7月份前后生猪养殖有可能会实现扭亏为盈。此后,猪粮比及养殖利润或围绕养殖盈亏平衡线上下波动,且震幅减少。若无重大疫情,未来生猪行情如同蛋鸡产业,市场调节、微利常态化。战略性放弃某些业务板块或成猪企常态。

 

3、养猪户千万要当心3大风险!

 

◆风险1:饲料价格持续性上涨,养猪的成本风险扩大; 进入到2021年以来,尤其是近期豆粕狂涨,受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影响,很多饲料企业不得不开始连续上调饲料价格!

 

◆风险2:养猪场户压栏扛价风险较大;从12月份开始一直到现在,猪价起伏不定,尤其是年后猪价下跌,养猪户的大猪存栏量较大!

 

◆风险3:生猪出栏量呈现惯性增长,猪价行情会持续低迷。随着生猪出栏量的惯性增长,猪价持续下跌的概率较大!行情不容乐观,养猪场户一定要早做准备。

 

二、中小猪场应对策略

 

1、中小猪场前景如何?

 

近年来,在养猪行业,可能大家听得最多的,最火的就是规模化、集团化养殖企业,地区最大、省级最大、全国最大、亚洲最大,没有最大,只有更大。中小猪场占有较高的比例,数量锐减,生存压力不断增大,空间越来越小。

 

毫无疑问规模化、集团化养殖企业有其独特优势。但大型规模场或养殖集团若做不到养殖管理水平高、成本低、质量好、品牌响就不会有任何优势可言。中小规模场要有信心,勇敢面对,善于竞争!

 

在养猪行业的竞争中最终胜利的,肯定不是小散户,也不一定是特大型养殖企业,而是规模适中,既能控制住成本,能防好病又能管好猪的规模化养殖场。

 

生猪的价格,不可能过高,多数情况下会稍高于盈亏点上下徘徊。生猪养殖量和市场价格最终还是靠市场供求调节,自我调节,只要养好了就不怕市场风险!

 

2、中小猪场该如何应对?

 

(1)选择适宜方式(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牢记适者生存道理;

 

(2)适度规模,做到量力而行,最大限度利用好现有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

 

(3)不断提高养殖水平,淘汰落后产能,与集团公司战略合作,降低养殖成本,做到高效低成本养猪。要从“疯狂扩产做大”,到提质增效,比拼成本。向成本为王转变!

 

(4)要善于学习:养猪涉及繁育技术、环境控制、饲养管理技术、市场经营技术、疫病防控技术、生物安全防疫技术等系列化技术体系。养猪人必须勤奋好学,做到与时俱进。猪场技术员或老板必须做到“4会”:①给猪看病;②给猪场看病;③给老板或自己看病;④给行业看病。未来的高级兽医必须是治病兽医+预防兽医+决策兽医/兽医总监。

 

(5)寻找技术依托:一般猪场尤其是中小规模场不可能雇得起专职兽医人员,更别说专家教授了,猪场必须要有技术依托或依靠。养猪人要善于利用社会和上游企业的技术资源,尤其是第三方专业化服务公司。

 

(6)要最大限度化解养殖风险:猪场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化解养殖风险,当务之急是最大限度的化解非洲猪瘟疫情风险。

 

(7)开发饲料资源:通过饲料发酵技术、生物技术充分利用地源饲料,保障肠道健康,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饲料成本。

 

(8)要善于经营:如面对当前的行情建议不要惜售压栏,要顺势出栏,把能挣的钱挣到手再说;科学规划自己的生产计划,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生产要素资源;既要关心市场行情,更要关心自己的猪情。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