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力士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 > 观点 > 内容

高全利:关于后非瘟时代中国养猪业变局的几点思考

辅音观点 2022-04-14

阅读()

大家晚上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同大家交流,这次选择了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话题,中国养猪业的变局,尤其是近期非瘟发生后产生的变化,这些变化梳理总结起来会对我们有些帮助。

大家晚上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同大家交流,这次选择了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话题,中国养猪业的变局,尤其是近期非瘟发生后产生的变化,这些变化梳理总结起来会对我们有些帮助。今天的内容包括七个方面:第一个是非瘟发生后猪业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第二从非瘟发生到现在,哪些人获利了,哪些人陷入困局;第三个是为什么猪价行情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第四个是为什么行业巨头毅然断臂,唯保猪业;第五个是以命相搏的猪业巨头命运走向;第六个是格局巨变后的逻辑与隐形问题何在;第七个是当前困扰猪企生存发展的八大难题。

 

图片

 

一、非瘟发生后猪业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

 

1、结构变化

 

第一个要谈到的就是结构变化。养猪人的结构变化是最明显的,也是最巨大的。古话叫穷养猪,富读书。传统的散养户最初的目的从养猪中挣点零花钱,逐渐演化到通过养猪来挣打工的钱,完成了所谓劳动力的一种转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养猪业不断扩大成为了一个可以发家致富的行业,但在规模不大的情况下,真正通过养猪挣钱的大企业还是有限的。非瘟发生之后,使养猪业出现了巨大打击,让很多人看到了养猪带来的财富剧增。与此同时,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很多正要转型的人选择跨行进入养猪行业,似乎养猪这个行业成为了富人的淘金场。养猪业的人员结构发生变化,真正有技术的人少了,有钱的人多了。

 

2、产能过剩

 

第二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产能过剩。包括两个层面的过剩,一个叫相对过剩,一个叫绝对过剩。落后产能的过剩在最后会体现的更加明显。由于养猪行业的巨变,客户结构发生了变化,大批的散养户被迫出局,导致市场出现空白,很多养殖巨头看到机会后,建设了大量的现代化、规模化猪场,这就导致产能过剩,而这种产能是非常高效的产能,在淘汰的过程中,这种高效的产能是暂时的,但真正利用又是困难的。就像一台好车,你需要上好油,如果用一般汽油去供给百万以上的车,可能三两年车就报废了。在产能中,我们现在面临着两个巨大的挑战,一个是落后的产能已经很难适应现在养殖形势的需要,但由于它原有问题的存在和局限性,调整难度就比较大。这种产能对于养殖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是对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挑战。过去很多养殖人员是从开拖拉机,突然开上豪华大巴,还是缺乏经验。优质的产能并没有产生优秀的生产成绩,甚至还不如传统的猪舍,不如传统的养殖人员。

 

3、种源充足

 

第三个变化是种源的变化。在我看来,非瘟突然爆发对中国养殖业最大的打击是减少了核心种源的产能。核心种源削弱之后,导致了种猪的严重缺乏。由于种猪的缺乏,使所有有繁殖能力的猪都变成了种,进而引发了商品猪源更严重的缺乏,也使商品猪价格冲上了天。通过近两三年的恢复,最大的恢复还是种源的恢复。现在行情之所以这么差,价格始终上不来,根本原因还是种源的严重过剩。种猪供应的超量,后备母猪储备的超量,使产能处于非常大的浮动状态,现在拥有这些种源的人跟过去拥有种源的人也有一个本质区别,就是有钱,所以行情就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4、资本介入

 

第四个变化就是资本的介入。在非瘟发生之前,真正上市的养猪企业也不是纯粹养猪的。非瘟发生后,不是以养猪为主业的上市企业把主业也转到养猪板块,使养猪业产能迅速恢复,杠杆的增加,资本的介入。另外一个特点是竞争维度增加。原来只是自己企业的力量,现在有了外部资本力量的加持,是一个非常大的变量,这样不确定性就加大了,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甚至左右猪行情的走势。养猪业外部的力量就很强势。

 

5、政府调控

 

第五个变化是政府的调控。由于非瘟使猪肉产生巨大缺乏后,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到了养猪这个行业,并且把养猪控制力度大大增强。因为资本、政府这两个力量的加入,使市场本身存量博弈的变化又增加了外部竞争的左右。

 

6、期货入场

 

正式开通了期货市场,它的影响是有限的,但值得关注。

 

7、产业融合

 

养猪业另一个重大的变化是产业融合。现在不是另外一个行业进入养猪行业,养猪企业同样也进入了饲料行业、屠宰加工业。产业显著的变化是互相的结合,而不是单方向的流动,只不过哪方面资金雄厚点,发展超前点,进入到另一个领域的力量就会更大一些。

 

8、消费疲软

 

非洲猪瘟发生之后,猪肉因缺乏价格飞涨,继而被其他肉类替代,尤其是鸡肉。我认为,在肉类的消费比例中,猪肉占的比重不可能再恢复到非瘟前了。消费习惯是一个方面,另外一块从性价比的角度来看,禽肉更经济。中国人吃猪肉的比重大,随着人口老龄化,原来吃猪肉的很多人变老了,就吃不动了,新一代对猪肉偏好跟老一代完全不一样,猪肉相对而言还比较贵。当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消费能力下降后,猪肉消费者减少是首当其冲的。在做市场分析时,更多关注供给关系,很少考虑需求端。为什么不考虑需求端?因为过去,中国的需求端一直在增长,按照固定的结构比重去考虑已成为习惯。我们建立起来的行业平衡逻辑或者规模建立在原来的体系之上,现在看来,这种做法肯定是不灵了。

 

图片

 

9、生物防控

 

我在非瘟发生前写过一篇文章。当时很奇怪,中国很多大大小小的养猪场都没有化验室。我1989年大学毕业进入家禽领域,那时只要是种鸡场就一定有化验中心,都能做药敏实验,而养猪业却没有。我当时就有这种论点,养猪业落后于家禽业,尤其落后于肉禽。非瘟防控让各大集团的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迅速执行了起来,在一些方面已经超过了家禽业。这是行业的一个压力,同时也是一个进步。让规模养殖,尤其是现代化养殖的配备体系完善了不少。

 

10、饲料供给

 

中国过去大多养殖规模太小,都用的是袋装饲料,非瘟发生后,从各个角度考虑,散装饲料成为最佳。为了保证生物安全,饲料厂建立起来的非瘟防控体系也成为了一个标配,可以说是一次革命。

 

1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随着高大上的养殖场的兴起,随着生物安全防控体系的推进,自动化养殖、信息化管理成为了新的趋势,也成为了一种必然。

 

12、人才升级

 

过去从事养猪行业的人找个本科生都很难,在一线工作的大多数都是大中专毕业生,以中专毕业生为主。很多厂长甚至都没有学历,是通过经验摸索出来的。很多有学历的人,因为猪场规模小,都跑到环境相对好的领域去了。但现在养猪行业成了新宠儿,所以这些人都进来了,并且进来后的收入让我们都感到望洋兴叹。在养猪行业,现在的大学生毕业的收入在全国各个领域排名都是很高的,我想这些重大的变化应该是有目共睹的,这是突变式的一种跨越。

 

二、非瘟让哪些人获利,哪些人陷入困局

 

首先,谈获利者,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变化是大起大落,但保持一定水平的养猪企业,依旧是最大的受益者。后面从其他领域转过来的,大举进攻的这些企业,只是赶场者,甚至成为了受害者。因为新建产能,新上种猪都有周期的滞后性,即便前面挣了点钱,也是小钱,随后就大规模赔钱,很大程度取决于行情。挣钱的时候看行情,赔钱的时候看水平。第二个相对受益的是非瘟疫病防控比较成功的群体。第三个就是养猪业的服务性企业,比如设备公司、动保公司。另外,产业链的下游,一部分屠宰场宰杀的时候也挣了一波红利,整体来讲,这几年屠宰场的效益比过去好得多。再就是猪企的管理者和员工,很多人在这几年挣了很多钱。最后就是部分的进口代理商,主要指种猪代理商,包括进口猪肉、疫苗、等这些服务商都是挣到钱的。

 

哪些人陷入了困境?第一个是贪婪豪赌者,盲目追涨杀跌,不忍割肉止损,缺乏战略定力的从业者付出了惨痛代价。第二个是防疫失败者,那些疫病防护能力差的,疫情此起彼伏的养殖企业与个体户损失巨大,难以为继。再就是资本实力弱的,那些资金实力弱的养猪人倒在了黎明前,或者是前进的路上。还有就是从众轻信者,对未来和自己都过度乐观,轻信有关机构的分析人士,现实给那些行业的投机者、野心家迎头重击,市场规律可以颠覆所有不切实际的运作。最后是盲目的跟从者,对养猪业缺乏敬畏的人,必然遭受惨痛的教训。生命必须被尊重,被珍惜,养殖离不开科学,猪是用来养的,不是用来炒作的。

 

三、为什么猪价行情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

 

第一个就是疫情的流行,它的不可控性或不可预见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一种叠加,随时可以改变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市场的供需走向。政府的重点保护,个人的策略也加剧了这种变化,尤其在前两年随着出栏量的恢复,这种影响在削弱。现在非瘟已经变得没那么重要了,人们对于它带来的损失已经有了一定的预期。第二个就是养猪已经不再是行业自身发展的问题了,它被诸多外部因素干扰,日趋复杂化。第三个是超量的种猪和后备母猪的存量,以及超量的新增硬件产能,将生猪市场弹性变大,想养猪时随时养。现在觉得猪少了,想增加不是一件难事。而过去产能就不是这样的,过去的设备设施相对落后,猪的繁殖保障系统也不够,种猪企业的能力也不足。现在政府的调控力度持续增加,养猪从民生工程上升到了政绩工程,还包括资本的介入,使产业泡沫化。部分企业虚胖浮肿,实际上弱不禁风。做周期是长期的过程,尤其种猪这块是一个较长的回报,是变现的。受疫情的影响,猪肉消费量及猪肉消费的比重发生了大变化,难以估测,所以新的供需平衡点难以确定,合理产能就难以规划。生猪价格在当下是看不清、看不透、看不准的。行情是博弈出来的,客观而冷酷,专家的分析影响力越大时,扭曲行情出现的概率就越大。

 

图片

 

四、为什么行业巨头毅然断臂,唯保猪业

 

为什么养猪行业的巨头毅然断臂,唯保猪业?

 

1、主业难舍

 

从饲料行业起来的这些企业进来之后,已经把主业换成养猪业,一旦确定为主业之后,就难以割舍了。有些集团现在又回归饲料了,因为养猪在他的比重中占比较小,不是主业,可以调整。

 

2、资重难沽

 

养猪行业的特点是资重难沽。绝大多数的巨头都是重资产养猪的,在此阶段售卖就面临着大幅度的资产减值。在目前持续亏损的态势下,很难找到接盘侠。   

 

3、资本绑架

 

资本的参与,已经将一些养殖企业绑架了,因为他们必须要交上一个成绩,承诺兑现实际上是很难的。在他们断臂求生的过程中,还要维持两个命:一个是企业的现金流,一个是市场的投资者,尤其是股票投资者。

 

4、难以驾驭

 

在养猪行业中,如果只有三五年的摸爬滚打,不要说自己会养猪,顶多说能养猪。我们招一帮学生兵,招一些硕士、博士进行部队式的集训,然后就下去养猪,能行吗?不能以不变应万变,生产过程中的变化足以让企业痛不欲生。在此轮行情中受损失最大的是哪些企业?不是投资失败的企业,而是养殖失败的企业,由于其管理跟不上,导致了疫病的频发,导致生产成绩不行、最后清场等问题。外行接不了,也不敢接,内行没有企业有这样的能力。

 

五、以命相搏的猪业巨头的命运是何走向?

 

赵老师前面讲的,一年赔的钱把过去所挣得几十年的钱都赔进去了,现在已经进入以命相搏的阶段,当然这里指的是后来居上的这些大企业,不是指养猪的原企业。在这种形势下,如果这些养殖企业目前只是阶段性资金不足,那么,他们基本上都能通过各种方式渡过难关,毕竟这个行业现在没有多少企业家是宽裕的,行情的反转可以期待。但是他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养猪能力不足,生产成绩太差,养殖人员不稳定,开不出工资,工人纷纷离职,如果现在管理是一个战略失误的状态,经营管理系统能力严重不匹配,躲过一时又能延续多久。没有倒下是不太现实的,被整合是正常的。有些人粉饰太平式的自欺欺人只能是美丽的泡沫,维持不了太久,越吹越大之后,没有张力就破了。养猪这块干得好不好是建立在能不能的基础上,会不会继续坚持是建立在值不值得的基础上。一些企业只能在寒冷的挣扎中等待春暖花开,即使侥幸活下来,也会因为失血过度而耗尽元气,再也无力冲刺曾经的雄心勃勃。

 

六、格局巨变后的逻辑与隐性问题何在

 

1、市场机会

 

市场机会,引发了这场巨变。因为非瘟加速了行业的整合,使许多条件差、防疫弱、资金不足、谨小慎微的养猪人退出行业留下了大片的空白市场。在政府推动和暴利的吸引下,加之其他行业相对经营困难,众多集团抢占养猪市场,试图携资本之力来“抢位、站位和卡位”。抢占空白市场是最容易的,若在竞争对手后再抢市场是不可能的,但是你抢了,也站不住,没有弹药,钱不支撑,人不支撑,最后是会被迫退出的。在此之前,没有想到市场是这样的一个结果,绝大多数人认为2021年肯定是个好行情,还能挣到钱。2022年开始变差,2023年更差。如果2021年的规模就把钱挣够了,能度过2022年,挺过2023年,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底层逻辑。其实,我也曾经这么想,但是大家都这么想就都错了。产能这块的增加是不透明的,这两个产能包括猪场的建设产能和生猪的繁殖供应产能,其实都是很模糊的。很多企业很厉害,但被非瘟戴上了脚镣,在这种条件下就不那么厉害了,逻辑变了。

 

2、政策支持

 

我觉得巨变的另一逻辑,政府功不可没,从对非瘟的控制到公开环保,土地支持给资金支持补贴等一系列的政策,让一些喜欢“做项目”的人怦然心动。

 

3、背离愿景

 

其实很多人并没有认真考虑养猪的事情,甚至以为养猪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来变现这样的想法,没想到炒房成了房东,炒股成了股东,背离了他当初的愿景。大企业一开始的愿景都是很清晰的,目标都是后来不断放大的,一方面是机会,另一方面是要做项目,希望得到政府的投资支持,资金支持,股民投资等,要把这个事做大做好,演戏最后演成自己是皇帝,仿佛穿上了新衣。

 

4、资本支持

 

2019-2020年养猪业的暴利,让许多人忽略了疫病的风险与经营管理的难题,在只要有出栏量就会有高利润的惯性逻辑下,他们想方设法、奋不顾身地进行投资,尤其是那些拥有很多游资的、其所处行业面临困境的,以及与政府关系密切,能充分利用资源与政策的人和企业。

 

5、暴利诱惑

 

有高利润的逻辑下,他们奋不顾身的投资,当“猪也能飞上天”时,金融市场看到了机会,在他们的推波助澜之下,养猪人逐渐失去了自我,以为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疯狂扩张。客观地说资本市场的介入极大地促进了养猪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与进步。但水平上提高跟不上规模的变化,赶不上行情的变化。我们建了那么多好的猪场和疫病防控设施,以为疫病发生肯定比原来要轻,没想到这两年病多了,医药费多了。我问很多人为什么这么严格管理,在那么好的条件下病多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我们养的母猪,尤其是二元、三元母猪。把有繁殖能力的母猪都当种的时候,没有考虑疫病,在引猪的时候都把病引进来了,在繁殖的过程中继续带病。商品猪疫病泛滥,多么高明的兽医都难以控制。现在我们重新淘汰那些不合适的猪,才是正本清源。

 

6、潜在问题

 

养猪业正常情况下是一个微利行业,是非瘟疫情对生猪产能造成了大面积摧毁,从而出现极端行情。但是很多投资人错以为是一个机会,认为行情、利润即使下滑,挣不了1000,挣不了2000,挣不了500,还挣不了300嘛。行业规模化程度越高,产业化程度越高,单头猪的盈利能力将会越低。这个说法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奇怪,竞争越激烈的行业,竞争越成熟的行业,单品的盈利能力是下降的。现在的利润应该高,因为我们投资大,利润率或者毛利率没有增加,但很遗憾的是现在也是一个极端行情,还没有被纠正过来。我认为现在养猪行业还没有被调回常态,还在非瘟巨大变化的影响纠正期,调整还需要一些时间。

 

图片

 

养猪业存在经营成果的滞后性与延续性,投资并不能立竿见影。猪场的建设期、母猪的繁育期、育肥猪上市期都很长,要从建猪舍开始算,周期更长。但很多养猪人在进入的时候,并没有把这个算清楚。企业往往在行情的高峰期投资和建设,在低谷期大量产出,亏损的程度是许多投资者始料不及的。其实养殖行业就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规律和特点,少数人挣钱,大多数人赔钱。养殖行业不是一个回升的行业,是考练内功的一个行业,养殖行业不是一个特别适合投机的行业。多数人都把经济发展放在管理上,而不是放在经营上,这种情况,企业本身就被绑架了。

 

养猪生产是重资产项目,资产的流动性较差,变现难度很大。许多人严重低估了在非瘟仍然存在的背景下母猪的产能恢复速度,更是低估了人性的疯狂,没有做好必要的应对措施。说实话,饲料企业就容易多了,它的稳定性很强。

 

许多企业把重心放养猪规模上,队伍建设却严重滞后,更谈不上高效管理。一亏损就谈降本增效,一盈利就都忘了。这个行业有个特点,赔钱的时候就都是员工和基层管理没干好,挣钱的时候都是领导人的伟大决策。低效的规模其实都是灾难,包括产能本身的设备设施的低效,那只是小灾难,管理的低效才是最大的灾难。绝大多数陷入困境的企业,表面上是资金紧张,亏损严重,根本原因是经营管理的严重缺失导致的疫病高发,生产成绩低下,养殖成本居高不下而产生亏损流血不止。

 

为什么我说很多企业希望不大,因为我看到他们在“流血”。生猪产业不是进出自由的贸易行业,养猪从业者没有三五年的沉淀不可能成熟起来。用做项目的方式突击发展,虽不能说是必败无疑,但能够取得成功的肯定寥寥无几。当众多企业在行情低迷的状态下继续比命时,换来的不仅仅是两败俱伤的结果,恐怕有的企业会积重难返。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才有可能涅槃重生。我觉得在养猪行业,有些竞争性思维是需要改变的,要多一点共生思维,说是没有用的,竞争向来都是残酷的,竞争合作伙伴之间的信用是不可靠的,市场会优胜劣汰。不要轻信现在的许多数据与分析,否则可能会输的很惨。

 

七、当前养猪企业存在的八大难题

 

1、巨大的持续性亏损导致现金压力。

 

2、巨大的疫情威胁导致的不确定性。由于种猪管理体系的问题,蓝耳、口蹄疫甚至猪瘟都层出不穷,为什么?因为引进的猪都不是合格的,也没好好养。   

 

3、巨大的员工管理和培养难题。

 

4、巨大的消费市场的低迷困境。现在饲料一涨再涨,基础性的生产饲料都在涨,饲养成本增加很多,消费又低迷,两头一起,中间盈利就更难了。

 

5、巨大的运营成本上涨压力。我说运营成本上涨压力不光是饲料和疫苗, 还有管理成本。

 

6、巨大的债务危机和信用问题。

 

7、巨大的信任危机与合作危机。现在存在的问题就是集团企业和放养户之间的信任存在危机,很多企业和租赁伙伴之间的信任危机等。当你资金出现危机的时候,道德就变得丑陋。当信用和合作出现危机的时候,你的企业再想回到从前就更难了。

 

8、巨大的市场变化和政策变化,这两个大变化还在博弈,然后形成了更多的虚化,在这行要想活下来,唯有坚持。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对于那些能杀出重围,而且还能够有竞争力的企业就是好时代。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讲,这是一个充满痛苦,充满挣扎的时代,让人感到黑暗,让人感到失望,让人感到在天堂和地狱之间徘徊。最后,祝愿我们所有养猪业的同行能够保证自身的健康,先活好,活下来才有未来。谢谢各位!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