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力士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 > 观点 > 内容

现在你开始关心粮食,但你关心过种粮的农民吗?

农场主十 2020-08-30

阅读()

国家也看到这一层,所以国家也在努力帮扶农村,从三农政策再到取消农业税,以及各种惠农补贴等等,确实帮扶了农民群体,但这仍然改变不了农民的命运。
  自2020年疫情开始,在经历了非洲蝗灾、贪夜蛾爆发、南涝北旱、北极甲烷大爆发、越南等主要粮食出口国禁运……一系列不利粮食安全的事件之后,“粮荒论”就一直没消停过。
 
农民
  
  近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预测,到“十四五”末期,中国有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这又引发了一轮关于中国粮食安全的新的担忧。
  
  14亿的人口大国,吃饭始终是头等大事。到底要不要恐慌性囤粮,早在3月的推文《多国疫情失控,纷纷禁止粮食出口,今年粮价要大涨?》中,源味君就清晰表达过对此事的看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进去看看。
  
  今天,我不想再去探讨“粮荒”与否,我想把目光投向那些为我们生产粮食的人。
  
  他们是农民,在2020年仍然以前工业时代的低效方式,从事着中国几乎最为古老的职业。
  
  一 种地是真苦
  
  曹云金大闹德云班主生日宴说了一句话“我不干了,我挣不够吃的”。
  
  他们之间恩怨是非咱不论,单拉出这句话我觉得没毛病。
  
  我挣不够吃的,所以我不干了。
  
  农民也是,我挣不够吃的,我也不干了。
  
  在中国,最辛苦最“下贱”的职业可能就是农民了。
  
  真真的一颗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为了躲避毒辣的日头凌晨四点起来干活,到了中午又不舍得休息,午饭都是在地里解决。
  
  晚上天黑的看不见了才回家,有时候浇地排队等水井,排到了,凌晨一两点就得安水泵,打着手电筒灌溉。
 
种地
  
  犁地,现在条件好了,有拖拉机,我小时候就是用牛犁地,犁地完了,一人端个盆儿撒化肥,这活儿算是轻的。
  
  除草,玉米地里一人多深,棒子叶子都是毛边刺,头上顶着湿毛巾,脸被毛刺剌的一道道的,奇痒无比,汗水蛰的眼睛火辣辣的疼,整个人像水洗一样。
  
  收小麦的时候以前联合收割机少,就算有,为了剩点钱,也用最传统的农耕方式——镰刀,手工割,一把把麦子搂怀里,割一把扎一把,把把弓着腰,一弓弓一天,累的直不起腰来,腰间盘突出是很多农民的职业病。
  
  收玉米棒子的时候,一头扎进两米多的深的棒子地,一个个掰,然后装进尿素袋子里,再一袋袋扛出来。
  
  现在条件好了,联合收割机可以收,但是万一下大雨,地里黏的下不去车,还得人工掰,人工扛,十几亩地,一家四口,那工作量,那辛苦程度可不是嘴上说说的,是真的累,真是让人绝望的累。
  
  可农民有啥说的,自己家的地,可不得自己干,再累也得干。
 
种地
  
  有一回,跟一亲戚聊天,说起种地利润,他摇摇头跟我算了一笔细账:
  
  前几天把去年的玉米卖了,0.35元/斤。现在收购新粮即使按8毛一斤算,一亩地产1300斤粮食计算,一亩才能卖1040块钱。
  
  再一算成本,化肥一亩地一袋就100多块钱,还有拖拉机油费、种子费、浇地电费、买农药费,若是用大型机械收割,一亩地还收五六十,加一起快600块了,也就是说剩下不到400块钱,这还没算人工成本!
  
  要是算上人工费呢?
  
  种一季玉米,播种、打药、浇地、收秋等,估计至少要下地20天!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1300元来算,每天人工费平均43块钱,20天就是866元!
  
  算上人工费,一亩玉米到底能赚多少钱?
  
  每亩玉米收入1040元,减去600元成本费,再减去866元人工费,每亩还要倒亏426元!
  
  这还种田,种个锤子!
  
  二 大户也玩不转
  
  做了7年果园的小钱对于卖掉房子干农业这件事,现在还耿耿于怀:
  
  “我认为如果追求经济效益的话,真不能投资农业,尤其在中国,不能做农业。
  
  首先,农业没有固定资产,土地是流转的,不能出让,不能抵押。我是卖了杭州的一套房子来投资这块土地,2013年卖100多万,现在要400多万了……”
 
种地
  
  像她这样,在农业道路上倍感艰辛的同路人,比比皆是。
  
  作为阵亡率相当高的行业,农业处处都是坑,随便举几个,一般人都会觉得对付不了。
  
  一、土地
  
  虽然现在中央鼓励土地流转,让能种地愿意种地的人拥有更多土地,让不愿意种,没能力种的人离开土地。
  
  但是你拿到的土地是否连片?交通是否便利?是否有现代的农业设备?
  
  如果没有,你都要设法去完善,这些投资都大到姥姥家去了。
  
  普通人在这一关就会倒下。
  
  二、人才
  
  现在愿意干农业的人都不多了,别说人才。这就造成农业劳动力人口减少,农业科学技术很难获得提高和进步。
  
  在我采访的农场主里,很少会不为用人犯愁的,农场多是偏远市郊或乡镇,年轻人大多耐不住寂寞,也怕苦怕累,看不上农业行业。
  
  请个当地的大妈大爷做做饭看看门不是问题,但真正的管理型技术型人才,难!
  
  三、流通
  
  农产品的流通是中国农业的顽疾。
  
  到目前,我们在冷链物流这块还是不够完善,而这,对于农产品运输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总能看到某某地方的水果蔬菜又滞销了,又要烂在地里了,农民绝收了,欲哭无泪啊!
  
  看到这种新闻我也很痛心。但是,你这些水果蔬菜远在我千里之外啊,我怎么帮你?
  
  你开个淘宝店,我拍下来,你给我发快递。等我收到货后,一打开,哇靠,烂了。
  
  反正最后的结果都是烂掉,还不如直接烂在地里好了。
 
种地
  
  四、信任
  
  中国的食品安全大家有目共睹。造成食品不安全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中国的农产品价格太低,农民不能获得好的收益。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只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商品率。因此,农民就会使用违禁药品,比如,种生姜,就用呋喃丹咯,生姜又大又好,还不用怎么打药。
  
  一进超市,消费看着也喜欢,农民也高兴,大家表面一团和谐,但是一吃到肚子里,后果你才会知道。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你要生产出健康、绿色的产品,如何取得消费者的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市场的。
  
  很多农业创业人,是始于情怀,但最终,也是死于情怀。
  
  三 没人种地怎么办?
  
  2019年7月,袁隆平院士在接受央视记者专访中,在谈及粮价伤农及农民种粮积极性和粮价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即将迎来90岁高龄的袁老说:
  
  “农民不种粮食就麻烦,问题很大,我总是很担忧的”。
  
  这样的担忧绝非多余,无论社会发展到怎样的地步,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总是摆在首位的。
 
种地
  
  但农民,一直在努力摆脱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教育孩子基本上都是“看你好好上学不,不好好上学,只能搁家打坷垃”。
  
  他们觉得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但最希望的就是自己孩子可以“出人头地”。
  
  而这个“出人头地”的标准仅仅是希望子女脱离农村阶层,城市里有个不用出苦力的工作,落户城市,能成个“城里人”。
  
  而这个标准又是多少城里人刚出生就有的起点?
  
  我们努力奋斗一生的终点才是别人刚刚的起点,说起来真的有点悲凉。
  
  农民也不傻,也知道这个职业不光鲜,又辛苦又不光鲜还不挣钱,那还凭啥种地?
  
  你去农村看看,还在种地的都是些什么人了,都是些年老体弱的老年人。
  
  他们想种地吗?他们也不想,可没法啊,出去打工,年纪大了,人家不要,自己又没本事,可饭总得要吃吧,只能种这二亩薄田。
  
  农民的孩子,也都不愿意当农民了。
  
  年轻人早就出去了,上成学的想办法落户城市。没上成学的,就算出去打工也不愿意种地了。
  
  国家也看到这一层,所以国家也在努力帮扶农村,从三农政策再到取消农业税,以及各种惠农补贴等等,确实帮扶了农民群体,但这仍然改变不了农民的命运。
 
农民
  
  地里刨不出希望了,我不刨了。
  
  现在不是“中国粮食不够吃的,农民不种地就麻烦了”,而是农民不够吃的,所以不种地了。
  
  怎么能让农民这个职业受人尊敬(起码不受歧视),怎么能让农民吃得饱,如何让种地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这才是我们当下应该解决的问题。
  
  还记得Beyond乐队的《农民》,歌中刻画着农民的生活,“踏雪过山双脚虽渐老,但靠两手一切达到。见面再喝到了熏醉,风雨中细说到心里,是与非过眼似烟吹。春与秋撒满了希冀,夏与冬看透了生死,世代辈辈永远紧记。”
  
  但在现在,这种传统的耕种生活距离农民也越来越远。农民,面临着相当迫切的生存问题。疫情后的当下,我们关心粮食,但不要忘了,这背后的农民群体更值得我们关心。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 粮食 种粮 农民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