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谋易智造”公众号还是要写一点深度的东西,这是初心。上篇写的是《混乱的机会》。这篇提示下风险。狂热的人看到的只有利益,谨慎的人看到的是风险,而做企业,既要看到利益(那是动力),更要看到风险。看到风险的目的不是不做事,而是如何尽量地规避风险。这篇文章,算是帮助大家梳理一下思维。
一、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
为什么这句话会成为广为流传的俗语?这正是这个行业的特性,也是这个行业最值得重视的部分。房子可以贷款,车子可以贷款,甚至仅仅靠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身份就可以贷款。为何生物资产(养殖的动物)就不能贷款?是因为生物资产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银行从风控的角度考虑。
对于养殖来说,主要的风险无非是两类:
1、疫病风险。
尤其是是疫。上一次的蓝耳病,这一次的非洲猪瘟,都让养猪人刻骨铭心;
2、价格风险。
简单的说,就是供应过剩和食品安全事件带来的风险。猪、禽、水产、毛皮动物,是价格波动较大的四类;
对于蛋鸡行业来说,是禽流感叠加鸡蛋价格低谷;对于养猪来说,就是非洲猪瘟疫情叠加猪价暴跌。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疫情和价格风险是错开的,去年下半年主要是疫情,今年上半年主要是价格,尤其五月份更是这样。
会不会在今年的某一时间,疫情同时叠加价格风险?如果认为绝对不会,那就太理想化了。很多人说再赚这最后一波钱以后再也不养猪了。这话我信,但前提是把最后这一年的暴利赚到手里。
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这是自古以来大家的共识,但还是有很多人只喜欢听好的。
二、“黑天鹅”和“灰犀牛”
做企业的都知道这两个词的含义是什么。当然,也有人不清楚,在这里我们简单的说一下。
黑天鹅,也叫黑天鹅事件,指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
黑天鹅存在于各个领域,无论金融市场、商业、经济还是个人生活,都逃不过它的控制。
一般来说,黑天鹅事件是指满足以下三个特点的事件:
第一,它具有意外性。
第二,它产生重大影响。
第三,虽然它具有意外性,但人的本性促使我们在事后为它的发生编造理由,并且或多或少认为它是可解释和可预测的。
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一些上市公司市值翻了N倍,其实,在去年上半年的时候,有的企业其实正在悬崖边上,差一点崩溃。这些企业有如今的风光,有努力的原因,更多的是运气。但人不能靠运气活着。
“灰犀牛”是与“黑天鹅”相互补足的概念,“灰犀牛事件”是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
可以这样说:非瘟疫情是“黑天鹅事件”,而当下,很多人已经见怪不怪了,甚至以为小飞已经不那么可怕了,而掉以轻心。今天小飞不那么猖獗了,是因为密度下来了,大家防范意识和能力强了,是因为大家懂得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拔牙了。小飞还是那个小飞,它没变,是养猪人变了,变得越来越麻木了。
未知或无知带来“黑天鹅”,麻木催生“灰犀牛”。对于小飞疫情环境下的行业来说,这两个词再恰当不过了。
三、价格风险
过去的一年,很多人不得不黯然退场,没有机会看到后来的春天。也有一些人赚够了10年的钱。按理说现在的猪价那么高,无需担心猪价会暴跌。
是的,很多人是赚到了10年的钱,但并未退场,而是把赚到的钱全部投入到了复产和扩产。我前面说过,有些人是靠运气,理智的人自己也那么说。但把运气当成了能力,就很容易吃亏。因为运气最不靠谱。
我们了解到了浙江一家大型企业,幸存下来很多的猪,猪价暴涨的时候没有卖,一直压栏,但最后出了问题。本来除了可以挽回损失,还可以赚到上亿,这无疑是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但这个机会看到了,没抓住。万分惋惜。
对于防疫来说,科学地严防死守是唯一的选择。
这其实包括两个关键:
1、科学地防非;
2、防范措施没有最严格,只有更严格。
至少在安全高效的疫苗出来之前是这样的。这一点,有过切肤之痛的猪场是有共识的。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题。今天的重点是如何规避价格风险。
四、高即是险
去年的高价其实风险并不大,至少直到春节前都是这样。原因很简单:
1、产能还没进入恢复阶段;
2、春节是阶段性的刚需,调控手段很难完全奏效,只能压制,无法控制。包括手里可以调动的严重不足地冻肉。
所以,在去年11月份猪价开始下跌的时候,我反而给很多朋友打气,主要是基于这个逻辑。从当下已知的条件来看,今年春节的价格依然值得期待,但绝不等于这之前没有大的风险,就像从5月3日开始出现的暴跌一样。5月中旬,很多人10元就出手了,这个价格,在如此的高风险下,值得吗?
对于后面存在价格风险的逻辑是:
1、国内冻肉库存至少有200万吨以上;
2、大企业产能恢复较快;
3、有关部门在年度复产目标的压力下,不会允许维持这个猪价;
4、在消费尚未形成支撑的情况下,一味的压栏只会带来供应量的集中释放。
五、不可控因素
当下背景下影响猪价的三大因素:
1、有关部门的态度和行动;
2、供需关系;
3、博弈。
这里讲的博弈是养猪人和屠宰企业之间的行为。屠宰企业有来自消费端的压力,也有对价差的强烈追求。这决定了屠宰企业只要抓住机遇就会有所行动。
以上这些都是相对容易判断的,最难判断的是养猪户心理。当猪价连续下跌的时候,信心崩溃;当连续上涨的时候又谜一样的自信。这种不成熟带来了集中出栏和压栏挺价。养猪人心理素质的不成熟构成了价格大起大落的风险之一。
从5月1日开始,猪价跌破14的时候明显超跌了,但北方养殖户的恐慌性出栏把猪价打到了12元以下。可以说没有前面的恐慌性出栏,就没有后面的报复性反弹。对于报复性反弹,我的判断出现了失误,错误的估计了养猪人反弹后的挺价意志。我没料到那么高。
很多人认为现在是严重缺猪,我是持保留意见的。从五月中旬的“严重过剩”到今天的“严重缺猪”,短短10几天怎么可能就出现那么大的反转?收了那么多的猪都被消费掉了吗?不可能!一部分被消费了,另一部分是变成了肉而已。猪可以出肉,肉更是肉。很大一部分供应量只是从猪舍到了冷库而已。
六、避险三原则
最理想的景象是最低价拿到母猪和仔猪,而肥猪在养到300斤以上正好逢最高价出货。不过,这是最理想状态,是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有时候很残酷。往往阶段性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只有短短半个月。5-6月份已经出现过一次,但愿不要再重复一次。但历史有时候惊人的相似。
追求理想状态是走钢丝,大企业不会这样,也无法做到这样。但更多的散户觉得可以做到。
我给朋友讲了猪价避险的三原则
1、风险闹钟原则。保持风险意识,不追求得100分,但要保证及格;
2、弹药储备原则。保持相当的现金流,万一防控失败,还有反击的弹药;
3、阶梯出栏原则。不管猪价高低,阶梯性出栏,求得平均价相对高位。
阶梯性出栏的时候可以根据猪价对出栏量进行适当增减。这与炒股的道理一脉相承。现在的猪价,难道不像极了股市吗?
最后,以一句话结尾:赌,要有赌的本钱。如果大局已定,基本落袋为安,手里只剩少量猪,那则自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