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业者要开启“大逃亡”?
因为工作和性格的原因,我的朋友圈比价复杂:有身价百亿的上市公司董事长,行业资深职业经理人,饲料、兽药业务员,规模养殖场老板,也有散养户。这样一个多元的朋友圈,让我可以多层次的了解行业各个领域的真实情况。作为一位策划人和咨询师,客观地了解和分析行业,是最基本的职业动作。
今天,我看到的现象是:大企业在积极主动(或被动)的寻求转型;中型企业在努力的为自己进行新的角色定位;缺乏实力的小企业过一天没一天的挣扎;添加剂贸易商的利润率大幅下滑,客户数量在减少,已经在数着日子过了。当然,大中型养殖场是在环保、疫情、价格周期共同掀起的大浪中继续颠簸。而很多业务员、经销商、散养户的信心则每况愈下,更有部分人已经开始离场。当然,这不代表全部,但却是大多数人(企业)的画像。
朋友圈显示:越来越多的人转行了,至少是兼职了。当然,这其中业务员、经销商、散养户要多一些。主要方向是净水器、保险、膏药、保健品直销。做这些东西,投入不了多少,还有人给你培训,试错成本要低一些,所以,很多人阴差阳错的就开始了。
当然,不仅是他们。一些过去企业当中的骨干,总经理和部门经理级别的,也有不少转行者。有的卖起了电动车,有的回乡去搞小农场。
说起原因,无非是两个:
1、累了,想换一种活法;
2、没信心了,不如早改行。
总之,很多人认为这个行业不好玩了,压力很大,又赚不到钱,穷则思变。求变的心是对的,但往哪里变?怎么变?还是要好好的思忖一下。
有朋友开玩笑:说行业即将开始大逃亡模式。这个观点我并不认同,反而认为现在的行业很正常,完全符合一个行业的发展规律,只是,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常态。
现在的新常态是什么?
按照“乌卡时代”理论的说法。
现在的世界具备四个特征:
●易变性
●不确定性
●错综复杂性
●模糊性
这几点我非常认可,如今的国际环境、国内经济和农牧行业,正是这样一个时代。而且,这个时代未必会很快过去,会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所以,将成为“新常态”。
我们最初选择一个行业可能是误打误撞,但今天,既然扎根了,或者想离开,总要认真的思考一下,什么样的行业是好行业?当然,好也不是绝对,除了个人喜好的因素以外,至少还要从四个角度上评估。
二、这个行业究竟好不好?
我们要看一个行业好不好,至少要从如下四个角度分析:
●是不是有足够大的空间(市场)?
●是不是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不仅限于量的增长。
●是不是还没出现绝对的垄断?
●还有没有小企业的创业机会?
我们这个行业空间大不大?很大!大的惊人:中国猪的出栏量和消费量均占世界的一半以上;中国的肉、蛋禽的市场和消费也大的惊人,是世界第一;淡水水产养殖和消费也是世界第一。仅以养猪业为例,每年出栏7亿头猪,这一领域就是一个超过万亿级的市场。
可以这样说:世界销量最大的饲料企业是“正大”,但它如果没有中国的销量,它就没有今天的第一。这个超大的市场成就了像“正大”、“新希望六和”、“双胞胎”、“海大”这样的企业。正所谓“有容乃大”。这个市场昨天孕育了曾经的中国首富(刘氏兄弟),今天的河南首富(秦英林),和那么多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
大的同时,除了淡水养殖外,中国大部分养殖领域效率低下,有着非常大的提升空间。空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商机。能够不断提升效率,缩小与发达国家先进企业差距的人和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商机。只是,过去商机属于整个行业,而今天,属于优秀者,体现在资源、专业、系统和集成能力。行业,正在淘汰那些落后的产能、产品和从业者。
那么,这个行业是不是已经有了垄断呢?还早着呢!我们仍然以养猪业为例:国内最大的养猪企业是“温氏”,年出栏不过2000万头,仅占中国总出栏量的3.5%;排第二位的“牧原”,年出栏800多万头,更只占市场份额的不到2%。我们再看饲料:国内饲料年产销超千万吨的企业至今还只有“新希望六和”一家,每年1000多万吨。但中国是个商品饲料2.2亿吨的超大市场。目前,还没有市场份额超过10%的单一企业。
所以,这个行业根本没有垄断。即使在一些较小的细分市场,中小企业仍然有创业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行业并非夕阳产业,而是一个朝阳产业,一个少年走向青年的阶段,只是他即将离开学校,要面临生存的压力。当然,今天行业的机会不再是一眼就可以看到的机会,或者是能看到,但需要专业和资源才能抓住的机会。这个机会不再是普惠的了,不是遍地捡黄金,而是需要淘金。
正因为这是个非常好的行业。所以,有很多行业是令我们羡慕的,但他们却看上了我们这个行业。比如房地产业,“万科”、“碧桂园”都要进入这个行业。资本也看好这个行业。前段时间,几家投资公司找我,咨询行业一些企业的背景,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这颇像钱钟书笔下的《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你喜欢互联网行业,却看不见互联网行业的大佬“网易”,一个猛子扎进养猪业多年。目前,“网易农业”旗下在浙江的“味央”猪场,规模大而先进,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
三、你为何会那么悲观?
其实,行业的进步一直在遵循着市场规律,哪怕是所谓的“猪周期”,也一样是市场规律的产物。只是,如今行业的前进,有了政府治理环保、非洲猪瘟疫情扩散的因素,这让行业的变得更复杂,让很多企业和个人一时措手不及。但这些都不是市场因素,市场规律和行业演进规律才是我们要研究的。这两项,有助于我们客观理解行业,理性判断行业。
有人说过:“没有倒闭的行业,只有倒闭的企业”;也有人说:“没有淡季的市场,只有淡季的思维”。其实,这两句话都很有道理。行业科技越来越进步,市场竞争越来越充分,这是事实,是所有行业都会面对的。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市场份额不断向强者那里集中,关键:你是不是强者?
事实上,行业不是没有空间,不是没有潜力,更不是没有未来,而是很多企业和个人感觉“力不从心”。就是你想做,但能力和资源都不济,如果不安分,贪大,就更困惑了。这几年,行业发生巨变,带来客户需求的变化,那些能力、资源无法满足客户核心需求,成本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越来越感到艰难,越来越看不到希望。这有点像我们辅导孩子:不是孩子不需要辅导,是你还有没有能力辅导。
四、哪些人会被淘汰?
竞争倒逼企业创新和降成本。创新是创造需求,降成本是为了满足需求,亦是竞争的手段,通过比较优势来获得竞争优势。这是两种思维,更是两种策略。比如“苹果”,它是创新思维;“小米”(至少过去是这样)是成本思维。
我们这个行业的成本思维更根深蒂固一些。所以,当竞争压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中国人最喜欢打价格战,只不过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打价格战的资本是什么?除了自身的实力外,就是通过各种方式降低总成本。
现在看来,企业在竞争层面正在进行“四化”:
●去中间化
主要是为了降低交易和流通成本,关注到客成本。
●去营销化
产品比营销重要,总成本比功能重要,这是客户越发成熟的表现。可以说,专业化和老实人终于要开始吃香了。
●去人力化
人是最不可靠的,而且使用成本不断提高。所以,自动码垛机代替了人;自动刮粪板代替了人工;自动料线代替人工。能用设备代替人的,一切皆有可能。
●去管理化
管理是有成本的。而且,很多企业的管理成本很高。怎么办?通过平台化、股权化、阿米巴化、分享机制创新等方式来解决。更多的是激发自动自发和自我管理,以期降低管理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企业这个“四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淘汰的过程。丛林法则,优胜劣汰的规律同样适合商业竞争。无疑,大部分行业都有一个去人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反映的是效率和成本的压力。没有这两个优势,会率先被淘汰。因为供应短缺时代已经过去。行业的大变化恰恰是在进步,正从利益普惠时代向实力企业(个人)倾斜。
优胜劣汰是必然,但这个行业依然是个非常好的行业,我们至少看好未来十年的机会。看透了行业,我们也正在以新的方式服务行业。变是永恒,变的是术,不变的是道。我们守正出奇,以变驭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