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能生物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情 > 分析 > 内容

为何“不走寻常路”?解析猪价起落的背后

中畜兴牧 2021-12-01

阅读()

什么是猪周期?面对猪周期的上下波动,我们能否从中发掘到其特点和规律,最终找到合理的应对解决方式?

为何“不走寻常路”?解析猪价起落的背后

 

 

什么是猪周期?面对猪周期的上下波动,我们能否从中发掘到其特点和规律,最终找到合理的应对解决方式?

 

 

第一,猪肉生产。猪肉作为农产品,其生产周期比较长,从后备母猪到商品猪的出栏,到消费者能够吃到猪肉大约需要18个月左右。生猪出栏有季节性,一般每年6—8月为生猪出栏低谷期,春节、元旦是生猪出栏在高峰期。

 

第二,猪肉消费。生猪短期来说是缺乏弹性的,价格涨得再高,短时间内生产不出来;从中长期来讲又是有弹性的,因为价格一涨,很多养殖户就开始养殖。

 

第三,规模化水平。很多发达国家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比较高,相对来说整个生猪生产比较稳定。而我国整个生猪生产呈现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这也决定了供需在时间上会出现错配。

 

第四,组织化水平。组织化水平一定程度上会防止非理性的生产决策,比如猪价上涨时可能出现的一窝蜂补栏。如果组织化水平提升以后,可以通过协会或合作社引导养殖户适度进行补栏或扩产。

 

第五,贸易。从2008年开始,我国成为猪肉进口国,“十三五”后进口量持续增加,2020年猪肉进口量达到439万t,国内外市场由原来的平行已经进入交叉。

 

另外,重大疫病的冲击及产业政策等都会对生猪生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生猪增加或下降,进而导致一轮周期的出现。

 

 

我国的猪周期与国际上其他的主要生产国、贸易国的猪周期相比都有哪些区别?这些国家在面对猪周期时都有哪些应对方法?

 

 

美国是典型的超大规模养殖类型,年出栏5 000头以上养殖户的出栏比重在2016年已经达到92%以上,相对来说其整个生产的稳定性比较强。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出口国,在国内整个供需基本达到平衡以后,猪肉贸易成为影响猪周期的主要因素。

 

在控制猪价的周期波动方面,实现了生猪生产与生猪价格的分离,这也是我国值得学习的一点。实行高度规模化,以及高度纵向整合下游的屠宰加工、食品零售商,同时上游的生猪生产商通过生产合同给予养殖户一定的收益,收益按照周期内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核算,保证生产的稳定。

 

尽管收购价格可能出现一定的涨跌,但是通过屠宰、深加工以及下游的贸易,可以弥补上游由于生猪价格带来市场风险或收益的减少。

 

德国呈现明显的区域化,其产区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西北部主要以育肥为主,主要是进口仔猪,然后进行育肥,而中南部主要为自繁自养。

 

组织化水平比较高,主要以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为主,年出栏2 000~3 000头是养殖主体,通过协会或直接与屠宰场签订相应的供应协议,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实现生产价格波动与生产的分离。尽管生猪生产从2016年开始开始逐渐下降,但是相对来说其整个生产的平稳性逐渐下降,价格波动也比较剧烈。

 

同时,配套相应的产业政策,比如冻猪肉收储、为中小规模养殖户提供融资支持,一般更多的是提供5年以上的贷款。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支持措施一定程度上都会明显起到稳定猪价的作用。

 

另外,近几年由收入险向价格险转换,通过价格保险一定程度上建立市场风险防控体系。

 

 

2021年6月份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密集发布生产和市场预警,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正在有序调减。从最近监测数据来看,调减的效果如何?

 

 

从2021年整个生猪价格来看,从价格高位跌到6月底。从6月底开始,受第一轮冻猪肉收储的影响价格开始反弹。在5月、6月时,猪价的下跌已经对养殖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小规模养殖户调减的速度相对比较快,从5月、6月已经开始逐渐调整产能;大型养殖企业同时面对产能调减需求和产能释放高峰期,基本从8月、9月开始逐渐调减。

 

10月中下旬第二轮收储,猪价出现反弹,目前全国价格已经反弹到18元/kg左右,11月中上旬整个行业已经开始实现小幅盈利。

 

所以,在经过深度亏损,后进入小幅盈利以后,很多养殖主体对后续的判断可能产生分歧。预计后续产能调减会有所变化。

 

 

生猪价格回暖,养殖场重新站上盈亏平衡点以上,目前是哪些因素共同支撑的?这种上涨的趋势是否会延续呢?后续猪肉消费会呈现怎样的走势呢?

 

 

2021年出现了两轮比较明显的反弹,第一轮是6月底、7月初,第二轮是10月中旬以后。

 

综合来看,对比一下两轮的反弹。两轮价格反弹的共同点,首先是猪价格跌到了一定低位以后,有一个市场修正的自我需求,这符合经济学规律。在这种持续亏损的情况下,市场包括养殖主体,都有市场反弹的需求。

 

其次,两轮冻猪肉收储对猪价的提升作用。在发改委发布相应的冻猪肉收储消息以后,市场的信心得到提振。两轮价格反弹的不同点,首先是猪肉的消费问题。

 

7月份价格有所反弹,但是到8月份,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地影响,整个消费支撑的力度不足。

 

而10月中下旬看的价格反弹有消费的支撑,猪价下跌以后,由北向南的腊肉制作,使消费得到陆续支撑;

 

10月猪价低位引发的一轮消费者抢购热潮;商务部有关储备生活必需品的消息等,都为猪价的反弹提供了支撑。

 

其次,大猪的存栏比重。自非洲猪瘟以后,大猪的价格一直偏高,对大猪的消费需求拉动了整个生猪的价格,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标猪价格的随涨。

 

消费者对猪肉价格是有一定的接受范围,在一般情况下,猪肉价格在十二三元钱1斤,消费者是可以接受的。

 

最近猪肉价格上涨到25元/kg以上,猪肉价格的上涨一定程度上会对消费需求有一定的反作用。当前在猪价明显反弹以后,已经进入相对的僵持阶段,生猪价格最近的涨幅已经明显趋缓,处于比较稳定的相对高位阶段。后期猪价主要还是看消费是否能提供明显的支撑。

 

如果后续猪肉价格继续上涨,那么可能消费一定程度上会由于价格的上涨而回落,市场也会有一定的修正。

 

我个人认为,春节前的猪肉价格会处于比较好的水平,但是也不能盲目乐观,如果养殖户因为春节前价格开始投机养殖,或二次育肥等,则需要慎重,不要盲目赌价格。

 

 

非洲猪瘟疫情发生至今,猪肉价格大起大落,过高导致盲目扩产投资,过低行业普遍亏损。虽然价格是一项综合因素,但是从行业自身来讲应该如何防范价格大起大落?

 

 

整个保供稳价,实际上需要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政府相应的调控政策。二是养殖户做好整个生产管理。首先应该做好可持续经营管理的理念。对于整个养殖业,要有科学的认识,对于市场的涨跌,又要有一个平常的心。

 

第一,做好成本的管理。做好成本管理是核心要素,因为无论猪价高,还是猪价低的时候,成本是影响收益的决定因素。

 

第二,做好疫病防控。

 

第三,利用权威的市场信息,做好生产管理和决策。农业农村部会定期发布生猪、能繁母猪存栏的信息,官方权威信息具有正确性、科学性和重要性。

 

所以,对于养猪而言,要及时跟踪官方发布的相应信息,合理进行生产管理安排。

 

 

面对当前的利好变化的行情,广大养猪人一方面要结合生猪饲养的实际情况卖猪;另外一个方面也要严格把控饲料的生产成本。那么对于养殖户来说,如何在波动的行情当中确定一个适合的价格区间?

 

 

价格区间与成本有一定的关系。对于不同的养殖户而言,整个的价格区间是不一样的。

 

因为我国主要分为两种养殖类型,一是自繁自养的养殖户,二是外购仔猪。

 

对于自繁自养的养殖户,从成本的角度来讲,从2020年开始成本稳中有涨,主要是玉米价格的原因。

 

玉米价格从2020年1月开始一直在上涨,2021年2月开始,玉米的价格有所回落。但是当前自繁自养的成本在15~16元/kg,如果按照这个价格区间,基本上17~18元/kg才能够保持小幅盈利的状态。

 

从中长期角度来讲,生猪养殖是一个小幅盈利的产业。对于外购仔猪的养殖户,每轮猪周期的数量都有增减。养殖户的整个成本变化是最大的。

 

10月份以后,外购仔猪的成本略低于自繁自养养殖户。

 

如果是9月底、10月初购买仔猪的养殖户,成本可能为12元/kg左右。预期涨到14~15元/kg会处于小幅盈利的状态。

 

但是对整个行业而言,从中长期来讲,猪价是围绕成本线上下波动,养殖户可以接受的价格范围也会在成本线上下相应波动2元/kg左右。

 

由于生猪生产周期比较长,价格通常滞后于基础产能的变化,因此产能的稳定对于缓解猪周期价格波动幅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预计后市,生猪猪肉市场受产能状况和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价格还存在反复波动的可能。

 

但是,随着上下联动、响应及时的调控机制的逐步完善,将会有效缓解猪周期的大幅起落,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 猪价 行情 市场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