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非洲猪瘟疫情、环保拆迁等因素叠加猪价下行周期影响,生猪产能大幅调减后猪肉以及消费替代的牛肉、禽肉等产品的进口量均出现大幅增长,2021年猪肉进口预计在390万吨左右。生猪供给阶段性过剩,猪肉价格处于低迷或带动猪肉进口明显下降,2022年预计降至250万吨上下。有效利用好国际市场猪肉资源对调控国内市场、保障产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猪肉进口对我国生猪产业的影响
(一)猪价快速下跌,但猪肉进口依然保持高位。2008年开始我国猪肉贸易呈现净进口,“十三五”进入高进口量时代,2020年达到439万吨。2021年随着国内生猪供给恢复,猪价持续下跌至2018年以来的低位,但猪肉进入依然呈现高位,1-8月份猪肉进口量293万吨,同比增1.0%,8月份猪肉月进口量自2020年3月份以来首次降至30万吨以下,为28万吨,同比下降20.6%。非洲猪瘟后进口冻肉与国内鲜肉市场由平行向交叉影响发展,当前冻猪肉库存量据行业估计在160万吨以上,2021年大量冻猪肉加速了猪价的下跌速度和幅度。
(二)猪价进入下跌周期是过度进口不利用产业稳定。猪价过快上涨时,适度进口猪肉一方面有利于保障国内供给,另外一方面,通过进口转储投放,有利于保障猪肉市场稳定。猪价处于下跌周期特别是猪价低迷期,大量猪肉进口将会冲击国内生猪养殖产业。2013年和2014年国内持续增长,猪肉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但猪肉进口保持高位,延长了猪价保持低位时间,导致养殖户亏损期拉长、大量快速退出市场。猪肉过量进口不仅影响2600万个生猪养殖场户的切身利益和养殖积极性,导致生产和猪价的不稳定,还可能影响到扶贫攻坚乃至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保障国内生猪产业稳定不仅有利于生猪产业和猪肉价格稳定,还有助于增加就业、农民增收和经济平稳。过度进口将会破坏产业基础,尤其是国内外猪价竞争力悬殊较大的前提下,影响未来生猪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运行。
(三)猪肉进口过量将间接影响行业上下游。就上游产品来看,进口增加导致国内猪肉生产需求下降,生猪存栏减少,影响上游种猪生产、饲料生产、兽药等行业,玉米等饲料原料需求因而下降,玉米及饲料库存增加,价格将持续下滑,影响玉米等饲料原料的生产、加工和贸易。就下游产品来看,国外猪肉价格低,火腿等下游产品以及餐饮、批发零售业将会为更高的利润空间而采用进口猪肉,势必影响国内猪肉的市场占有率。
二、未来猪肉进口趋势
(一)猪肉进口具有价格竞争力刚性和产品结构刚性。国内外猪肉产品消费结构存在差异,骨头类猪肉产品发达国家消费量小而我国消费市场类型多样,如小排、前腿骨、后腿骨和胫骨等,因此这类骨头类猪肉进口呈现刚性,而号肉类和分体受国内市场价格影响较大。据调研,进口冻品和国内鲜肉价格差异在5元/公斤以上时进口量显著增加。欧美国家生猪生产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力,2021年8月份欧盟E级猪肉批发价格仅为11元/公斤,与我国白条肉批发价格价差尽管已经较高峰期的36.5元/公斤明显下降,但依然在10元左右。
(二)2022年猪肉进口量或回落到200-300万吨。2021年猪肉产量预计达到5500万吨以上,猪肉进口量预计在390万吨。受猪肉价格回落影响,分体类猪肉进口量将明显回落,预计2021年四季度开始,猪肉月进口量将回落到25万吨以内。能繁母猪产能2021年6月份达到非洲猪瘟后的高位,预计产能增长趋势将会持续到2022年5月份前后,猪肉价格在此期间或保持低迷状态,预计2022年月度进口量回落到20万吨上下,全年猪肉进口量将会在200-25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