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家上市猪企2024年年报陆续披露,行业呈现冰火两重天态势:在养殖巨头集体交出亮眼成绩单的同时,人力资源优化却成为企业控本的核心手段。数据显示,尽管11家企业员工总数实现增长,但9家减员企业的裁撤力度远超增员幅度,行业整体仍呈现净缩减态势。
业绩回暖难掩裁员潮,生产端成降本主战场
统计显示,5家企业年度减员超20000人:新希望以9190人缩减量居首,傲农生物、温氏股份分别裁撤3539人和2956人。大北农、天邦食品紧随其后,五家企业合计裁员20192人,相当于直接削减两个中型猪企的用工规模。反观增员阵营,仅海大集团(饲料业务主导)增员超3000人,牧原股份、正邦科技分别新增2366人和1716人,其余企业增员均未突破千人关口。
人员结构分析揭示更深层次变化,生产岗位成为裁员核心领域。比如新希望生产人员减少了6985人,温氏股份、傲农生物和天邦食品的生产人员减员数均超过2000。更能说明情况的是,多家企业生产人员减少数占比企业减员数超过80%,比如天邦食品、温氏股份以及罗牛山。
1、产能主动收缩:傲农生物生猪出栏量同比暴跌64.4%(585.9万头→209.84万头),天邦食品出栏量减少15.8%(711.99万头→599.16万头),直接导致前端养殖人员需求锐减。
2、技术替代加速:猪企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快速发展,大幅减少了生产人员数量。
尽管猪周期上行带动行业盈利修复,但本轮景气周期中企业战略出现显著转向:相较于过往周期顶部的扩张冲动,当前猪企更倾向将利润转化为技术改造资金。牧原股份2024年研发支出同比增长78%,重点布局AI养猪系统;温氏股份披露的数据显示,其新建智能化猪场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中,智能设备占比已达32%。
这种转变预示着行业人力资源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革:传统劳动密集型模式加速瓦解,具备数字化技能的新型养殖人才需求激增。未来猪企间的竞争,或将从单纯的规模扩张转向"技术密度+管理精度"的复合维度较量。
天康生物预计下半年投产3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
饲料业务承压,生猪产业2024年跃升为天康生物(002100.SZ)营业收入贡献占比最高的业务板块。在今日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公司高管在交流中表示,公司未来将进一步扩大生猪养殖业务规模,预计今年下半年公司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三十七团30万头项目将建成投产,2025年的出栏规模计划是350万-400万头,公司计划未来2-3年内达到500万头出栏规模。
天康生物业务涵盖饲料、养殖食品、农产品加工以及兽药板块。饲料板块一直以来是公司支柱产业,但在2024年生猪业务营业收入占比超过饲料业务。具体来看,2024年,天康生物饲料业务销售收入为53.45亿元,同比下降17.67%,占总营收的比重为31.12%;生猪养殖及食品加工业务销售收入为61.57亿元,同比增长11.11%,占总营收的比重为35.84%。
在公司业绩说明会上,财务总监耿立新向记者表示,公司2024年饲料业务由于原料价格下降导致销售单价随之下降,生猪养殖年出栏302.85万头较同期增长7.55%,生猪销售均价较上年同期增长10.5%,从而导致生猪养殖业务占比提升。
根据公司4月销售月报,天康生物4月份销售生猪24.47万头,销量环比下降3.93%,同比增长1.58%,销售收入3.80亿元,销售收入环比增长1.06%,同比持平。
总经理成辉表示,4月生猪销售数量环比下滑主要是因为前期公司持续对猪群结构进行优化,对部分区域母猪的配种时间、批次安排等进行了优化调整,导致近期对应出栏的生猪数量出现一定变化。同时,部分养殖场为了提升整体猪群质量,对育肥猪的出栏标准也进行了微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4月的出栏数量。4月的生猪成本为13元/kg
根据公司计划,2025年出栏规模将继续增加。董秘郭运江表示,公司2025年的出栏规模计划是350万-400万头,公司计划未来2-3年内达到500万头出栏规模。成辉表示,预计今年下半年公司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三十七团30万头项目将建成投产。
生猪期货" />
对于其他板块2025年经营目标,成辉进一步表示,饲料产销量290万吨,动物疫苗24亿毫升(头份)、植物蛋白原料加工生产量70万吨、玉米收储量150万吨,实现营业总收入21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动物疫苗业务对技术创新和研发要求较高,公司计划将该业务单独在北交所上市。公司表示,天康制药拟申请在北交所上市工作正在按计划推进中,具体时间进程将根据监管机构的审核进度以及市场情况确定。(综合自企业年报、财经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