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天邦食品经历了从“ST”危机到成功摘帽的艰难历程。这家曾深陷困境的养殖企业,通过内部改革、产能优化与市场机遇的把握,逐步实现经营回暖。而双胞胎集团的战略收购,更为其注入关键资源,推动天邦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案例为养猪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反思。
降本增效:从人力优化到技术升级
面对2024年初的严峻形势,天邦首先从内部运营开刀。汉世伟集团员工规模从7000余人缩减至5000人,降幅达30%,显著提升了人效。与此同时,公司加速推进数智化防非技改,改造后的猪场在料肉比等关键指标上实现突破。产能布局方面,山东区域的自建及租赁育肥场从高峰期大幅压缩至10个,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整至5.58万头,淘汰低效产能的同时,重点发展育肥合伙人模式与家庭农场合作。至2025年一季度,合伙人场和家庭农场的肥猪出栏占比分别达到15%和70%,成为稳定产能的中坚力量。
这一系列举措背后,双胞胎集团的介入至关重要。作为国内饲料与养殖领域的龙头企业,双胞胎在2024年通过资本合作与资源整合,为天邦提供了资金支持与供应链优化方案。其成熟的规模化养殖经验,帮助天邦快速落地技改项目,并推动养殖成本从2024年的13.93元/公斤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13.62元/公斤,剔除空栏费用后的实际成本仅为13.14元/公斤。双胞胎的渠道优势还助力天邦拓展销售网络,进一步摊薄固定成本。
产能复苏与债务化解:数据背后的隐忧与潜力
截至2025年一季度,天邦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26.2万头,母猪场与育肥场满负荷率分别为46%和43%。通过子公司“嗨客猪管家”的平台化运营,公司计划年内复产9万头能繁母猪,目标年底存栏量突破40万头。这一扩张计划依托双胞胎的资金输血与技术协同,例如共享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和种猪基因资源,显著降低了复产风险。
财务层面,天邦总负债从2023年末的149.13亿元降至98.68亿元,负债率下降14.94个百分点至71.79%。然而,预重整进程仍未完结,且公司因违规使用募集资金被证监会出具监管函,暴露了内部合规管理的短板。双胞胎的介入虽缓解了短期流动性压力,但长期债务结构优化仍需依赖更深层次的资产重组。
成本控制与行业周期:双重挑战下的生存法则
天邦的阶段性成功离不开行业周期的助力。2024年下半年猪价回升,为企业提供了喘息空间。但成本管控能力才是穿越周期的核心。2025年一季度,天邦断奶仔猪成本为308元/头,育肥成活率提升至92.72%,出栏均重达121公斤,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公司计划通过精细化饲喂、疫病防控升级等措施,将全年育肥成本压缩至12.8元/公斤以下。
双胞胎的贡献在此尤为突出。其自主研发的饲料配方降低了天邦的饲料成本,而集中采购模式进一步压减了兽药与设备支出。此外,双胞胎的数据中台系统被引入天邦,实现了养殖过程的实时监控与异常预警,帮助后者将育肥周期缩短了5-7天。这种“技术+管理”的双重赋能,成为天邦成本优化的关键推力。
摘帽后的隐痛:合规与持续盈利难题
尽管2025年一季度天邦净利润回升至1.27亿元,营收同比增长19.17%,但深交所的问询函揭示了更深层风险——包括持续经营能力、现金流稳定性及诉讼纠纷等10项问题。违规使用募集资金事件不仅导致监管处罚,更反映出公司内控体系的薄弱。双胞胎作为战略投资者,正协助天邦重建财务管理制度,但其整合效果尚需时间验证。
行业人士指出,天邦若想真正重生,需在产能扩张与风险控制间找到平衡。双胞胎的规模化经验虽可复制,但天邦仍需构建独立的抗周期能力,例如拓展深加工业务或布局差异化产品。此外,猪价波动、疫病风险及环保政策收紧,仍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天邦的案例印证了养殖业“强者恒强”的趋势。双胞胎的收购不仅为其提供了资金与技术背书,更通过资源整合放大了协同效应。对于中小养殖户而言,这一合作模式提示了突围方向——通过加入产业联盟或寻求资本合作,共享技术、渠道与风险管理能力。
然而,资本并非万能药。天邦的教训表明,合规经营与精细化运营仍是生存根基。未来,行业竞争将聚焦于成本控制效率、生物安全水平与产业链整合能力。唯有将外部助力转化为内生动力,企业方能真正穿越周期,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