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5年一季度畜牧业生产经济数据显示,全国猪肉产量实现稳健增长,达1602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19万吨,增幅1.2%,不仅刷新2021-2025年近五年同期数据纪录,更首次突破1600万吨大关。
究竟是哪些关键因素推动一季度猪肉产量实现这一重大突破?
供应方面
一、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
尽管2024年修订版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将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下调至3900万头,并调整了绿色区间下限,但2024年全国能繁母猪月度平均存栏量达4041万头,持续高于调控基准水平。充足的能繁母猪数量为生猪繁育提供了稳定保障,成为推动猪肉产量增长的坚实基础。
二、生猪出栏量回升
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生猪出栏19476万头,同比增加20万头,扭转了去年同期下降2.2%的态势,实现0.1%的正向增长。其中,大型养殖企业凭借标准化养殖和高效管理,出栏量增长明显,为屠宰企业提供充足“原料”。
三、技术革新驱动
近年来,生猪养殖行业技术进步成果显著。养殖场疫病防控水平的提高,大幅提升了仔猪成活率,使得每头母猪可提供更多育肥猪。同时,生猪出栏体重也有所增加,从猪肉产量增幅大于生猪出栏数量增幅便能看出,单头生猪产肉量提升,成为推动总产量增长的重要动力。
四、养殖效益向好
2024年全年,生猪养殖效益表现良好,尤其是仔猪育肥模式基本保持盈利状态。良好的市场收益促使养殖户主动增加生猪存栏量,这一决策为后续猪肉产量增长提前布局,为实现产量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需求方面
节日消费拉动:一季度包含元旦、春节等重要节日,是传统的猪肉消费旺季。节日期间,家庭聚餐、宴请宾客等活动增多,这种集中性的节日消费需求,有力拉动猪肉产量的增长。与此同时,餐饮行业在节日期间迎来消费高峰,进一步推动猪肉需求。
后市展望
供应端,一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41731万头,同比增长2.2%,能繁母猪存栏4039万头,同比增长1.2%。这意味着在短期内,若养殖节奏正常,生猪出栏量将保持增长态势,预计后期猪肉市场供应依旧较为宽松。
需求端,当前处于猪肉消费淡季,居民消费需求疲软。不过,猪肉需求易受季节性和节假日等因素影响,如节假日期间需求会短暂性增加,而夏季等时段相对清淡。同时,禽肉、牛羊肉等替代品的市场表现也会对猪肉需求产生一定分流作用。若禽肉、牛羊肉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或供应不稳定,将改变消费者肉类消费选择,间接影响猪肉市场需求。
短期在供应宽松、需求疲软的背景下,猪价大概率呈震荡下行态势。从中长期看,2024年产能恢复缓慢,截至2025年2月,全国能繁存栏仅4066万头,同比微增,为下半年猪价反弹提供了一定潜在条件。若下半年需求季节性回升,叠加前期产能调整效果显现,生猪市场供需关系将改善,猪价有上涨预期。不过,行业内大规模的二次育肥、压栏等行为,可能扰乱正常的市场供需节奏,对猪价走势带来不确定性。此外,宏观政策(如收储政策)与国际市场波动(如进口猪肉量变化)也将对价格走势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