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在2025年开局爆火,这期间从科技圈到传统农业,从普通员工到企业掌舵人都在讨论一个问题:“自己如何借力AI?”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我国农业劳动力成本近十年涨幅超200%,而生产效率仅提升不到50%。而近期出席在京举办的“民营企业座谈会”的农业领域代表牧原秦英林、新希望刘永好,当AI“渗进”养猪业,他们透露了什么?
秦英林:持续降本 未来机器人或取代现有劳动力
牧原,全球养猪老大,2024年出栏生猪7160万头,总营收超千亿,净利润预计180–190亿元。作为行业龙头,牧原一向对各领域新技术在生猪养殖行业的应用极其重视,并大力投入进行研发。
2025年才开局,DeepSeek进入大众视线,AI普惠时代启动。那么,牧原下一步该如何走?牧原董事长秦英林在近期采访中表示:
(源:河南卫视)
下一步就是聚焦主业养猪,依靠智能做强养猪业,大家觉得这个行业是农业,比较传统,年轻人喜欢到电子行业去工作,未来养猪谁来养?我们期望将来做人工智能,用更多的智能装备,甚至机器人来取代我们现有劳动力......
而早在1月份,秦英林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新科技时代,一定要与时俱进!任何一个行业都要融入AI,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发力的过程。”
他还举例,过去做猪的育种,需要测定猪的数据,数据之庞大,过程繁琐极其耗费人力;还有猪病预防,AI可以通过猪咳嗽声音去分析以及通过小猪拉稀情况,判断是哪种可能疾病......这些都能解放大量人力,运用AI就会变得简单。所以牧原对AI的投入没有限制,符合降低成本的方向。
在互动平台,牧原表示最新养猪成本已降至6.55元/kg,2025年目标实现全年平均成本为6元/kg。
(图源:牧原官微)
对于降本,牧原2025年将持续优化员工薪酬。秦英林此前也提及,去年实行“机制创新”,有的员工薪酬翻倍,做得好的饲养员月薪2—3万。尽管不是全部,但这样的员工数量不少,关键是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生产效率高了、成本低了,这是一个双赢局面。
对于这一点,有网友透露,一线员工分ABCD类,现在优先让A类及新员工接猪,保育和哺乳的薪资即将修改。管理层方面,按新的奖金方案,去年优秀场三级总监/场长的奖金+工资80w+,区域总监100w+......
牧原对优秀员工确实不吝啬,尤其是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人才,为推动企业在人工智能与农牧行业融合等方面的发展,牧原高薪惜才!如肉食智能化负责人年薪100万,信息化部负责人年薪80万,智能环控领创人,年薪200万......
(图源:牧原官微)
刘永好:落地人工智能 买1台机器人=2个工人年薪
农业智能化的背后,是一场效率、成本与未来的生存博弈!
比起牧原,新希望是不是更加“简单粗暴”?直接投资智能机器人工厂,一场“机器换人”的静默革命开启!
在近期的访谈中,新希望刘永好抛出了一个“经济账”:他表示:“一台机器人的售价等于两个工人的年薪,企业买下它,两年就能回本。”
(图源:界面新闻)
据悉,新希望近几年不断在推进农业场景和机器人的融合,不仅自己研发了切菜机器人,还投资了多家机器人公司。刘永好表示,计划落地人工智能+农业项目。
有行业媒体透露,新希望投资的珞石机器人,其协作机械臂已应用于生猪屠宰线,从分割到包装全流程自动化,单线人工减少70%,每条产线年节省人力成本超百万元!公司的巡检机器人已能通过猪叫声识别疾病,精准度达92%。
有机构测算,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中,年轻人的流失率以每年15%的增速递增。在这样的背景下,机器人化身“新农人”,它们不会抱怨腌臜的猪舍、重复的切菜动作,还能规避“招工难”的问题。
未来人会不会被AI取代?
AI冲击养猪业,养猪网友们纷纷担忧:
农业智能化爆发将不可逆转,正如刘永好所说的:“未来企业必须对智能化领域有所认识,积极跟进并推动,否则被淘汰了都不知道!”
AI不会淘汰人,但会淘汰不用AI的人。养猪人可以抓住机遇,学习掌握AI相关技术,将其与自己的养殖经验相结合,成为既懂养殖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尽管AI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变革,但仍存局限性。一个经验丰富的养猪人,能通过观察猪的眼神、叫声,判断出它是否健康、是否开心。这种情感连接和经验积累,是AI短期内难以企及的。
它更像是一位得力助手,推动养猪业往更加高效、智能、绿色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