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养猪行业,在2023年的映衬下,被人笑称从ICU直接跑进KTV,更被行业外机构评为“十大景气度行业”第一名。
但只有身处其中的业内人士才知道,猪价回暖的春风并没有吹散行业的寒气,全民赚钱的背后,却并不能松一口气,因为“内卷”从未停止。
这一年,风云人物们意识到养猪业正迈入微利时代,卷成本、卷效率是必须要做的事,有人目光已经开始投向海外;这一年,有人实现华丽转身,走出低谷;有人还在深渊,倾力自救;当然,也有人已经屯粮过冬,拥抱周期。
年关将至,此情此景,让我们一起盘点2024年影响行业的十大人物。
秦英林——养猪“一哥”继续遥遥领先
牧原股份董事长 秦英林(图片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1-11月出栏超6300万头、前三季度净利润超百亿元、最新成本6.55元、PSY接近30……秦英林带领下的牧原,在2024年继续引领行业,也搅动着行业风云。
这一年,秦英林继续在模式上创新,尤其是2024生猪产业发展大会上,牧原提出的“仔猪定价销售”相关内容一度在业内刷屏,被认为将颠覆仔猪市场销售格局。
这一年,牧原重新夺回成本第一的宝座。截至11月,其完全成本为13.1元/公斤,比今年年初的15.8元/公斤下降了2.7元/公斤,600元降本目标完成超过一半。
从2023年的利润“跳水”,到2024年的业绩再爆发,秦英林对于猪周期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并理解为四个阶段:理解周期、接纳周期、穿越周期、拥抱周期。2025年,牧原的成本目标剑指12元/公斤,按此目标,秦英林领航的牧原或许已经具备穿越周期的能力。
温志芬——持续创新放养模式
温氏股份董事长 温志芬(图片来源:温氏股份)
提到温氏,近几年的关键词是“产能恢复”。而到了2024年,相比之前的恢复产能,今年的温氏可以说是终于重新“起跑”,或者说是“起飞”了,各项指标直指牧原股份。
从利润来看,温氏前三季度实现盈利超64亿元;从出栏量看,1-11月温氏出栏生猪2714.2万头,在2023年恢复到5年前水平的基础上,又同比增长了16.51%;从能繁母猪数来看,温氏表示截至10月末,公司能繁母猪168万头,产能持续提升;成本方面,温氏的表现同样不俗,截至今年10月,综合成本降至13.4元/公斤,牢牢占据头部位置。
而具有长远眼光的温志芬,年底换届再次当选董事长,他在就职演讲中表示,温氏股份要在“固本强基,稳健发展”的总基调下,持续向内要效益,在企业治理运营中守正创新。
养猪行业分工持续细化,首创“公司+农户”的温氏也在持续升级,迭代为“公司+养殖小区”“政银企村”等模式,但不变的是带领合作农户实现共同富裕。
刘畅——新希望站在新起点
新希望六和董事长 刘畅
越过了整整10个年头,今年已是刘畅接班的第11年。
在经历了长期的低迷之后,行情春风终于给了新希望喘息的机会,从今年4月起实现盈利,到第三季度更是迎来了爆发,以13.71亿元的净利润,一举扭亏——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53亿元。
从低谷之中走出来,新希望基本停下了扩产的脚步,正在大力降低债务杠杆,我们也终于看到,新希望的负债总额终于来到900亿以下,负债率也在三季度降至70.85%,即将越过70%的行业警戒线。
苦练内功的同时,刘畅也在寻找新希望另一个增长曲线——出海。2024恰逢新希望“出海”25周年,刘畅特地去了一趟越南平福省的猪场;就在12月,埃及总理穆斯塔法·马德布利,还在当地会见了刘畅;而不久前公布《2024年员工持股计划》中,对象范围只含公司海外业务相关核心员工……各种动作,让大家看到了新希望对于出海业务的重视和野心。
显然,经历了过去十年的行业起伏,站在下一个十年起点的刘畅,终于找到了更加明确前行的方向。
张邦辉——预重整、调结构…做自己的“救星”
天邦食品董事长 张邦辉
今年以来,笼罩在天邦头顶上的并非一片愁云惨淡,张邦辉更没有“躺平”,他带领下的天邦,展现出顽强的自救意愿和能力。
这一年之中,天邦自救动作不断,9月30日发布招募重整投资人公告后,共有7家投资意向人报名。
产能方面,天邦还在持续清退落后产能,今年已退租6个母猪场、65个育肥场,产能较年初清退育肥产能62万头,母猪产能3.5万头。
养殖成绩方面,天邦努力维持出栏量,公司预计全年出栏600万头,与2023年711.99万头的出栏量相比差距并不大;同时,天邦也紧跟“降本”大队的步伐,最新育肥全成本已降至13.7元/公斤左右。
当然,降低负债率更是张邦辉工作重中之重。三季度末,天邦总负债102亿元,较年初下降46.9亿元;资产负债率73.86%,较年初降低12.87%。
一系列组合拳下来,天邦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3.41亿元,在猪场动力网统计的21家上市猪企中排名第4,预计全年盈利也较为可观。
薛华——重点发展海外业务
海大集团董事长 薛华(图片来源:海大集团)
去年,海大集团成为行业内为数不多的盈利企业,虽然今年饲料行业竞争越发激烈,但得益于养猪业务回暖,海大的盈利水平继续保持强势。
2024年前三季度,海大实现净利润36.24亿元,仅次于牧原和温氏,预计全年盈利可观。
海大也早已布局生猪养殖,但与与新希望等饲料企业大幅度转向生猪养殖行业不同,海大集团一直坚持饲料为绝对主营业务,小规模转向生猪养殖,此举也几乎让公司避开了过去几年残酷的猪周期。
而对于饲料业务,在行业内卷之下,海大也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因为“海外饲料市场空间很大”。2024年上半年,海大集团海外地区饲料外销量超100万吨,三季度销量及利润也在增长。
2024年薛华依旧低调,难得的一次行业露面实在2024畜牧行业高质量发展大会,谈的话题是新质生产力,这确实很薛华。
吴有林——重整之路现曙光,却已失去实控权
傲农集团董事长 吴有林(图片来源:傲农集团)
今年的吴有林,还在延续去年的失意。
曾经的福建“猪王”,能卖的猪已经越来越少。到11月,傲农的生猪月度出栏量已经跌破10万头,仅为9.16万头,相较于2023年年底的四五十万头,降幅惊人。
在近9成上市猪企都实现扭亏为盈的2024年,傲农成了还在亏损的少数之一,截至三季度末亏损超8亿元,在21家上市猪企中垫底。
除了盈利能力在下降,债务也仿佛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傲农生物的资产负债率高达112.27%,截至2024年10月18日,傲农累计逾期债务本息合计约50.92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528.8%。
同时,傲农重整相关的工作和程序也一直在推进,不过随着推进越来越深入,离吴有林失去傲农的实控权就越近。11月,傲农正式进入司法重整;12月,傲农的重整计划正式出炉,而就在几天之后,一份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显示,傲农投资不再是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吴有林也不再是实际控制人……大起又大落,一切好似一场梦。
鲍洪星——双胞胎和正邦实现“双增长”
双胞胎集团董事长 鲍洪星(图片来源:双胞胎集团)
2024年对于鲍洪星来说,挑战不小,但收获更多。除了带领双胞胎成绩更进一步,正邦的元气恢复,都是实打实的亮眼成绩。
先看双胞胎,在饲料方面,双胞胎在2024年底刚经国际权威认定为“猪饲料外销全球销量第一”;在养猪方面,双胞胎闷声发大财,预计(包括正邦在内)今年生猪上市超2000万头,有可能冲击猪企出栏第三,养猪成本今年6月份就已经达到13.8元/公斤。
而在正式入主正邦的第一年,大家的眼睛也都在关注,双胞胎究竟能给正邦带来什么?如今这份答卷不仅漂亮,甚至有些超出预期:利润上,正邦科技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3.01亿元,同比增长110.67%;产能上,三季度末能繁母猪存栏约25.7万头,较年初增加近7万头;成本上,10月约为15元/公斤,而在2023年底还是近20元/公斤,或许“降本王”也非正邦莫属。
2025年,正邦预计整体出栏数量将超过700万头,如此一来可能重回上市猪企前5;而手握两家头部猪企的鲍洪星,或许将给行业带来更多惊喜。
何祖训——稳健、高效发展的行业“清流”
神农集团董事长 何祖训
从1994年开始创建神农,今年刚好是何祖训创业30周年。何祖训坦言,不建议过于关注周期,并已经做好了未来将长期处于微利状态的准备。
神农养猪起步早,但多年,一直保持“稳健、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战略,低成本和低负债,让神农成为一股行业“清流”。
先砍成本,进入下半年,神农的成本基本稳定在13.4-13.6元/公斤,居于行业引领地位。
负债控制方面,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其负债率仅为27.72%,不仅在20家上市猪企中负债率最低,甚至环比还在降。
负债虽低,但神农产能却在持续稳健增长,2024年1-11月,累计出栏生猪约206万头,已超过全年的152万头,而在背后撑起神农集团产能增长之路的,是广大“代养户”。就在刚刚,神农集团还透露了一个持续到2023年的计划:未来自繁自养产能将稳定在80万头左右,重点发展代养业务。2030年目标实现出栏1000万头生猪,其中代户出栏占比超90%。
王德根——上市第一年,扩张之势不容小觑
德康农牧创始人王德根(图片来源:德康农牧)
2023年12月,德康农牧终于成功登陆港股,如今刚好一年过去,创始人王德根交出了一份相当不错的成绩单。
往前推4年,德康的利润犹如坐过山车,有大赚也有大亏,4年累计亏了6.5个亿。而2024年显然是德康集中发力的一年,又因猪价回暖,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仅从半年报来看,1-6月公司营收超94亿元,利润近18亿元——这还没算上最赚钱的第三季度!
德康盈利的背后,其成本优势功不可没,第二季度其成本已降至6.9元/斤,而其在国内首创科学、高效的家庭农场模式,则是其快速扩张的利器,截止目前,已与超2500家家庭农场达成合作。
在此背景下,2024年的德康几乎一直稳在上市猪企出栏量第4的位置上,1-11月生猪销量782.55万头,预计年出栏能接近900万头。且随着德康农牧的能繁母猪、后备母猪都在稳步增长,更有望在未来两年成为第6家出栏超千万头猪企!
苏基双——“人人持股”,探索长期主义
桂林力源董事长苏基双
今年,苏基双的身影出现各大行业会议的讲台上,许多同行也纷纷主动去到桂林力源进行交流。2023年,力源实现年产值450亿元,其中年出栏肉猪250万头。资本、技术、人才……同行们从各个角度发问,凭什么力源能发展起来?
“人人持股”的公司文化,引发了最多的关注。苏基双表示,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企业员工有归属感,积极地与企业协同努力、携手奋斗。
具体来看,全员分散持股(无任何个人超过2%持股)、7000+员工持股;董事会由一股一票选举而来;没有一个领导子女在公司当高管,不是家族企业……所以苏基双敢在演讲时直说:“我这个董事长和在座的许多董事长是不一样的,因为我是被大家选出来的!”
苏基双强调,全员持股的利益分配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员工;奋斗,不能只是“利益驱动之下为自己的奋斗”,更是与上下游结成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奋斗。
苏基双带领下的桂林力源,算是行业的“异类”,其经验或许不一定能被大多数企业所复制,但确实在行业中树起了一个全新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