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猪价跌幅超1块,东北等部分地区最低报价摸近10元/斤,本次猪价大跌,伤害最大的是二次育肥专业户,他们也是最近几个月猪价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行业人士分析,8~10月的二次育肥浪潮,提前透支猪价,把原本应该11月、12月才到来的猪价高点提前到达;而近期他们集中出栏,叠加疫情对于消费的掣肘影响,导致近期猪价“断崖式”下滑。
猪价跌破二次育肥成本线
截止11月25日,据猪场动力网猪价统计,全国瘦肉型生猪出栏均价为10.96元/斤,跌回10元时代,当然目前猪价,对于正常出栏的猪场来说,并不一定全是坏事。降价可以加速减少不适合再压栏的大肥猪数量,也能为年前的标猪价回暖做铺垫,让把养猪当长久事业发展的人回流部分现金流,为来年生产做储备。
但是对于二次育肥来说,先来算算他们的成本账。
今年饲料成本大增,300斤肥猪3.0料肉比的饲料造肉成本由4.5元/斤上升为6.3元,超350斤肥猪4.0料肉比的饲料造肉成本由6元/斤上升为8.4元。
饲料成本加上其他成本,12元进的二次育肥保本价在10.4元以上,14元进的二次育肥保本价在11.7元以上。
从目前各地肥猪报价来看,二育还处于保本价边缘。但是料肉比相差0.5的标肥价差并没有达到每斤1块的标差。
显然现在投机者已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只能加快出栏,形成越跌越出、越出越跌的恶性循环。
更有甚者,在11月份涨价希望被“击碎”后,依然有倔强的二次育肥投机者又开始期望12月份的猪价会有好转,试想一下,如果一致性的看好12月份的猪价,不按节奏出栏,谁又能保证后续猪价再涨呢?
而且目前各大集团都在摩拳擦掌,纷纷表示将加大年底出栏量,如果屠宰企业再出来割韭菜,如去年“凡是上300斤的猪扣500块”,那对于行业将是更大的伤害。
压栏原因一:政策越呼吁,养猪人越觉得“缺猪”
从7月初政府约谈相关企业保持正常出栏节奏,提出不得囤积居奇哄抬价格要求,随后猪价从12跌回10元,不少养猪人就萌生了“缺猪”的念头,“猪价需要靠政策压,才能压住不上涨,肯定是缺猪。”忘了“正常出栏节奏”即压栏,营造成缺猪假象,增强了养殖户压栏惜售心里,心里期待猪价十三四块。
当九月猪价涨上了13块后,更加的坚定了二次育肥资本铤而走险的信心和豪赌心里,助推了10月猪价上涨到今年至高点。
直到政府为了稳定生猪价格走势,发改委双管齐下,于10月14日至10月21日,7天连续发文4次,一边约谈猪企,一边投放储备肉。对此,中国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当时也表示,此举释放了国家主管部门保供稳价的信号,会对猪价上涨形成相当压制。
在10月20日处于年内猪价高点15元/斤左右的时候,发改委就建议大型养殖企业保持正常出栏节奏、顺势出栏育肥猪,促进生猪价格稳定和市场平稳运行;要求企业不得故意压栏抬价,更不得串通涨价。而此时在养殖户的心里,期待价成了18块。
在养猪业,几十年来大家都习惯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判断存栏数的多与少。尽管农业农村部发布母猪存栏数增加预警,例如2020年5月能繁母猪连续5个月增长,2021年6月能繁母猪连续增长21个月,已经恢复到2017年末的水平。在养殖户眼里,这个数据是存在水分的,在养殖户的心里,猪价越被管控,就被传导为越是“缺猪”的信号。
只是这次二次育肥极大的扰乱了市场次序,正常出栏的养猪人代价太大。
压栏原因二:疫情影响,生猪被动压栏成二次育肥
近期国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部分地区对货车通行层层加码、过度通行管控问题仍时有发生,河南等地蔬菜运输不畅的问题引发社会关注,交通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面临反弹压力。从交通部门出台“五个严禁”,可以看出生猪调运也是不畅通的,封村封路静默管理,虽然居民生活猪肉消费稳定,但是公共场所营业受阻,堂食消费不振,导致养殖户的生猪被动压栏成二次育肥,也进一步“壮大”了二次育肥的队伍。
养猪可以是投资但绝对不是投机
近年来,因为受到利润刺激,失去了理性,采取二次育肥的投机行为,而现在猪价上涨的愿望已经事与愿违,真所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偷鸡(投机)不成蚀把米”。而且这种现象在近几年反复出现。
因此,对于我们真正从事养殖的人来说,永远要保持一颗理性的心态,正常出栏,养猪可以投资但绝不是投机!退一步讲,即使要投机,也要想一想是不是大家有一致的预期行为,如果是,一般会出现“市场会预判你的预判”的情况。因为市场是由成千上万的养猪人的行为共同决定的,而不是一两个人决定的。因此,保持理性心态很重要。
对于将养猪作为真正事业的养殖户,一定要学会和时间做朋友,合理安排自己的养殖计划和出栏节奏!对于青睐二次育肥的投机者来说,随时要记住二育有风险,入场需谨慎,切莫因为利润冲昏了头脑。(作者:贺姣)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