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邦诚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点评 > 内容

走势趋同幅度有异,“猪周期”魔咒再现!肉价探底凛冬将至?

四川统计 2021-08-27

阅读()

-36.5%,这是国家统计局于2021年7月9日公布的6月份全国猪肉价格同比下降幅度,降幅比上月扩大12.7个百分点。同期全国生猪生产和消费大省——四川,猪肉价格同比下跌41.3%,跌幅较上月扩大14.3个百分点,创下2000年以来单月最大跌幅记录。

-36.5%,这是国家统计局于2021年7月9日公布的6月份全国猪肉价格同比下降幅度,降幅比上月扩大12.7个百分点。同期全国生猪生产和消费大省——四川,猪肉价格同比下跌41.3%,跌幅较上月扩大14.3个百分点,创下2000年以来单月最大跌幅记录。随着肉价的明显下降,在全国消费者喜提“红烧肉自由、回锅肉自由”的同时,硬币的另一面却是生猪价格跌破成本线,养殖户亏损压力增大的产业现实。“猪周期”再次发威,“魔咒”再现,如何烫平“猪周期”让老百姓有肉吃、吃得起,让养殖户有钱挣、愿意养,需要多方合力求解。

 

“猪周期”魔咒再现 肉价探底凛冬将至?

 

走势趋同幅度有异

 

从2021年2月份开始,四川猪肉价格开启连跌模式且跌幅较大,其中2月份环比下跌3.8%、3月份下跌12.3%、4月份下跌11.6%、5月份下跌14.7%、6月份下跌15.3%。同期全国猪肉价格也走出了“五连跌”,其中2月份环比下跌3.1%、3月份下跌10.9%,4月份、5月份均下跌11.0%、6月份下跌13.6%。四川与全国猪肉价格走势一致,但四川猪肉价格跌幅大于全国,2-6月,四川猪肉价格环比分别比全国多跌0.7、1.4、0.6、3.7和1.7个百分点。从同比来看,2021年上半年,四川猪肉价格累计下跌21.9%,全国下跌19.3%,四川比全国多跌2.6个百分点。分月看,1-6月,四川与全国,猪肉价格同比均不同程度下跌,其中1月份四川与全国分别下跌5.8%和3.9%,随后跌幅总体呈逐步扩大态势,到6月份四川与全国分别下跌41.3%和36.5%,达到今年以来的低点。

 

从猪肉绝对价格来看,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第25周(2021年6月21日—6月27日)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为15.41元/公斤,环比下降1.5%,同比下降55.0%。白条肉平均出厂价格为20.79元/公斤,环比下降1.2%,同比下降52.5%,生猪及猪肉价格同比环比双降。同期,作为生猪生产和消费大省的四川,生猪和猪肉价格也在探底中。据四川省价格监测局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6月24日全省生猪均价735元/50公斤,较上周下降48元/50公斤,降幅6.2%;猪肉均价23.96元/公斤,较上周下降1.52元/公斤,降幅5.90%。四川生猪和猪肉价格与全国一样,6月仍在探底途中,四川肉价跌幅则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不过随着国家开展生猪收储的消息传来,生猪和猪肉价格预计会有阶段性反弹。

 

下跌主因产能恢复

 

有果就有因,今年以来猪肉价格持续、显著下跌,其实是几年前就决定了的。2017年行业升级叠加环保加码引发猪价持续走低,行业进入下行周期。2018年8月国内爆发了非洲猪瘟疫情,与猪肉的下行周期产生共振,叠加效应催生了一轮超级“猪周期”。2019年5月,国内生猪价格刷新了历史新高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推动生猪产能恢复,平抑猪价和肉价的调控政策纷纷出炉。2019年8月31日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银保监会等部门,出台17条政策措施支持生猪生产发展。2019年9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各地也纷纷推出配套政策,以保猪肉基本自给为目标,立足当前恢复生产保供给,着眼长远转变方式促转型。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2019年确保生猪存栏年底前止跌回升;确保2020年年底前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的水平,2021年恢复正常。一年多过去了,当时立下的“flag”逐步兑现。

 

猪肉

 

在效益带动和政策驱动下,2019年以来养殖户补栏生猪的积极性高涨,资本纷纷涌入。2020年6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增长3.6%,这是自2018年4月以来首次实现同比增长,是一个重要的拐点。2020年7月生猪存栏量也实现同比增长,这成为生猪生产恢复的另一个重要拐点。截至2021年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564万头,相当于2017年年末的102%;生猪存栏4.39亿头,恢复到2017年年末的99.4%,有关方面预计2021年下半年生猪出栏量有望恢复到正常水平。从生猪产销大省四川来看,全省生猪6月末存栏4451.7万头,同比增长34%,与一季度末相比增长11.5%。其中,能繁母猪季末存栏446.5万头,同比增长30.8%,与一季度末相比增长11%,能繁母猪存栏已连续六个季度环比呈现增长。目前生猪存栏已超过2017年同期水平。与此同时,上半年,全省生猪出栏2928.7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31.4%,全省猪肉产量224.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4.7%,市场供应较为充足。

 

不断释放的生猪产能、逐步恢复的利好信息,牵引着猪肉价格下行。2021年6月生猪价格已跌破20元/公斤这一2007年到2019年6月底国内生猪价格波动区间的上限。生猪价格这一关键点位的失守,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意味着仍有下跌空间。从头部生猪养殖企业看,2021年上市猪企5月生猪销售数据显示,牧原股份、正邦科技生猪销售价跌破18元/公斤,温氏股份、新希望和天邦股份分别为18.26元/公斤、18.46元/公斤和18.07元/公斤。另据Wind(金融数据和分析工具服务商)数据显示,截至6月初猪产业指数已累计下跌13.78%。如果按照2020年9月2日的最高点1813.27计算,该指数10个月下跌34%。从期货市场看,2021年1月8日,生猪期货正式上市,LH2109合约挂盘基准价为30680元/吨,合30.68元/公斤。而受市场猪价持续下行,以及对生猪价格远期走势的悲观判断,LH2109合约近期呈跳水式下跌,6月4日已跌破20000元/吨,即每公斤的报价跌破20元。虽然近期生猪期货价格出现回升,但每公斤仍低于20元。

 

猪肉

 

肉价探底凛冬将至

 

2019年猪价起飞时,有投资者调侃称“八月赌一赌,九月换路虎,十月存存货,年底迈巴赫……”。然而时过境迁,短短1年多后,生猪不中留,“奥迪变奥拓了”。在猪价“过山车”的背后是“猪周期”魔咒再现。“猪周期”指的是肉价在“价高伤民,价贱伤农”之间循环的周期性价格变化怪圈。广义的猪周期包含了短、中、长周期,通常各界所说的“猪周期”指中周期。从“猪周期”演进路径来看,猪价上涨——养殖户积极性提升——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过剩猪价下跌——养殖户积极性下降——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短缺猪价上涨,“猪周期”就是如此循环往复。在散养户为主的时代,我国生猪行业呈现较为明显的“一年涨、一年平、一年跌”的周期性波动,一轮“猪周期”的持续时间约为3年左右。但随着规模养殖占比逐步增大,生猪养殖向规模化、专业化养殖转变,叠加疫情的放大作用,传统“猪周期”发生变化,由3年左右延长至4-5年。本轮周期由于叠加非洲猪瘟疫情,催生了一轮超级“猪周期”。2018年8月-2019年5月可视为生猪元气恢复期,而生猪的高光时刻发生在2019年5月-2021年1月。随着2021年2月生猪价格开始转跌,并持续下行,生猪养殖行业开始进入“猪周期”的下行阶段,短期难言见底。按照牧原股份年度股东大会时的预判,“虽然未来价格可能有季节性反弹,但生猪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预计生猪行业在2022年或2023年将到达底部。”该公司还做出了“迎接行业冬天来临的准备”的表态。

 

虽然目前“猪周期”进入下行周期,但不会单边下行。受季节与节日因素影响,生猪供给与需求在一年当中的不同时点会有差异,造成生猪价格明显的季节波动特征,即来自于季节性的消费变化的短周期。通常每年11、12月为迎接我国农历春节,各地居民开始制作腌腊制品,对猪肉的需求量往往达到1年的峰值,猪肉价格上涨。春节后,进入消费淡季,猪肉价格下降。7月后,虽然随着天气炎热,居民对猪肉的需求量下降,但生猪养殖者对此早有预期,生猪出栏数和屠宰量下降,市场猪肉供应量不大,猪肉价格反而上涨。到9月末,中秋和国庆双节临近,居民对猪肉需求量增加,价格上涨。到10月,居民制作腌腊制品尚未开始,而双节刚过,节日提振效应消退,居民对猪肉需求量暂时下降,猪肉价格随之下跌。

 

猪价行情

 

从历史经验看,今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存在反弹可能,但可能只是阶段性行情。自2006年以来,过去三个猪价周期的平均长度都在50个月左右,且“牛”短“熊”长。因此目前判断行业底部,为时尚早,只有等待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产能纷纷退出、供需关系重新走向平衡时,猪肉价格才会迎来新的“拐点”。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非洲猪瘟病毒能够在寒冷或炎热的气候条件下长时间生存,加之尚无有效的疫苗面世,人类对该病毒缺乏高效的防控能力,一旦猪感染,扑杀是目前阻止这种疫病传播最为有效的方式。因此未来国内非洲猪瘟疫情如果偏重发生,会干扰正常的运行趋势,造成波动加剧,周期延长。此外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猪肉进口量439.22万吨,同比大增108.34%。进口猪肉量占国内猪肉供应量的比重已达10.7%,而这一数据在非洲猪瘟暴发前的2017年仅为2.3%。如果继续这一趋势,则进口猪肉数量和价格的波动可能会比以往更加显著的影响国内“猪周期”。

 

多方合力烫平“猪周期”

 

要减轻肉价上涨对市民的压力、下跌对养殖户的压力,破解“猪周期”怪圈,还需多方合力求解,用好组合拳实现保供稳价。

 

生产者:对农村散养户,普通规模养殖户,不盲目跟风,做好防疫。对头部养殖企业,除做好防疫外,还应善于利用保险、期货等避险工具,同时在生猪养殖技术上下工夫。比如一些大型猪企在生产技术上存在短板和短视,更愿意投资生猪生产利润丰厚的环节。关键的种猪单纯依赖国外引种,形成了“引种—退化—再引种”的怪圈,受制于人。

 

猪肉

 

政府:目前我国养猪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仍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发挥作用,建立和完善稳定生猪价格和供应的长效机制,避免生猪价格的大起大落。面对当前猪价大跌,猪价“调高”不“调低”会为下一轮猪价的上涨埋下隐患。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与2015年预案相比,对预警指标和区间、储备分类和规模、储备调节机制等核心内容作了修改完善。特别是增加了“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36个大中城市精瘦肉平均零售价格” 两个指标。前者能够显著提高风险预警和储备调节工作的前瞻性,对于未来8到10个月以后的生猪产能变化做一个预警。后者更贴近消费者感受,能够既从生产的角度又从消费的角度,对整个猪肉价格的变化和生猪生产的变化进行关注。另外通过调整预警区间,为市场自发调整留有充足空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生猪生产周期较长,对政策效应存在滞后反映,因此在鼓励或限制生产的时候,应通盘考虑到后续影响,设置政策观察期,避免“指挥棒”来回“折腾”,让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具有可预测性。

 

金融机构:在生猪生产中金融不应缺位,通过信贷支持生产,通过保险兜底,通过期货实现价值发现和风险对冲。但从现状看,由于生猪养殖业具有的周期性和疫病常发风险,加上养殖户负债率高,且普遍缺少合格抵押品,信贷安全系数低,因此银行信贷投放可以“锦上添花”却不愿“雪中送炭”。未来还需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对生猪产业逆周期扶持,帮助养殖户渡过资金周转难关;高峰时加以控制,不放大潜藏风险。从保险看,虽然2013年5月24日,北京市顺义区就率先启动了生猪价格指数保险;2013年8月四川省彭州市推出育肥猪价格指数保险,就降低生猪市场风险进行有益尝试。但保险公司参与积极性低,养殖场户“选择性”投保等现实困境让生猪价格保险当前依然停留在试点阶段。生猪价格指数保险作为一种促进生猪稳定发展、保障养殖场户收入的风险管理工具值得进一步探索,通过适当加强补贴力度,提高保险公司和养殖户的参与积极性。除保险外,以往生猪生产缺乏避险工具的状况也悄然发生变化,2020年4月24日,证监会公告称,批准大连商品交易所开展生猪期货交易。2021年1月8日生猪期货正式上市。虽然生猪期货上市时间较短,但预计生猪期货仍将为生猪产业提供有效的套期保值风险管理工具,生猪养殖企业,特别是头部企业应积极培养和引进相关专业人才,用好这一风险管理工具,为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消费者:一方面引导肉类消费多元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升级下吃得好、吃得健康成为更多人的诉求。而牛、羊、禽、水产品等肉类供给的增加让消费者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肉类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有利于猪肉消费量比重的逐渐下降,减少对猪肉的依赖。另一方面积极倡导健康饮食,减少浪费。

 

猪肉

 

科研界:加快研发非洲猪瘟疫苗。至今没有有效的疫苗是造成非洲猪瘟防控成为全球性难题的重要原因。农业农村部曾在2018年10月表示,国内外均无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主要是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类型多、数量庞大、免疫逃逸机制复杂多样,可逃避宿主免疫细胞的清除。目前国内多家科研机构都在致力于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但为了保证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大量的动物实验,还要进行临床试验。从一般规律看一款疫苗从研发到上市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非洲猪瘟疫苗从研发到落地接种仍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