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中央已经启动第一批冻猪肉收储,总量为20000吨。第一次收储启动给养猪业带来利好,但不少人认为总共20000吨的收储实在太少,对于全国的生猪产能来说可以说是微乎其微,那么后续全国各省市是否会启动“地方收储”呢?好消息传来,又一省份宣布了收储计划。
猪粮比价的危机
在许多行业里,商品的售价与成本都呈现“正比”的关系,但这一关系在生猪产业却并不靠谱,比如2021年上半年的猪价越跌、养猪的成本反而越高。并且这两者之间还有一定的联系——猪价跌是因为猪多,猪多消耗的饲料也就多,饲料消耗的上升反而推动了成本上升。
正是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4-6月份的猪粮比价才会一路暴跌,几乎整个养猪业都陷入亏损当中!针对养猪业的全面亏损,国家迅速调整发布了《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预案指出一旦猪粮比价低于5∶1,中央和地方将启动猪肉储备收储工作。
然而7月初猪粮比价就跌破5:1,中央迅速响应启动了本年度第一批储备冻猪肉2万吨。国家启动冻猪肉的收储意义深远,一方面能够缓解当前因“猪肉过多、消费不振”而导致的养猪亏损,另一方面是中央可以选择在肉价过高的时候投放冻猪肉,稳住老百姓“菜篮子”的价格。
可是据许多养猪朋友反馈,他们认为这一次的猪肉收储实际意义并不大,因为收储的总量只有20000吨,而且也收不到散户的身上。
要知道,2021年5月进口猪肉就达到36.61(万吨),并且2021年1季度猪肉产量为1369(万吨),合约1季度每月有猪肉产量456(万吨)。如此看来的话,这20000吨猪肉确实很少!
但是正如我在7月5日文章中所说的一样——如果全国的猪粮比价一直不见有效恢复,将来各地的收储工作一定还会有序推进,中央收储仅仅是第一批次,后续应该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果不其然,很快就有新消息传来,又一个生猪大省公布了他们的收储计划。
生猪第一大省发布“措施”
7月6日,四川省有关部门发布《四川省稳定生猪生产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并于其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做好猪肉收储准备、加快构建猪肉常态化收储投放机制。
要知道2020年四川生猪出栏量达5614.4万头,是当之无愧的全国第一生猪出栏大省!而2021年四川继续推进生猪稳产保供,定下了年出栏量5800万头的目标。
这意味着四川的养猪业对全国猪肉市场影响重大,故而四川不可能放任猪价暴跌导致行业长期亏损,养猪业一旦长期亏损就可能导致“去产能”,削弱四川的生猪供给能力。
四川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将以往的临时收储变为常态化机制。《措施》明确指出,猪肉收储投放实施与否,要根据生猪价格、猪粮比等走势来确定,特别是要达到预警级别和启动条件要求。
四川省非洲猪瘟防控与恢复生猪生产指挥部也表示,目前,我省正加快制定省级生猪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实施方案,其中的一大重点内容就是“明确预警级别和收储投放的相应条件、对应指标”。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李学伟高度认可“收储”的重大意义,表示这不仅能够稳定市场,更能消减养殖端与消费端的矛盾,推动生猪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猪肉的收储与投放,是中央层面近年来对生猪猪肉市场保供稳价的重要抓手之一,通过这一“抓手”,今后生猪的价格与产能有望得到合理的调控,不断“熨平”猪周期,避免因为大起大落而造成重大风险。
哪些省份还会收储?
显而易见,身为养猪大省的四川已深刻认识到了“收储”的重大意义,正全力制定与推动收储方案的进行,这不仅对于四川而言,对于全国养猪业都是一个利好消息。那么,全国还有哪些省份将会收储呢?
从全国各省的猪肉供应来看,四川、湖南、河南是我国的猪肉供应大省,2020年的猪肉产量超过300万吨。
从生猪出栏量来看,四川5614.4万头、湖南4658.9万头、河南4311.1万头,云南3453.2万头。
此外,湖北去年生猪存栏达2161万头,山东今年预计生猪产能要达到5000万头,广东预计年末存栏增至1814.9万头。从全国各省市已公布的数据来分析,湖南、河南的生猪产能与四川最为接近,启动“猪肉收储”的可能性最大,再其次就是云南、湖北、山东、广东。
虽然养猪业经历了近半年的猪价下跌,但随着季节性的消费反弹,再加上国家实施的一系列调控措施,下半年猪价有望稳步提升。
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祖力就认为:下半年猪价整体应该会维持在成本线以上,但是反弹高度不能太乐观。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也表示:猪价已经探底成功,后期季节性回升是主要趋势。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