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较为发达,养猪历史也十分悠久,最早可追溯到8000年前的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然而,有媒体报道称,我国的猪都是进口的,地方猪都快灭绝了。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呢?
据中国新闻网4月28日最新报道,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专家委员会主任陈瑶生表示,我国的种猪供应立足国内是有保障的。近十年来,我国年均进口不到1万头种猪,在核心育种群更新占比不足10%。
少量进口种猪主要用来补充资源、血统更新和改善种猪性能,完全不引进也是可以的。据悉,我国的生猪品种改良情况与美国、加拿大、丹麦等类似,自上世纪80年代引进“杜长大”后就开始本土化选育,保障了国内近90%的生猪供给。
据统计,我国现有地方猪种共有83个,品质好、风味佳。然而,由于地方种猪的生长周期长,耗费饲料也多,因此培育生长周期短,能满足国内旺盛需求的种猪已经成为必须。
更关键的是,4月28日,我国将启动第二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时间设定为15年。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副主任介绍,如果生猪生长周期、肉质等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话,可节约饲料630亿斤,相当于节约耕地5500万亩。
因此,在全国新一轮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中,除了培育新品种满足消费需要外,我国还要大力开发地方猪种潜能,培育以风味独特、肉质鲜美为主兼顾生长速度的特色猪种。届时,猪肉价格或更加便宜。据央视新闻报道,日前国内部分地区猪肉价格已经跌破每斤15元。
最新发布